首页 > 重庆医科大学公众号

重庆医科大学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重庆
公众号ID:cqmu1956
公众号分类:教育 - 学校
关于公众号:

“重庆医科大学”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重庆医科大学,属于教育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讲述大重医故事,展示重医人风采!凝聚天下重医人的力量,建设有温度、有情怀、有品位的大学。

开发/运营主体:重庆医科大学

关于主体:重庆医科大学是中国重庆市公办高校。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重庆医科大学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公众号主体介绍重庆医科大学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重庆医科大学是由重庆医科大学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重庆医科大学(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重医大”(cqmu)。学校由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重庆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建。主管部门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基地。

学校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自1955年从上海迁至重庆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与支持。学校在师资配备、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02年,重庆职工医学院并入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教育部和重庆市确定学校为重点建设大学。2015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22年,重庆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立。在2023年10月29日,重庆医科大学公立医院党建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截至2025年6月,学校由位于渝中区的袁家岗校区和位于重庆大学城的缙云校区组成,校园总面积2650亩。学校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22个学院,开设36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2497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7724人。

历史沿革

迁校决策

1955年初,根据中央政治局指示,高教部上报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内迁的方案,建议交通大学迁至西安,上海第一医学院迁至重庆。中央审阅后同意此报告。上海第一医学院在接到卫生部的迁院指示后,开始筹建重庆医学院,并成立筹建委员会。上海市委提出全迁和分迁的两个方案,认为分迁更合理。高教部和卫生部党组上报分迁方案,并在11月得到中央的同意,正式确定分迁方案。

成立委员会

1955年4月7日,上海第一医学院成立重庆医学院筹建委员会,由副院长颜福庆担任主任。5月25日,高教部和卫生部同意上医与重庆方面共同成立重庆医学院建院委员会,颜福庆任主任,程占彪、李文、刘海旺任副主任。4月20日,上医总务长刘海旺到重庆联系筹建事宜,得到重庆市委书记曹获秋的接见。5月16日,卫生部医学教育司司长季钟朴到重庆听取建院工作汇报,勘察校址,解决征地问题,并指示在重庆市委和市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5月22日,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李文和黄家驷考察重庆医学院校址。

基建工程

1955年7月1日,卫生部批准《重庆医学院建院计划书》,计划招收本科生4200名,投资609万元,建设10万平方米校舍;附属医院设床位1000张(初期400张),投资127万元,建设2·1万平方米建筑。10月,刘海旺代表重庆医学院建院委员会与重庆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签订年度工程总协议。但由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迁建决策未定,影响工程进展。1955年12月29日,卫生部批准重庆医学院一期基建工程。1956年9月,一期工程包括教学大楼、教师宿舍、阶梯教室、学生宿舍和食堂等主要建筑完成。

师资物资支援

1955年11月,上海第一医学院成立重庆医学院师资配备委员会,颜福庆担任主任,负责调配2/3的师资和1/3的行政人员到重庆医学院。1956年3月,上医公布第一批调派教师名单,并陆续分批调派师资到重庆医学院。1960年2月,重庆医学院党委向上医党委表示感谢,并鼓励师生发扬母校传统。建校初期,上医提供重庆医学院急需的教学和科研物资,如图书、尸体、标本、教材和切片等,并赠送一套仪器设备。1956年7月至12月期间,上医无偿赠送价值11万多元的1378件(台)仪器设备给重庆医学院。截至1960年7月,上医共调派400余人(包括少量照顾亲属关系者)到重庆医学院,其中包括教师、医师、教辅医技、护理、党政和后勤人员。

顺利开学

1956年8月8日,重庆医学院的医学和儿科两个本科专业招生437名本科生。9月1日,学校正式开学开课,首届434名来自省内外的学生入校学习。10月27日,重庆医学院举行“庆祝重庆医学院成立暨首届开学典礼大会”,正式宣告学院成立。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

蓬勃发展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有22个学院(系),开设36个本科专业。

重庆医科大学院系专业(截至2024年6月)
学院专业名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临床医学(钱惪班)
临床医学(5+3一体化)
临床医学(五年制)
麻醉学
精神医学
医学影像技术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临床医学(5+3一体化)
临床医学(五年制)
医学影像学
康复治疗学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临床医学(“5+3”一体化,硕士段培养方向儿科学)
儿科学
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
口腔医学技术
重庆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眼视光医学
临床医学(免费医学定向生)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
法医学
生物信息学
医学实验技术
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
临床医学(检验医师培养试验班)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
卫生检验与检疫
公共事业管理
应用统计学
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
药学
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
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医学信息工程
智能医学工程
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
重庆医科大学国际医学院临床医学(中外合作办学)
参考文献:备注:学校官网院系数量不对应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个重庆市一流学科,16个重庆市“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
重庆医科大学部分学科建设(截至2025年6月)
类别学科
国家级博士科研流动站(截至2025年4月)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
生物医学工程
药学
护理学
口腔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生物学
国家重点学科内科学(传染病)
神经病学
儿科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esi全球前百分之一学科临床医学
药理学与毒理学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免疫学
分子生物与遗传学
化学
材料科学
社会科学
精神医学·心理学
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临床医学
重庆市一流学科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
重庆市“十四五”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生物学
生物医学工程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药学
护理学
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
医学技术
公共管理学
应用心理
应用统计
电子信息
重庆医科大学博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截至2025年6月)
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
03法学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07理学0710生物学071001植物学
071002动物学
071003生理学
071004水生生物学
071005微生物学
071006神经生物学
071007遗传学
071008发育生物学
071009细胞生物学
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071011生物物理学
0710z1 生物信息学
08工学0831生物医学工程-
10医学1001基础医学100101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100102免疫学
100103病原生物学
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100105法医学
100106放射医学
1002临床医学100201内科学
100202儿科学
100203老年医学
100204神经病学
100205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100206皮肤病与性病学
100207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100208临床检验诊断学
100210外科学
100211妇产科学
100212眼科学
100213耳鼻咽喉科学
100214肿瘤学
100215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100216运动医学
100217麻醉学
100218急诊医学
1002z2全科医学
1002z3重症医学
1002z4临床药学
1002z5医学信息学
1002z6健康管理学
1003口腔医学100301口腔基础医学
100302口腔临床医学
1004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10040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00404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100405卫生毒理学
100406军事预防医学
1004z1卫生检验学
1004z2卫生事业管理
1005中医学100501中医基础理论
100502中医临床基础
100503中医医史文献
100504方剂学
100505中医诊断学
100506中医内科学
100507中医外科学
100508中医骨伤科学
100509和综艺妇科学
100510中医儿科学
100511中医五官科学
100512针灸推拿学
100513民族医学
1006中西医结合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1007药学100701药物化学
100702药剂学
100703生药学
100704药物分析学
10070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100706药理学
1010医学技术-
1011护理学-
12管理学1204公共管理120401行政管理
12040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
120404社会保障
120405土地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重庆医科大学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截至2025年6月)
学科门类专业学位类别专业学位领域
02经济学0252应用统计025200应用统计
04教育学0454应用心理045400应用心理
05文学0551翻译055101英语笔译
08工学0854电子信息085400电子信息
10医学1051临床医学105101内科学
105102儿科学
105103老年医学
105104神经病学
105105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105106皮肤病与性病学
105107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105108临床检验诊断学
105109外科学
105110妇产科学
105111眼科学
105112耳鼻咽喉科学
105113肿瘤学
105114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105115运动医学
105116麻醉学
105117急诊医学
105126中西医结合临床
105127全科医学
105128临床病理学
1052口腔医学105200口腔医学
1053公共卫生105300公共卫生
1054护理105400护理
1055药学105500药学
1057中医105701中医内科学
105702中医外科学
105703中医骨伤科学
105704中医妇科学
105705中医儿科学
105706中医五官科学
105707针灸推拿学
105708民族医学
105709中西医结合临床
105710全科医学
参考文献: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有专任教师2497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690人。有博士生导师432人,硕士生导师1598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外聘)、海外高层次人才、长江、杰青等国家级人才83人次,省部级各类人才1470余人次。
重庆医科大学部分师资力量(截至2025年6月)
类别姓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民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宋方洲、丁世家、涂小林、李启富、邓忠良、赵晓东、蒋莉等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陈娟、肖飞等
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宋方洲、涂小林等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贺桂琼、郭风劲等
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王亚平、宋方洲等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周新雨、任吉华等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于超、王应雄、王亚平、、宋方洲、丁世家等
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丁裕斌、练雪梅等

教学建设

截至2025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有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中医学、儿科学、精神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药学、临床药学等专业已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
重庆医科大学部分教学建设(截至2025年6月)
类别专业名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统计学、精神医学、中药学、医学实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基础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临床药学、法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儿科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
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基础医学、医学检验技术、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检验与检疫、应用统计学、药学等
教育部认证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中医学、儿科学、精神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
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一流课程基于ar技术的缺血性脑损伤电生理虚拟仿真教学项目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客观结构化实践技能教考系统
人体解剖学(系统解剖学)
传染病学
麻醉学
基于vr技术的mri设备原理、结构及应用拓展
小儿内科学
妇产科护理学
呼吸系统疾病
病理学
儿科护理学
放射影像诊断学
cad/cam可摘局部义齿制作工艺
牙拔除术虚拟仿真-触反馈-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

合作交流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有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平台77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平台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及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等国家部委级平台8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智库、科普基地等省级平台62个。直属附属医院获批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各1个。
重庆医科大学国家级科研平台(截至2025年6月)
级别科研机构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母胎医学创新引智基地感染与免疫临床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验动物中心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6月,学校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承担各级科研项目4500余项,经费约11亿元,其中49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经费达2·15亿元;发表sci论文11810篇,年均增长24·57%,多项成果在《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细胞》《美国医学会杂志》《自然·医学》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4项,获重庆市科技奖一等奖5项,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2项;自主研发的海扶刀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入选国家博物馆;新冠检测试剂盒、乙肝抗原检测试剂盒等多项成果进入临床转化阶段。学校高度重视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将其作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抓手,新增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43个,总数达90个(其中国家级平台7个),为重大科技攻关提供坚实支撑。
重庆医科大学2006-2015年获得的省部级以上奖励
项目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人员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微创治疗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首医大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昆明医科大学 胡侦明、邓忠良、唐海、柯珍勇、郝杰、尹良军、浦波、陈富、赵刚、程昀
儿童生殖发育缺陷与功能损害的机制及其防治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何大维、魏光辉、李旭良、林涛、龚以榜、宋晓峰、朱静、刘俊宏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与临床 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徐勇、李伶、杨刚毅、何延政、高陈林、朱建华、黄炜、徐玲
超声分子显像与治疗基础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临床学院郑元义、冉海涛、王志刚、李攀、王冬
麻醉管理促进围术期心肌保护的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临床学院闵苏、魏珂、陈萍、刘新伟、刘丹彦、王萍、曹俊、罗洁、吴彬、王彬、高进、张光新、刘玲
脊髓损伤后病理生理变化机制研究及脊柱稳定性重建的临床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临床学院蒋电明、罗小辑、权正学、欧云生 胡侦明、 刘渤
肺再生修复与发育肺的相关性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许峰、方芳、党红星、刘成军、李静、左泽兰、符跃强、胡兰
新生儿常见疾病诊治的应用基础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余加林、芦起、华子瑜、邓春、陈启雄、李禄全、李芳、韦红、李晓文、王建辉、包蕾
常用实验动物生产应用关键技术和相关人类疾病模型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重庆医科大学陈飞兰、樵星芳、谭冬梅、陈健康、张倩、杨扬、韩文莉、米本中、杨根岭
重庆市青少年儿童龋病流行病学数据库的建立与综合应用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林居红、张红梅、刘桥、罗俊、蒋琳、马文竹、许小辉、胡赟、王孟宏、周智、杨小琼
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动物实验和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临床学院李咏梅、罗天友、曾勇明、曾春、王静杰、欧阳羽、吕发金、杜思霖、尹平
葡萄膜炎发病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临床学院杨培增、侯胜平、周庆芸、胡柯、杜利平、李鸿、张琪、漆剑、梁亮、王朝奎、于红松
椎体成形术止痛机理及临床应用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临床学院胡侦明、唐海、郝杰、浦波、赵刚、陈浩、汪礼军、蒋电明、孟纯阳、陈林、张晓军
膀胱癌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临床学院吴小候、罗春丽、张尧、唐伟、何云锋、王德林、尹志康
乌司他丁在治疗乳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临床学院孙治君、陈建生、高峰、赵晓亮、罗杰、钟彪、王宏
er stress在骨形成中的作用与机制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基础医学院郭风劲、刘传聚、黄慧哲、王应雄、刘艳娜
癫痫防治新技术开发及相关研究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临床学院王学峰、王克威、肖波、张建国、李世绰、关国良、王文志、茆顺明、唐敦立、陈国俊、肖争、王亮、肖飞
抑郁症相关分子基础研究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基础医学院谢鹏、邱江、周健、李琦、杨德雨、郑鹏、牟君、朱丹、杨涌涛、黄荣忠、邵伟华、雷阳、谢亮、徐帆
膀胱癌应用基础与临床治疗研究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临床学院吴小候、罗春丽、张尧、唐伟、王德林、何云锋、尹志康、陈在贤、蒲军、陈刚
儿童肾小球疾病慢性化进程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儿科学院李秋,阮雄中,王墨,阳海平,张高福,唐雪梅,陈压西,李成荣,杨锡强,吴道奇,蒋莉萍
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研究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临床学院邓华聪,李启富,赵同峰,陈亚西,郑宏庭,肖晓秋,龙健,冯正平,葛倩,曹文富,苏艳新,魏倩萍,周恒宇,阳琰
人口老龄化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性及防治策略研究与应用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临床学院陈庆伟、郭豫涛、李兴升、柯大智、郑敏明、邓玮、李桂琼、王丽、袁忠明、罗仕兰、王小琳
儿童肾小球疾病慢性化进程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儿科学院李秋、阮雄中、王墨、张高福、阳海平、唐雪梅、陈压西、李成荣、杨锡强、吴道奇、刘玮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微创治疗关键技术及相关基础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临床学院邓忠良、柯珍勇、尹良军、陈富、程昀、陈亮、李玉兰、梁凯路、汪洋
-重庆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儿科学院宋伟宏(weihong song)
dc-sign分子删除对结核病发生与转归影响实验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临床学院郭述良、罗永艾、徐莉、刘平、邬亭亭
摩擦力可控式托槽重庆市技术发明三等奖第二临床学院王胜国
维生素a影响儿童健康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儿科学院李廷玉 陈洁 刘友学 魏小平 陈立 张萱 江伟 毕杨 董志芳 练雪梅 代英
颜面畸形现代综合治疗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口腔学院邓锋 赵志河 宋锦璘 王涛 袁晓 王军 郑雷蕾 戴红卫 杜跃华 张翼 吴树洪
重庆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路径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单位钟晓妮(第二完成人)
肝再生增强因子对急性肾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临床学院张玲 廖晓辉 刘杞 唐晓鹏 张臣丽
led医用照明灯具系列化的研究与产业化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单位闵苏(第二完成人)
重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优化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组织部刘利 段美富 童雪涛 严波 雷明 贺向前 甘甜
鼻部变应性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临床学院洪苏玲 胡国华 杨玉成 康厚墉 钟时勋 柯霞 曾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临床学院龚建平 李起 涂兵 陈应果 刘长安 张建红 丁雄
新生儿神经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儿科学院余加林 李禄全 韦红 华子瑜 包蕾 邓春 王家蓉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防治心房颤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临床学院殷跃辉 刘增长 凌智瑜 吴近近 杜华安 苏 立 肖培林 范晋奇 陈运清 杨晓渝 兰先斌 龙 毅
儿童生殖发育缺陷与功能损害的机制及其防治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儿科学院魏光辉 何大维 李旭良 林 涛 龚以榜 宋晓峰 朱 静 刘俊宏 刘 星 张德迎 吴盛德
两种重要致盲眼病——behcet病、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第一临床学院杨培增 杜利平 侯胜平 迟 玮 柳小丽 毛立明 雷 博 陈 颖 孟倩丽 赵长霖 陈丽娜 李 科 周红颜 胡 柯 田丽春
癫痫、脑血管疾病的流调,差异表达cdna文库及机制研究中华医学科技将三等奖第一临床学院王学峰 陈 忠 王文志 王克威 李世绰 席志芹 肖 争 肖 飞 王 亮
乳腺癌发生发展机制及其分子靶向治疗的实验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临床学院任国胜 陶 谦 王 皓 向廷秀 厉红元
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模式和长效机制重庆市科技进步(软科学)一等奖-杨 竹 王润华 陈永忠 易 静 钱矛锐 廖惠萍 夏庆弟 黄 毅 代安琼 陈 虹 曹文富
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免疫学机制及治疗新策略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临床学院任 红 张大志 胡怀东 胡 鹏 唐开福 陈 敏 许红梅 彭明利 张定凤 李用国 唐俐
肺炎链球菌致病机制及防治机制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检验医学院尹一兵 张雪梅 曹 炬 胥文春 王虹
癫痫的耐药机制和临床治疗策略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临床学院吕 洋 余维华 马勋泰 邹 燕 杜颖石
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免疫学机制及治疗新策略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临床学院任 红 张大志 胡怀东 胡 鹏 唐开福 陈 敏 许红梅 彭明利 张定凤 李用国 唐 俐 兰英华
维生素a及相关因素对儿童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和干预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儿科学院李廷玉 刘友学 练雪梅 陈 洁 张 萱 魏小平 陈 立 江 伟 董志芳 毕 杨 黄鸿眉 魏 华 赵 勇 陈 科 杨 莉
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免疫学机制及治疗新策略研究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第二临床学院任 红 张大志 胡怀东 胡 鹏 唐开福 陈 敏 许红梅 彭明利 张定凤 李用国
肿瘤耐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儿科学院金先庆 徐西华 罗 庆 付劲蓉 郭春宝 郭玉霞 赵利华 郑改焕
多模态、多功能高分子材料声学造影剂制备及应用重庆市技术发明三等奖第二临床学院冉海涛 郑元义 王志刚 任 红 敖 梦 殷 军
重庆市科技人才健康状况及管理对策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临床学院王永红 吕经建 罗家富 唐 毅 李 革 王继红 谢友红
公立医院绩效目标考评指标体系研究及应用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儿科学院张 际 李廷玉 宋 萍 魏光辉 符 州 李 秋 谭大兵
重庆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黄 莉 罗 萍 刘 强周乐明 孙 浩 沈 兵伍 群
医学实验室质量与能力体系及关键技术的建立与应用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临床学院张莉萍 夏吉荣 陈 辉 夏 云 陈宏础 张玉洪 阳 苹
活体肝移植治疗儿童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儿科学院张明满 李廷玉 符 州 郭春宝 李英存 蒲从伦 康 权
重庆市0-2岁儿童食物过敏的流行病学、机制探讨及实验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儿科学院黎海芪 胡 燕 李 斐 王念蓉 王永明 陈 静 闫俊梅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断及分度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临床学院邵 勇 吴味辛 丁 敏 姚珍薇 漆洪波 张建华
三种妇科常见疾病超声治疗技术的研发及临床推广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生物工程系王智彪 陈文直 汪 伟 杨武威 朱 辉 李成志 张 炼 唐 杰 李庆平 熊正爱
tau蛋白病异常神经网络新靶点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基础医学院唐 勇 王学峰 席志芹 陈 忠 王克威
behcet病、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临床学院杨培增 侯胜平 杜利平 柳小丽 迟 玮 毛立明 孙 敏 孟倩丽 赵长霖 陈丽娜 李 科
儿童生殖发育畸形及生殖损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儿科学院魏光辉 何大维 李旭良 林 涛 龚以榜 宋晓峰 朱 静 刘俊宏 刘 星
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修复及促修复新策略的构建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临床学院秦新月 罗 勇 徐 运 李长清 万 东 杨 琴 李光勤 杨 军 吴万福
胸腰椎爆裂骨折脊髓损伤前路减压和稳定重建技术的应用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附一院(第三单位)蒋电明(排名第二)
幽门螺杆菌重组耻垢分枝杆菌疫苗的构建及作用机理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临床学院向廷秀 吕 琳 王丕龙 赖国旗 陶小红
超声微泡携带基因或药物治疗视网膜神经病变的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临床学院周希瑗 刘 苏 王志刚 汤永强 胡晓鹏 马华锋 周 宇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沙眼衣原体母婴垂直传播中的应用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儿科学院余加林 韦 红 吴仕孝 刘官信 邓 春
重庆地区delaire颅颌面头影测量技术研究及其软件系统开发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口腔学院王 涛 黄丽雯 宋锦璘 王培容 唐兴亮 王 茜 杨崇实
奇妙中医药-家庭保健顾问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普)临床学院马有度(重庆市中医学会)
重庆市突出贡献奖-临床学院杨培增
重庆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检验系何通川
聚焦超声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适宜技术研究及应用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生物工程系王智彪 张 炼 汪 伟 杨武威 唐 杰 李庆平 熊正爱 唐良萏 李发琪 曾德平 王 华
kupffer 细胞在大鼠肝脏移植缺血再灌注与免疫损伤中的机制及应用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临床学院龚建平 刘作金 陈 勇 游海波 冯虎翼 涂 兵 李生伟 陈永兵 彭 勇 李寿柏 梁邵勇
儿科抗生素使用与常见细菌耐药及耐药机制的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儿科学院陈沅(第五单位、个人第八)
两种常见致盲性葡萄膜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附一院(第二单位)杨培增 侯胜平 杜利平 柳小丽 迟 玮 毛立明 孟倩丽 赵长霖 陈丽娜 李 科 周红颜 黄祥坤 方 旺 朱雪菲 李 兵
利用rnai技术及联合使用hil-24进行子宫颈癌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基础医学院宋方洲 易发平 马永平 卜友泉 赖国旗 刘革力 成海恩 石 华 魏丽丽
钳夹术的建立及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临床学院李启富 程庆丰 张素华 刘红梅 邓华聪 青 华 任 伟 周 波 汪志红
宫颈癌早期诊断标志物及免疫治疗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临床学院唐良萏 贾 英 吴 瑾 肖 琳 黄 裕 徐冬梅 周 敏 张星华 黄 新
乳腺癌生物学预后指标的探讨与应用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临床学院孙治君 曾希志 周 鑫 涂 刚 沈洪彦 范原铭 杨光伦
非细胞毒性药物治疗胃恶性肿瘤的科学理论及临床前期研究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临床学院(第三单位)马丁、王世宣、周剑锋、冯作化、王薇、徐钢、高庆蕾、奚玲、王常玉、李伟、吴明富、吴鹏、黄晓园、廖书杰、翁丹卉
白血病/肝癌多药耐药机理及耐药逆转的研究 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第二临床学院(第三单位)龚玉萍、陈芳源、欧阳仁荣、王婷、龚建平、刘霆、吴谨绪、石毓君、顾玲、钟济华
儿童抗菌药物使用与常见细菌耐药监测及耐药机制研究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儿科医院(第五单位)沈叙庄、杨永弘、俞桑洁、姚开虎、陆权、邓力、王艺、陈沅
癫痫发病机制及防治的系列研究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临床学院王学峰 肖 波 洪 震 王文志 陈 忠 席志芹 肖 争 李劲梅 曾可斌 陈阳美
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儿科学院赵晓东 刘恩梅 杨锡强 李 秋 蒋利萍 周 娟 解元元 王 墨 王莉佳 赵 耀 刘 玮 符 州
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儿科学院赵晓东 刘恩梅 杨锡强 李 秋 蒋利萍 周 娟 解元元 王 墨 王莉佳 赵 耀 刘 玮
高等级实验动物生产技术研究及基地建设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临床学院雷 寒 黄爱龙 魏 泓 丁季春 潘永全 黄家政 陈丙波 艾必燕 谭 毅
新型骨修复和重建生物材料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临床学院蒋电明 孟纯阳 安 洪 黄 伟 李玉宝 左 奕 张 健 权正学 倪卫东
胃肠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及其抑制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基础医学院易永芬 王娅兰 张俊文 罗文军 段 红
传统医学“气血理论”精髓的现代生物学机理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基础医学院王亚平 王建伟 王莎莉 吴 宏 郑 敏
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新药131i-gmcsf的开发研究重庆市技术发明三等奖第二临床学院娄世锋 周 慷 张 萍 徐诣之 邓扬嘉 陈 林
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儿科学院赵晓东 刘恩梅 杨锡强 李 秋 蒋利萍 周 娟 解元元 王 墨 王莉佳 赵 耀 刘 玮 符 州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生物工程王智彪
脑出血后脑损伤机制的研究与临床治疗新策略的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临床学院胡长林(个人及学校排名第五)
癫痫防治新观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临床学院王学峰 肖 波 洪 震 王文志 席志芹 晏 勇 吕 洋 肖 争 陈阳美 李劲梅 黄祖春 沈鼎烈
小儿周围神经传导功能和轴索型格林-巴利综合征致病机理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儿科学院蔡方成 张杰敏 束晓梅向淑利 钟 敏 王 莉 张晓萍 冯永嘉 吴 梅 高玉兴 郑 惠 宋 艳
癫痫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临床学院王学峰 肖 波 晏 勇席志芹 吕 洋 肖 争 陈阳美 李劲梅 曾可斌 肖 飞 黄祖春
三峡水库重庆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卫学院汪 洋(排名第五、单位排名第五)
人参总皂苷对人血细胞发生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基础医学院王亚平 王建伟 王莎莉 陈 笛 王 璐 姜 蓉 陈地龙 陈婷梅 吴 宏 曹唯希 李 静 官 涛 刘永刚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安全性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临床学院杜之渝 马 英 张大勇 郭 红 郑 晴 陈 曜 吴宁玲 牟章兵
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羊膜的制备、开发及临床前与临床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临床学院赵 敏 张 琪 胡 柯 李 鸿 李勤耕 李 臻 鲁 静 柯 宁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儿科学院黄 英 刘恩梅 符 州 陈坤华 李渠北 罗 健 罗征秀 龚财惠 袁小平 赵 华 李芙蓉
口腔癌靶向治疗的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附一院、华西口腔医学院、中医研究院杨 凯 温玉明 郑 刚 王昌美 季 平 王晓毅 华成舸
-重庆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xiong zhong ruan(阮雄中)
小儿周围神经传导功能和轴索型格林——巴利综合症致病机理研究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儿科学院蔡方成 张杰敏 束晓梅 向淑利 钟 敏 宋 艳 张晓萍 张爱华 王 莉 冯永嘉 肖 农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分子机制及干预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临床学院邓华聪 邱鸿鑫 郑 丹 魏倩萍 曹文富 葛 倩 郑宏庭 刘东方 杨刚毅 兰丽珍 李丙蓉 刘金波诸葛福媛 吕智美 程 伟
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的巨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基础医学院孙善全 赵 俊 冉建华  贺桂琼 董剑平 张我华彭雪华 鲁 宏
脑血管病诊治新技术的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临床学院谢 鹏 董为伟 罗 勇 周冀英 黄祖春 黄 文 牟 君 万 东 李亚军 赵立波 张小东 朱 丹 彭 丹 陈 晓 刘庆军
当归多糖对人血细胞发生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基础医学院王亚平 王莎莉 郑 敏 姜 蓉 吴 宏 戴 勤 王 勇 李 静 王 璐 刘永刚 张淑慎
自主创新非细胞毒性抗肿瘤新药德氮吡格及其注射液的开发研究重庆市技术发明三等奖药学院余 瑜 陈志琼 杨晓兰 李龙江 汤为学 成禹彬 刘 嫱 罗宗伟 林 琳 黄 维 李 伟
参附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和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临床学院闵 苏 曹 俊 魏 珂 房秀生 郑传东 曾 金 朱 斌
活血化瘀药异病同治生物调控基础研究及抗血管增生药效物质筛选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药学院徐晓玉 董 志 何延政 徐 晨 王娅兰 廖晓岗徐 曼 邱 峰 陈 刚
egfr 介导反义基因显像和反义基因治疗肿瘤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基础医学院李少林 吴永忠 季 平 彭志平 谢 娟 黄家君 段 红 王 颖 文 明 杜 铭 任庆兰 李 兵 唐树彬
五种耐药基因在肿瘤组织中表达的特点及临床应用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儿科学院金先庆 魏光辉 徐酉华 王 珊 罗 庆 梁绍燕 李映良 向 丽 李长春 宿玉玺
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水平临床意义的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临床学院吴凯南 苏新良 甘长清 罗 玲 孔令泉 刘大全 张震寰
参考文献:
重庆医科大学部分科技成果(截至2017年)
奖项项目第一完成人
2000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jc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王智彪
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癫痫发病机制及防治的系列研究王学峰
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种妇科常见疾病超声治疗技术的研发及临床推广应用王智彪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免疫性高致盲眼病发生的创新理论、防治及应用杨培增

学术资源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重庆医科大学校徽由代表医学的权杖,蛇以及代表希望的橄榄枝融合构成,既突出校徽的基本识别形态,又表达出医学内涵;以渐变色系的六边形及分割来强化学校的严谨、求实、勤奋、进取四个层面的抽象理念,在延续重庆医科大学传统与历史的同时,表达出传承与开拓的精神层面;校徽外圈由学校中英文校名及创办年份构成,易于重庆医科大学的形象识别和延展。

校区情况

学校由位于渝中区的袁家岗校区和位于重庆大学城的缙云校区组成,校园总面积2650亩。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重庆医科大学现任领导(截至2025年6月)
职位姓名
校党委书记覃正杰
校长张泽民
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市监委驻重庆医科大学监察专员余彦学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袁军
副校长邱景富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葛萍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华兵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余华荣
副校长刘恩梅
参考资料:

校友情况

重庆医科大学校友情况(截至2024年6月)
姓名简介肖像
张建才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87级校友。截至2023年7月29日,任云阳县人民医院院长、云阳县政协副主席(兼)。
邵智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1979级校友,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重庆市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中心主任、首席专家。重庆英才·医学领域领军人才,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中心创始人。
刘冰熔重庆医科大学1998级博士研究生校友。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培训基地主任、美国胃肠病专业委员会委员(aga)、中国医促会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理事,曾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黑龙江省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消化医师学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第四届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杨正林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1984级校友,四川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人类疾病基因研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注:排名不分先后,仅部分列举

所获荣誉

重庆医科大学所获荣誉
时间奖项名称
2017年重庆市第五届“大艺展”优秀组织奖
2021年重庆市绿色学校建设示范学校
2022年4月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
2022年8月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2023年3月重庆市“来华留学工作先进集体”
2023年5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2025年2月教育部2025年度全国高校示范“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单位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