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普化
虽然重庆话在中国大城市中年轻人能熟练使用方言比例最大,但是由于推广普通话,重庆年轻一代发音受影响严重,特别是重庆市中心区域的多数年轻人所讲的重庆话已经与传统重庆话产生了在声调,音素,词汇上面的诸多差异。比如年轻一代口中“解jie[tɕiɛ]放碑”、“步行街jie[tɕiɛ]”中的“解”、“街”都不再发传统重庆音gai[kai](“解”字有文读jiǎi[tɕiai]),与老派相比产生了一定的错位。重庆市区周边各县、各区的语言近年来也明显受到影响,尤其是在校的学生,基本已不再使用老派重庆话。
比如“验、雷”按照传统重庆话讲法应分别读为“[lian]、[luei](lui)”,很多年轻人已改读更接近普通话的“[ian](yan)、[lei]”了。再如,传统重庆话中普遍存在的字首鼻辅音[ŋ]在年轻人的口中已经有脱落趋势,比如“澳、咬、硬、我、爱、安”等字,按照传统读法应当读分别为“[ŋɑu]、[ŋɑu]、[ŋən]、[ŋo]、[ŋai]、[ŋan]”,而相当多的年轻人口中已不再读字头的[ŋ]声母,或者更改为零声母。
再比如,“中国”、“正确”、“岳阳”中的“国(gue)”、“确(qio)”、“岳(yo)”等也都按照普通话(go、que、yue)发音,而“压力”、“应该”中的“压(yà)”、“应(yìn)”也按照普通话的音调发音(yā、yīn)。
同时,因为古入声字在重庆话中大部分归入阳平,而在普通话分别派入四声,所以有的入声字在年轻人口中出现说出其它声调的情况。如“质、蜀、轴(zu[tsu])、粥(zu[tsu])、霍、硕、译、役(üu[yu])、役(üu[yu])、屋、摘(ze[tsɛ])、拆(ce[tsʰɛ])、托、毕”等字是古入声字,应读为阳平调,却常被读错为其它声调。
此外,传统重庆话的及特有短语也均被更为书面的词语所替代,许多年轻一代的重庆人已不能理解。
使用传统重庆话的只剩下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老重庆人,传统重庆话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