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高能所百科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是中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研究及开发利用、先进射线技术与应用的综合性研究基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其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称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1973年2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组建高能所。
据2023年11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有职工1400余人;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卓越创新中心,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下设7个研究单位,并在广东东莞设有分部;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2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培养点、2个专业硕士授权领域培养点;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
历史沿革
1950年5月19日,成立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吴有训兼任所长,钱三强任副所长,所址在北京东皇城根甲42号。
1953年10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决定将近代物理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958年7月1日,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关村)为一部,在京郊房山坨里建立新的研究基地为二部。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23年11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有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0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及高层次研究骨干近百人,18人在国际科学组织和学术刊物中担任重要职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李惕碚、张宗烨、陈和生、柴之芳、王贻芳、赵宇亮、唐孝威
科研成就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发挥大科学装置集群、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开展重大科学和前沿高技术探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引领带动中国相关领域研究进入世界前列,主要包括: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量;2-5gev能区强子反应截面(r值)测量;发现带电类粲偶素zc(3900);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精确测量中微子混合参数θ13;开展纳米安全性研究,发现含gd金属富勒烯具有高效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首次提出新型纳米药物的设计;发现宇宙线的各向异性分布,得到宇宙线和银河系共转的证据;获得古化石样品内部高分辨结构,破解古生物进化问题等。率先开展高能天体物理实验、高空科学气球平台建设,参与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重大专项,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23年11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及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2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培养点、2个专业硕士授权领域培养点;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标识源自画家吴作人先生的水墨画“无尽无极”,表现中国古代阴与阳的太极符号。阴阳太极标识寓意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内带正电荷的正电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高速对撞湮灭,产生τ轻子和各种粲粒子,是高能所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阴阳的对立统一深刻体现了物质结构各个层次的规律,无尽无极。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名单 |
---|
所长 | 曹俊 |
党委书记 | 魏龙 |
副所长 | 董宇辉、王生 |
纪委书记 | 李伟 |
参考资料 |
历任所长
名单 | 任期时间 |
---|
张文裕 | 1973年-1984年任 |
叶铭汉 | 1984年-1988年任 |
方守贤 | 1988年-1992年任 |
郑志鹏 | 1992年-1998年任 |
陈和生 | 1998年-2011年任 |
公众号主体介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中科院高能所是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是中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研究及开发利用、先进射线技术与应用的综合性研究基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其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称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1973年2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组建高能所。
据2023年11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有职工1400余人;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卓越创新中心,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下设7个研究单位,并在广东东莞设有分部;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2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培养点、2个专业硕士授权领域培养点;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
历史沿革
1950年5月19日,成立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吴有训兼任所长,钱三强任副所长,所址在北京东皇城根甲42号。
1953年10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决定将近代物理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958年7月1日,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关村)为一部,在京郊房山坨里建立新的研究基地为二部。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23年11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有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0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及高层次研究骨干近百人,18人在国际科学组织和学术刊物中担任重要职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李惕碚、张宗烨、陈和生、柴之芳、王贻芳、赵宇亮、唐孝威
科研成就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发挥大科学装置集群、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开展重大科学和前沿高技术探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引领带动中国相关领域研究进入世界前列,主要包括: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量;2-5gev能区强子反应截面(r值)测量;发现带电类粲偶素zc(3900);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精确测量中微子混合参数θ13;开展纳米安全性研究,发现含gd金属富勒烯具有高效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首次提出新型纳米药物的设计;发现宇宙线的各向异性分布,得到宇宙线和银河系共转的证据;获得古化石样品内部高分辨结构,破解古生物进化问题等。率先开展高能天体物理实验、高空科学气球平台建设,参与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重大专项,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23年11月研究所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及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2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培养点、2个专业硕士授权领域培养点;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标识源自画家吴作人先生的水墨画“无尽无极”,表现中国古代阴与阳的太极符号。阴阳太极标识寓意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内带正电荷的正电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高速对撞湮灭,产生τ轻子和各种粲粒子,是高能所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阴阳的对立统一深刻体现了物质结构各个层次的规律,无尽无极。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名单 |
---|
所长 | 曹俊 |
党委书记 | 魏龙 |
副所长 | 董宇辉、王生 |
纪委书记 | 李伟 |
参考资料 |
历任所长
名单 | 任期时间 |
---|
张文裕 | 1973年-1984年任 |
叶铭汉 | 1984年-1988年任 |
方守贤 | 1988年-1992年任 |
郑志鹏 | 1992年-1998年任 |
陈和生 | 1998年-2011年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