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早期曲折历程
中国第一条铁路——上海吴淞铁路,也是英国商人为自己利益,于1876年不顾清朝政府反对而强行修筑的。一个多世纪的中国铁路史,浸透着国人的铁路情结,更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关系变迁以及中国发展的轨迹。
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后,八国联军攫取中国的铁路权益。在清政府修建铁路时期(1876-1911),中国修建铁路约94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帝国主义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39%;中国国有铁路,包括自力更生修建的京张铁路和商办铁路及赎回的京汉、广三等铁路,仅占20%左右。
进入民国之后,在国衰民穷、连年战争的情况下,中国铁路状况一直未得到改变。在南京国民党政府修建铁路时期(1928-1948),中国大陆共修建铁路约1·3万千米;到1949年,中国可统计的机车有4069台,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年共抢修恢复了8278千米铁路;到194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共达2·1810万千米,客货换算周转量314·01亿吨千米。1952年6月18日,满洲里至广州间开行了第一列直达列车,全程4600多千米畅通无阻;到195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2·2876万千米,客货换算周转量达802·24亿吨千米。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成功通车。
从1953年开始,国家进入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的时期。到1980年铁路经过了5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到1980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4·9940万千米,全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客货换算周转量达7087亿吨千米。
跨越式发展
2003年,铁道部设计出了“推动中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总战略,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1万千米,快速客运网总规模达到2万千米以上的远景规划;提出在引进国外高速列车先进技术后,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通过高速铁路核心技术体系的自主创新满足中国铁路发展需要的新战略目标。
2004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了中国铁路网中长期建设目标: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千米,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005年1月12日,铁道部表示,中国铁路大规模建设已经拉开序幕,建设总投资规模将达5000多亿元。
2008年2月26日,科技部与铁道部共同签署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合作协议》。大力推进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推进30吨轴重机车车辆关键技术深化研究和样车研制;推进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长大复杂桥梁、列控系统、牵引供电、30吨轴重重载铁路道岔、轨枕、扣件、无砟轨道技术及评估监测、新一代客票系统、货运电子商务系统、运营维护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
与此同时,自2007年4月18日起,在中国铁路第6次大提速调图后开行crh动车组列车(包括g、c、d三种车次类型)。crh动车组俨然成为中国铁路最流行的词语,乘坐crh动车组出行已成为旅客经由新建铁路或在主要城市间出行的首选。在主要干线开行时速200千米以上动车组、大面积开行5000吨级货物列车和一大批先进技术装备投入运用。
2009年12月9日,武广高铁试运行成功,于26日正式运营。最高运营速度达到394千米/小时,武汉到广州3个小时便可到达。武汉至广州间旅行时间由原来的约11小时缩短到3小时左右,武汉到长沙直达仅需1个小时,长沙到广州直达仅需2小时。武广高铁成为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密度最大的高速铁路。而且还是中国第一条350千米/小时的高铁线路。
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为中国铁路建设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2012年12月1日,世界上第一条地处高寒地区的高铁线路——哈大高铁正式通车运营。921千米的哈大高铁,将东北三省主要城市连为一线,从哈尔滨到大连冬季只需4小时40分钟。高寒地区冬季时速200千米的“中国速度”,吸引了全世界高度关注的目光。
2014年4月2日6时31分,一列由4台电力机车牵引、编组320辆、总长3971米、满载3万吨煤炭的试验列车,由北同蒲线袁树林站始发,经过12小时25分、738·4千米的运行,于当日18时56分安全顺利到达终点站大秦线柳村南站,3万吨重载列车运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国铁路重载列车牵引重量从2万吨到3万吨的跨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有几个掌握3万吨铁路重载技术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铁路重载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是中国铁路重载运输发展的新的里程碑。不仅对提高铁路运输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铁路运输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推动了中国铁路重载技术的创新发展,为促进铁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走出去”战略向世界展示“中国名片”
2009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高铁“走出去”战略,并且初步设定了三大战略方向:通过俄罗斯进入欧洲的欧亚高铁;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中亚最终到达德国的中亚线;还有从昆明出发,连接东南亚国家,一直抵达新加坡的泛亚铁路网。
事实上,中国铁路“走出去”探索可以上溯至上世纪70年代的坦赞铁路。该铁路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由中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3国合作修建;1970年10月动工兴建,1976年7月全线完成;坦赞铁路东起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中部的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5千米,是一条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干线,更是东非交通的大动脉,为赞比亚、马拉维等内陆国家提供了新的出海通道,成为中非友谊的象征。
然后便是引起全球轰动的中欧班列。首列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于2011年3月19日成功开行。中欧班列从重庆团结村站始发,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德国杜伊斯堡站,全程约11000千米,运行时间约15天。此后,成都、郑州、武汉、苏州、广州等城市也陆续开行了去往欧洲的集装箱班列。据国家海关统计,截至2018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已突破9000列,运送货物近80万标箱,国内开行城市48个,到达欧洲14个国家42个城市,运输网络覆盖亚欧大陆的主要区域。
2014年8月,泰国执政当局批准了连接中国云南省的铁路项目。该项目总成本约为7414亿泰铢(约合人民币1430亿元),计划建设2条高速铁路,分别是廊开府-马塔府(总长737千米,计划投资3925亿泰铢),清孔-帕栖(总长655千米,计划投资3488亿泰铢)的铁路线路。
此后,随着雅万高铁、中老高铁、匈塞铁路等海外工程的落地实施;马新高铁、中泰高铁等海外项目的陆续推进,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实现了预期目标。据中国铁路建设机构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球83%拥有铁路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使用中国的铁路产品。
2018年1月1日,埃塞俄比亚至吉布提的标准轨距铁路——亚吉铁路商业运营列车正式开始运营。该铁路是东非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全部采用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建设而成,全长751·7千米,设计时速120千米,总投资约40亿美元,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设的第一条全产业链“走出去”的铁路。建成后,吉布提至亚的斯亚贝巴的运输时间将从公路运输的7天降至10个小时。
2018年5月15日,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项目正式展开主体工程施工。雅万高铁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印尼两国共同推动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也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第一单。雅万高铁全长142·3千米,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与万隆,建成后两地车程将由未建成时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将有效缓解印尼当地交通压力、优化当地投资环境。
来自中国铁路运输部门的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高铁“海外版图”不仅扩展至亚、欧、非、美等五大洲数十个国家,更被外国留学生视为最想带回家的“中国特产”。
2019年4月9日至13日,第22届莫斯塔尔博览会在波黑莫斯塔尔市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中国铁路首次参展,复兴号、中欧班列在展会上精彩亮相,中国“国家名片”吸引大量观众驻足,受到广泛赞誉。
2022年9月11日下午,秋日和煦阳光下,汽笛声声,一列满载着造纸设备、造纸添加剂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中豫号)从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驶出,经二连浩特出境后,驶往俄罗斯乌兰乌德。首班开行的中欧班列(中豫号)中国郑州—俄罗斯乌兰乌德专列共50个集装箱,由郑州国际陆港公司携手内蒙古运筹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南大指造纸装备集成工程有限公司组织发车。该条线路的开通为外贸企业稳定出口提供新选择,进一步发挥了中欧班列对于国际物流供应链的稳定促进作用。
中国铁路成功实现3万吨重载列车试验运行
从中国铁路总公司获悉,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在大秦线组织实施的3万吨重载列车运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14年4月2日6时31分,一列由4台电力机车牵引、编组320辆、总长3971米、满载3万吨煤炭的试验列车,由北同蒲线袁树林站始发,经过12小时25分、738·4千米的运行,于当日18时56分安全顺利到达终点站大秦线柳村南站,3万吨重载列车运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国铁路重载列车牵引重量从2万吨到3万吨的跨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有几个掌握3万吨铁路重载技术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铁路重载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是中国铁路重载运输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据了解,这次3万吨重载列车的试验运行是在多年技术研究和重载运输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充分利用既有设备条件,首次采用机车同步操纵系统试验开行3万吨组合列车,系统测试3万吨列车的综合性能,监测试验列车运行的安全性,评估列车运行品质,达到了预期目标,创造了中国铁路重载列车牵引重量新纪录。
这次试验的成功实施,不仅对提高铁路运输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铁路运输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推动了中国铁路重载技术的创新发展,为促进铁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国铁路启动客运提质计划
中国铁路总公司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施铁路客运提质计划。其中2018年将以“一日一图、电子客票、常旅客服务、畅通工程、旅客信用体系、客票收益管理、厕所革命、双网生活、客运生产指挥体系”九大重点工程为载体,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据介绍,该计划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好全面提升客运供给质量攻坚战,力争到2020年中国铁路实现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客运服务;以实施复兴号品牌战略为带动,建成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铁路客运服务品牌和标杆性的精品站区,为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有力保障。
2024年1-8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75亿。1至10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51亿元、同比增长10·9%,投产铁路新线2274千米。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超16万千米,其中高铁超4·6万千米,建成投用铁路客运车站超3300座,其中高铁车站超1300座。
中国铁路施行新的列车运行图
2024年10月11日零时起,全国铁路施行新的列车运行图。新图中,涉及青藏集团公司旅客列车停站和时刻变化的有71对,其中动车14对,普速旅客列车57对;货物列车方面新增1列西安国际港至日喀则西城际班列。
2025年1月5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广铁集团优化运力安排,增开旅客列车29对,满足旅客多元化的出行需求。7月1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调图后,全国铁路安排图定旅客列车13302列,较现图增加236列;开行货物列车23635列,较现图增加39列。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