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由梁希、潘菽、涂长望教授等领导的科技界的进步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南京分会扩大征收会员,地理所科研人员都参加了这个组织,并和南京大学地理系等参加的会员联合组成科协地理组。经过几次活动并和中学地理教师座谈,认为包括地理教师在内非常需要一种知识性的和自我教育学习的刊物,但创办一个刊物又谈何容易。我们串连几位热心的积极分子,主要有周立三、吴传钧、高泳源、施雅风、李旭旦、胡豁咸、杨纫章、王煦柽等共同商议,编辑出版定名为《地理知识》的期刊,推选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李旭旦教授为主编。第一期印刷600份,费用由大家捐款筹集,以科协地理组名义向军管会申请批准、登记。经过短期紧张筹备,《地理知识》创刊号于1950年1月1日出版,刊出6篇短文和若干讯息,出版后迅即得到地理学界的欢迎和好评。上海亚光舆地学社主动表示要出资承印,扩大发行,解决了《地理知识》长期出版之大问题。大约出版了3、4期后,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来信,赞扬这个刊物办得好,索要已出版的各期,这是对《地理知识》重大的鼓励。由于《地理知识》是月刊,为商量审稿组稿等事宜,每月都要开1—2次编委会。参与办刊的积极分子,都分头突击撰稿,以满足《地理知识》定期准时刊出的需要。在当时地学界中,《地理知识》是最早的普及性刊物。
…更多「发展历史」介绍请查阅全文…
杂志特色
文体文风
要求文章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把读者带入现场,设立编辑规范,做好每篇文章的大标题、小标题、引言、抽言等;要求把知识融于话题中,提出了“由头+知识”、“事件+知识”、“人物+知识”的模式和“记者+学者+诗人+哲学家”的文体。
选题方针
…更多「杂志特色」介绍请查阅全文…
新媒体
网站
参见词条“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
手机媒体
中国国家地理手机电视
…更多「新媒体」介绍请查阅全文…
大事记
1950年
我国老一辈的地理学家施雅风、吴传钧等先生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折实”,在南京创办了《地理知识》杂志,经典由此开始。1972年
《地理知识》是文革后期中国最早复刊的杂志之一。1998年
李栓科正式接手《地理知识》并酝酿全新改版,他用全新的视角和文化诠释地理的内涵。1999年
1月, 《地理知识》杂志新增“卷首语”专栏,由执行总编单之蔷执笔,此专栏成为杂志的亮点。2000年
…更多「大事记」介绍请查阅全文…
荣誉
《地理知识》于1999年11月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奖;
杂志于2001年荣获纸老虎销售网2001年度最受欢迎十佳畅销期刊称号;
杂志于2001年8月被评为“推广精品书刊,展示国门风采”活动中读者喜爱的精品期刊奖;
杂志于2003年荣获纸老虎2003年度旅游人文类冠军杂志奖;
…更多「荣誉」介绍请查阅全文…
影视中心
中国国家地理影视中心是一个新思维、高品质、高科技的专业化媒体内容制作营运机构。以名牌刊物《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为基础平台,着力向影视、网络等多元媒体拓展。既向传统的电视媒体提供优质高清的“中国国家地理”影视系列节目,又向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提供切合个性需求的各类视频节目。
社长李栓科表示,《中国国家地理》当前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拥有电视节目、期刊、图书、网站等从平面到立体、从传统到新兴的媒体机构。而如何制作具有竞争力的电视节目是平面媒体立体化的关键。
…更多「影视中心」介绍请查阅全文…
发行量
中文简体版:2011年预计每期发行量不低于90万册,
2006年10期“中国人景观大道”专辑发行量突破100万册,2005年“选美中国”特辑持续热卖,截止2010年底,“选美中国”各种版本累计销售300万册。
精装本定制:专为大公司制作的礼品书,2007年两期销售40万册(大国梦15万册,典藏大西北25万册),2008年计划两期精装礼品版,预计销售50万册;
…更多「发行量」介绍请查阅全文…
版权输出
发展史
2001年6月,授权台湾牛顿出版股份公司发行《中国国家地理》台湾中文繁体版。
2001年8月25日与日本asia ceo公司在北京鉴定版权合作合同。2002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日文版《中国地理纪行》创刊,这是全国期刊界第一次对外版权输出的杂志。
2008年7月,港澳繁体版诞生,主要发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台商密集的沿海地区。
…更多「版权输出」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