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中国美术学院历史沿革

中国美术学院

历史沿革

初创期

1927年,时任大学院长(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的蔡元培先生锐意推行“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在全国开展艺术运动,于是在大学院下设立了一个艺术教育员会来整顿发展艺术教育,并邀请了原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来主持。同年12月,艺术教育员会在南京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会上通过了筹办国立艺术大学的提案,由此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决定建在杭州,但由于当时教育经费甚微,无力新建校舍,于是蔡元培、林风眠亲与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前身)校长蒋梦麟商借西湖罗苑作为国立艺术院校舍,并向杭州市当局租了照胆台、白苏两公合祠、三贤祠等处为校舍,并设立了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系及预科和研究部,原计划中的建筑系因师资不足暂未开办,其中国画、西画、雕塑为中国美术学科之前身;图案为中国设计学科之前身;研究部则为中国艺术教育中研究生培养的先声。

1928年4月9日,国立艺术院在孤山罗苑举行了开学典礼,林风眠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出任了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而林文铮则出任了教务处长兼西洋美术史教授,林风眠坚持的“兼容并蓄”学术思想始终成为了学校坚持的学术脉络。1929年,国立艺术院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址位于杭州孤山,校舍包括西湖罗苑、照胆台、苏白二公祠等,研究部首次招收了研究生8名。

1937年7月,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1月上海沦陷,杭州危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在林风眠校长的率领下师生辞别西湖,仓猝南迁至诸暨吴墅,未及10天战火逼近,师生又继续西行至江西贵溪,先以龙虎山天师府为临时校址,因地方偏僻,盗匪猖獗,师生返回贵溪。1938年,师生辗转来到南方牯岭,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杭州、北平两所艺专合并组建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并废校长制,设校务委员会,校址设湖南沅陵沅江畔之老鸦溪,学校租用了当地民宅、自建临时教室恢复了上课,但由于两校合并,矛盾丛生,教育部又恢复了校长制,后学校迁至云南昆明。

1939年,因昆明校舍困难又空袭频繁,学校再度迁至呈贡县安江村,这期间成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这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1940年,学校撤退至四川璧山县,吕凤子接任校长,建筑系在入川前归并至了国立中山大学;1942年,吕凤子因病辞职,陈之佛接任校长,学校迁至重庆沙坪坝磐溪龙脊山麓果家园,并延聘了位中央大学教授任教,学校教室宿舍大都借用民宅;1944年春,教育部聘潘天寿任校长;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教育部决定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接收原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舍,以杭州为永久校址,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新创一校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49年9月,浙江军管会任命刘开渠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新生期

1950年11月,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由华东文化部领导,校内中国画系与西画系合并为绘画系,并创刊了理论刊物《美术座谈》,后发展为了学报《美术研究》;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实用美术系奉命迁至北京,后以此系为基础创办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3年,中央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艺术教育座谈会,会议确定学院为全国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主要培养美术专门人才及艺术专门学校师资,学制为五年,绘画、雕塑两系也从3年制改为了5年制;1954年,学校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成立,学制为四年,绘画系分为了彩墨画、油画以及版画三科;1955年9月,正式撤消绘画系,建立彩墨画、油画、版画三系;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改建为杭州美术学院;1957年1月,学院与中央美院共同创办了学报《美术研究》,同年6月学院从外西湖18号迁至南山路现址,并将彩墨画系改为中国画系,分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专业;1958年3月,学院筹建了工艺美术系,分设了染织与装潢设计两个专业,并在民间艺术研究组基础上成立了民间美术系,同年6月学校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

1959年12月,因刘开渠调至北京另有任命,潘天寿接任院长。1960年,学院增设了陶瓷专业,并将民间美术系并入了工艺美术系。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学院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曾被迫停课,从20世纪70年代起学院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1年,学院迁至桐庐县阳普大队,在农村办学;1976年,“文革”结束,学院恢复正常教学。

稳定期

1980年,学院学报复刊,定名《新美术》;1981年,学院美术学获艺术院校首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1982年美术学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美术学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成立,这是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唯一的出版单位,1986年设计艺术学被增列为硕士点,1988年6月授予了学院第一个博士学位。

1993年,经国家教委、文化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教学规模相应不断扩大,教学层次也更为丰富,包括附属高中、职业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各类留学生等,同年9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雕塑系主任拉艾斯在校内雕塑系开设金属焊接课;1994年,学院正式实施混合学分制度,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和科学,并设立了多种专项奖学金。1996年潘公凯任校长,9月学院上海教育基地开始办学;1997年,上海教育基地改名为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艺术分院,并成立了中国美术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1999年,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原有校舍已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为此国家财政拨款3亿余用于南山路校区的整体改造,于2000年全校暂时搬至钱江南岸滨江校区过渡,上海设计分院也迁入了新建成的上海张江校区办学,学校就此由文化部管理变为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文化部共建高校。

2001年,许江出任院长,并恢复重建了建筑艺术专业;2002年,于转塘象山建立了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作为学科正式创建,美术学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在文化部统一管理全国艺术考级工作后,中国美术学院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性跨省美术考级机构,隶属于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2003年学院创建了美术馆,同年9月南山路新校舍落成,学院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史论、新媒体各系及行政部门回迁,滨江校区转为设计分院,紧接着学院又开始在西湖区转塘镇象山营建新校区,并重建了建筑系,校内设计学还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被国家广电总局首批授予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2005,美术学学科获批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浙江省委作出支持学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定,同年3月学院成立了独立建制的研究生处。

2007年,占地800余亩的象山中心校区全面落成,原滨江校区用于置换,设计分院全部迁入象山中心校区办学,同年美术学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美术学再度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校内艺术造型实验中心被列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0年10月,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7010件“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系统收藏”落户学院;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学院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等四学科相应调整设立为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艺术造型实验中心正式通过教育部验收立项,同时艺术学理论、设计学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原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改名为“美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3年,中国美术学院被评为首批来华教育示范基地。

2014年,中国美术学院接受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等的委托,承担了“时代领跑者”美术创作工程任务,完成了5件巨幅作品(两幅中国画、三幅油画),塑造了60位共和国劳模的风采,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展厅永久展陈;2015年,学院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一批重点建设高校,并成立了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这是中国艺术院校中较早建设立专职研究生管理和学科建设部门的高校;2015年9月,由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落成;2016年1月,学校获批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建高校;2017年1月,学院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并入选了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院美术学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建筑学等4个学科被列为浙江省一流学科,同年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奠基,学校建筑学获批工学门类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发展首次拓展至艺术学门类之外,同年11月学院入选了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21年,良渚校区正式启用,学院还入选了“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2022年2月,学校入选了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成立了电影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学院还与杭州市萧山区签约,中国美术学院国学院将落户萧山湘湖,同年11月,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22家高校共同发起的浙江省高校科协联合体成立。

2023年,学院启动萧山湘湖校区建设,并将4月8日定为了“国美发布”日,成立了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中国电影高等研究院、社会美育学院以及国美在线艺术社区(caa cosmos)和元宇宙艺术学院(meta art academy),同年8月27日,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在龙泉大师园举办揭牌仪式。2024年4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在南山校区内举行建校九十六周年建校系列学术活动暨2024“国美发布”,宣布成立“ai中心”。

2025年5月,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一则公示,确认中国美术学院梦园新校区建设工程(造型艺术基础教学中心)已进入供地批前公示流程。意味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即将启动。6月9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在湘湖校区举行“书法美育(创业)联盟成立暨悦书社会美育实践展”开幕仪式。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