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2015年7月,云南天文台以面向天文学科前沿为导向,在nature、science、apj、mnras、a&a、aj、spie等各类sci和ei刊物发表原创性学术论文近千篇。大样本恒星演化理论研究成果写入springer等出版社出版的33本教科书和专著。,共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
截至2015年11月,云南天文台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特殊贡献奖(云南省最高科技奖励)1项、月球探测工程特殊贡献奖1项。2007年,黄润乾院士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云南省最高科学奖励)。2014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韩占文、陈雪飞、孟祥存、王博等完成的成果“大样本恒星演化与特殊恒星的形成”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年至2014年,云南天文台在sci刊物发表研究论文650余篇。
2022年,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丁旭博士、季凯帆研究员等,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快速得到相接双星的参数和误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天文学杂志《天文学期刊》。
2022年12月13日,科技日报昆明报道,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在太阳紫外暴理论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证明了太阳高温紫外暴可形成于高密度、低温的低色球。在国际期刊《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发表了相关成果。
2023年,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采用新方法,系统探究了伴星为渐近巨星支恒星的共生星通道,并在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领域取得新进展。国际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发表了相关成果。
获奖名称 | 获奖类别 | 获奖时间 | 完成人(主要参加者) |
---|---|---|---|
大样本恒星演化和特殊恒星形成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2013 | 韩占文等 |
云南天文台天文学文摘 | 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奖 | 1988 | 李伯殊 |
卫星动力测地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1987 | 聂昭明等 |
空间飞行安全期预报和电离层突然骚扰预报 | 国防科委重大科技成果奖 | 1981 | 罗葆荣 |
用人卫方法测量某海岛坐标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78 | 仇朴章 |
太阳黑子精细结构的观测与研究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78 | 丁有济 |
太阳活动预报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78 | 张柏荣 |
世界时精确测定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78 | 冒蔚 |
用人卫方法测量某海岛坐标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78 | 仇朴章 |
学术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创刊于197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办的学术性刊物。由云南天文台和云南省天文学会承办,原刊名《云南天文台台刊》,2004年正式出版。
科学普及
1972年,专门设计和建设了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面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科普活动的专用设施——科普楼,并一直使用。80年代以后,云南天文台成立了专门的科普部门,并设有专人专职开展科普工作。1997年底,云南天文台被云南省政府首批遴选为“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并挂牌立碑。
1999年11月,在中国科协开展的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中,经过全国性学会、省级科协推荐,通过专家评审,云南天文台成为首批由中国科协命名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2月经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聘请的专家组成“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评审委员会评审,云南天文台被首批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并颁发资格证书和牌匾。
2005年2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联合对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进行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进行评选,云南天文台亦首批入选,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颁发了证书和匾额。
截至2010年7月,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万社会公众和青少年学生到云南天文台科普基地参加科普活动,学习科普知识。云南天文台科普基地举办过许多大型天象科普活动,如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1994年彗木相撞、1997年海尔-波普彗星观测、1999年-2000年流星雨、1980年云南日全食等。拥有天象厅、科普楼、太阳历广场和大型赤道式日、40米射电望远镜、中国古天文展厅和云南少数民族历法展厅、中国古天文展厅和云南少数民族历法展厅、“探月工程——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科普展等天文科普活动场所和设施。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