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抗战时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同年8月13日,国民政府下令各机关精简机构,疏散职员,准备应变。当时的国立中央研究院下属的天文研究所,也在这次精简之列。因为此项命令,天文研究所先是搬到了湖南衡山南岳寺,继而迁往广西桂林。
1938年2月,最终辗转迁到昆明。到达昆明后,天文研究所先把办事处设在了昆明晓东街20号。当时的天文研究所所长余青松等人在走访了昆明四周的郊区后,最终选定了昆明东郊凤凰山。
1938年8月,新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在凤凰山开工建设,至1939年2月27日建成完工,并由所长余青松将“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改名为“凤凰山天文台”。
抗战胜利后,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迁回南京,并在凤凰山留下一个工作站。
建国以后
1950年,新中国开始恢复经济建设,一架130mm赤道式折射望远镜被调拨到凤凰山,并为此新建了观测室。随着南京的天文所更名为“紫金山天文台”,昆明的凤凰山观测室也相应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昆明工作站”,简称“昆明天文站”,由紫金山天文台与云南大学双方共管。
197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昆明天文站”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并于1975年扩建为综合性的天文台。
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引进的1米光学望远镜一台,1·2米国产地平式光学望远镜一台。
2001年,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将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等单位整合为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保留原级别。
2006年,从英国引进的2·4米光学望远镜一台,用于承担探月工程地面数据接收任务的国产40米射电望远镜一台。
2015年5月,抚仙湖太阳观测站新建的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通过成果鉴定。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