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一、分院筹建期(1957·7—1960·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后不久,在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包尔汉·沙赫德拉同志的倡议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于1955年12月26日致函中国科学院,建议成立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1956年2月25日,中国科学院复函给自治区,表示同意成立新疆分院。
…更多「历史沿革」介绍请查阅全文…
科研平台
新疆分院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含培育),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2个,海外研究基地2个,野外台站34个(其中国家级3个、中科院级2个、境外18个)。
工作成就
分院系统现有在职职工953人,科技人员671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208人;鉴定科技成果1000余项,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自治区和其他部委奖近300项,还有2项获联合国unep荒漠化治理业绩奖。
国际交流
现有博士学位点1个,硕士点14个,联合培养博士50余人,培养硕士300余人;出版专著200余本,公开发表论文4000余篇;和3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技交流关系,承担了40多个国际合作课题;130余人进入高科技企业,科技企业为新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分院系统仪器设备价值5000余万元,地区共用大型仪器设备8台。
西部大开发
近年来,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加快我国西部地区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科学院启动知识创新工程;2002年又提出新时期的办院方针。根据中科院的要求,新疆分院系统已经完成学科整合和专业凝练进入知识创新工程。结合新疆经济发展的需求,新疆分院系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干旱区的资源、环境生态综合数据平台的建设,并把它作为西部开发的基础性工作。
…更多「西部大开发」介绍请查阅全文…
研究领域
围绕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结合新疆实际,不断凝练与提升科技创新目标,形成了十二个特色研究领域和方向:绿洲生态与绿洲农业,荒漠环境与生态修复,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中亚成矿域与地质成矿,中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资源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多语种信息技术、环境工程与技术;射电天文与技术、光学天文与技术应用、应用天文。
区域经济贡献
进行了长期的水土资源、环境、生态的综合科学研究,掌握了新疆大量的科学基础资料,为国家和自治区制订长远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荒漠环境的演变研究、荒漠化治理取得重大突破,在防治风沙危害、恢复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造上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在重大工程的前期工作研究中,如塔河治理、石油开发、北水南调、生态建设、铁路、沙漠公路等工程中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利用高技术手段直接参与工程设计和环境改造。
…更多「区域经济贡献」介绍请查阅全文…
院地合作
新疆分院高度重视与地方的合作,在加强战略研究,提高决策水平;共建研发平台,提升自治区区域创新能力;应用高新技术,推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强人才培养,促进人员交流;加强科普工作,实施全民科技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六个方面建立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科技合作关系,进一步丰富了院区合作内涵,拓展了合作领域,为新疆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新疆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肖文交
新疆分院纪检组组长、分党组成员:冯涛
新疆分院副院长:包安明
历任领导
历任院长:初期筹委会主任委员 包尔汉·沙赫德拉(1957·7-1959·10)
…更多「机构领导」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