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科大研究生公众号

中国科大研究生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北京
公众号ID:ustcyjs
公众号分类:教育
关于公众号:

“中国科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属于教育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中国科大研究生政策宣传,咨询,服务。

开发/运营主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关于主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境内全国重点大学。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中国科大研究生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公众号主体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中国科大研究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中国科大”,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理工科大学,中央直管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a类、“211工程”、“985工程”,首批20所学位自主审核高校之一。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为“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成员。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医学、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建校后第二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以来,学校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

截至2025年6月,学校设有32个学院,本科专业44个, 含8个科教融合学院。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9个,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学校现有34个一级学科(含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含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设有苏州高等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院、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历史沿革

追根溯源

建校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国当时的科技力量和综合国力十分薄弱,难以适应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作为全国学术科研中心的中国科学院虽拥有众多的高级科学人才,但急需补充优秀的后备力量,特别是国内新兴技术学科方面的尖端科技人才。而当时从高等学校分配的毕业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中国科学院自身优势,创办一所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尖端技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就成为科学院领导和许多科学家的共同构想。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6月,学校设有32个学院,本科专业44个, 含8个科教融合学院。设有苏州高等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院、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院系设置
学院专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
概率统计系
计算与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物理系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天文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近代物理系
天文学系
光学与光学工程系
工程与应用物理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科学系管理科学
统计与金融系金融学统计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物理系化学
应用化学系
化学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物理材料化学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物理与空间科学技术系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科学与技术
地球化学与行星科学系地球化学行星科学环境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近代力学系理论与应用力学
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
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安全工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英语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考古学
科技传播系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加速器科学与工程物理系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系核科学与工程系核工程与核技术工程物理应用物理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量子信息科学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神经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系
系统生物学系
医药生物技术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
信息与智能学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自动化系自动化
人工智能专业人工智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电子学院微电子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5月,官网简介页面和专业介绍页面数据不一致):

附属医院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机构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15个国家级科研机构、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88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机构
类别机构名称批准部门
国家研究中心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科学技术部
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国家计委
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计委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科学技术部
精准智能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
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依托)科学技术部
深空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依托)国防科工局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国家发改委
国家重点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发改委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科学技术部
国家工程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发改委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热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大尺度火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科学技术部
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
其他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科学技术部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0年4月):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机构名称批准部门
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计委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联合)国家发改委
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国家发改委
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一级站)国家发改委
合肥先进光源国家发改委
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联合)国家发改委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0年4月):
中科院级科研机构
类别名称
率先行动机构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合肥大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
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联合)
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联合)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吴文俊数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电磁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
中国科学院无线光电通信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联合)
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
其他中国科学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合肥分中心
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联合)
中国科学院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研究示范中心
中国科学院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0年4月):
省部级科研机构
名称批准单位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
无膜细胞器与细胞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脑启发智能感知与认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数字技术的数学基础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公共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网络文化内容认知与检测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文化和旅游部
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应急管理部
量子信息科学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
先进光子科学技术安徽省实验室
微尺度物质科学安徽省实验室
生物医学与健康安徽省实验室
人工智能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联合)
高性能计算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科技厅
分子医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光电子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计算与通讯软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生物质洁净能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细胞动力学与化学生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未来网络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衰老生物医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应用数学中心
集成电路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量子网络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图形计算与感知交互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数字安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科学仪器制造与应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智能低碳信息技术与装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新发突发传染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污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先进功能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教育厅
物理电子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生物技术药物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无线网络通信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工商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业融合研究中心
智能决策博弈与数字经济创新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科学教育与传播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城市公共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先进技术与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研究院
安徽省医药生物研究院
先进核聚变能和等离子体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安徽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精密科学仪器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表界面化学与能源催化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语音及语言技术工程实验室安徽省发改委
安徽省热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安徽省先进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实验室
安徽省废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实验室
安徽省仿生材料工程实验室
安徽省功能膜材料与技术工程实验室
安徽省多肽药物工程实验室
安徽省新型能源梯级利用工程实验室
机器人安徽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安徽省质监局、安徽省发改委等
参考资料(数据截至2023年4月):
联合共建科研机构
名称共建单位
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星系和宇宙学联合实验室)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材料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环境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量子生物物理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化学物理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智能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蛋白质科学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网络与通信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绿色合成化学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数学物理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科技传播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学时报社
强子物理研究中心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
无机固体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高分子薄膜与溶液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分析化学研究伙伴小组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超精密控制与系统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微纳电子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生物质催化转化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天然活性多肽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超导量子器件与量子信息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及遥感所、地理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广州地化所、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及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桂林理工、成都理工、澳门科技大学、香港大学
海洋物理联合实验室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科大华为信息技术研究所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shincron先进薄膜工艺与材料联合实验室日本shincron公司
中国科大-黄山永佳膜技术与膜材料联合研发中心黄山永佳(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科大国购机器人研究中心合肥高新区、国购集团
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应急管理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参考资料: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名

校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徽是在1980年代形成的“梅花型”校徽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成,2007年9月20日正式启用。其基本元素主要寓意如下:

1、梅花:梅花是科大人勤奋刻苦、追求真知,百折不挠、永不言败和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精神品格的象征。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有6个校区,分别是东、西、南、北、中、高新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255·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54·59万平方米。

东校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金寨路96号,是1970年代科大迁至合肥时的校区,常常又被称为老校区。西校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黄山路443号,于1986年兴建。普通本科生均在东西区。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名单
名誉校长白春礼
党委书记舒歌群
校长、党委副书记常进
常务副校长潘建伟
党委常务副书记蒋一
党委副书记周丛照
党委常委、副校长刘连新、傅尧、吴枫、邓建松、汪毓明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监察专员刘浏
党委常委、校长助理薛天
党委常委、党委统战部部长李峰
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王伟
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申成龙
领导信息截至2025年6月

历任领导

历任领导
职务姓名任期职务姓名任期
校长郭沫若1958·9-1978·6党委书记郁文1958·9-1963·5
严济慈1980·2-1984·9刘达1963·5-1975·11
管惟炎1985·4-1987·1欧远方1975·11-1977·9
滕藤1987·1-1988·2武汝扬1977·9-1978·10
谷超豪1988·2-1993·7杨海波1978·11-1987·1
汤洪高1993·7-1998·6彭佩云1987·1-1988·2
朱清时1998·6-2008·9刘乃泉1988·2-1990·4
侯建国2008·9-2015·1余翔林1993·8-1998·7
万立骏2015·3-2017·6汤洪高1990·4-1993·8
包信和2017·06-2024·101998·7-2003·5
--郭传杰2003·5-2008·9
--许武2008·09-2018·05

校园环境

宿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公寓楼设施齐全,宿舍里同时配备了空调、暖气、洗衣机、烘干机等。每层楼都有公共热水机,男生宿舍每层楼配备卫生间和淋浴间,女生宿舍配备独立卫浴。宿舍楼内自习室、研讨室免费开放。青年之家位于中区宿舍1号楼架空层,包含了研讨区、水吧区、舞台区和会议室等区域,满足大家的休闲娱乐、会议自习等多种需求。宿舍

食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有18个食堂,东校区有东区学生食堂东苑餐厅、东区教工餐厅、美食广场、星座餐厅、蜗壳时光茶餐厅,西校区有西学生食堂、西三餐厅、金桔园餐厅、正阳楼餐厅、西苑餐厅、芳华餐厅、西区教工餐厅,中校有桃李苑餐厅、夜餐部,高新园区有高新园区学生食堂、高新园一期b食堂,南校区有南区学生食堂。

体育设施

知名校友

知名校友
姓名简介
赵忠贤物理学家,中国高温超导研究奠基人之一
华罗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尹志尧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侯建国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李一良香港大学天体生物学家

所获荣誉

学校荣誉

时间所获荣誉
195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2011年入选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
2017年9月/2022年2月两度入选全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23年1月荣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23年6月入选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名单
2024年1月入选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评选的新一期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
2025年5月被授予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排名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