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
- | - |
道路景观
摇篮路自东向西贯穿,与中北路共同构成校园的主干道。在摇篮路和中北路的交汇处,设有摇篮石,石上刻有“摇篮”二字。中北路将生活区与教学区分隔,西侧为生活区,东侧为教学区。求真路连接教学楼、食堂和宿舍,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通道。
广场景观
春晖广场,位于学校国际会议中心西侧,此处有旱柳数株,间有幽鸟啼鸣,微风拂面。夏日广场,位于学校餐饮中心东侧,其三面环楼,四围障树,垒土而筑,铺以花岗岩石板,广场南侧,置幽廊,植紫藤数株。秋时广场,位于学校地质图书馆前,此处有白杨,松树,李四光、何长工、刘型、高元贵等大师雕像立于图书馆前,一供瞻仰,二供励志。冬旭广场,位于学校东门毛主席像前,此处地形开阔,伟人毛泽东雕像立于广场西侧。
园林景观
晶园分布有水晶石;垚园以沉积岩和五色土为景观主体,邻近摇篮立石;淼园有柳树和珊瑚藤瀑布;森园有松衫、桃树、李树以及毕业林木;鑫园绿植较多;磊园多为石路,间或岩石棋布,各具其形。
建校元勋像
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风物中有两组雕像。一组是四尊半身像,矗立在综合教学楼的大厅里;另一组是四尊全身像,矗立在地质图书馆前的草坪上。这两组雕像是为了纪念高元贵、李四光、何长工、刘型四位元勋而建,他们创建了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北京地质学院,为建校立下定鼎之功。地质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的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博物馆,于1952年始建。在2008年,该博物馆搬至该学校建成的逸夫实验楼的10至12层,随后为博物馆进行了重新布展,并在2010年重新开放。再次布展的博物馆展厅面积约为2400平方米,共有地球科学厅、恐龙厅、地球物质厅和地球与生命演化历史厅四个展厅。截至2024年5月馆藏标本总量55000余件,其中公开展出4000余件。藏品除了采自中国各地之外,还有来自世界四十多个国家的标本。
金石坪
金石坪,展示了14件矿石大型标本,是11个校友单位或个人挑选、捐赠的典型大标本。代表性大型标本主要有:胶东半岛和小秦岭的金矿石、青藏高原冈底斯驱龙、甲玛和知不拉铜矿石、金川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石、宁芜凹山铁矿石、钼多金属矿石和铅锌矿石、云南北衙多金属和金厂河铜铅锌矿石、扎西康锑铅锌矿石、四川拉拉铜金矿石等。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