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始建于1952年,前身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创建的北京地质学院。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于1952年7月14日正式成立,时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的李四光亲任筹备委员会主任。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并定11月7日为该学校“校庆日”。12月24日,政务院任命红军老干部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地质学家尹赞勋任副院长,学校实行院长负责制。
北京地质学院建校初期,分别在北京沙滩(原北京大学地质馆)、端王府夹道(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和河北宣化地质学校三处办学;1954年后陆续迁入北京西北郊学院路新校址。
1957年1月至1958年10月期间,北京地质学院曾更名为北京地质勘探学院。
1960年,学校成为全国重点高校。
1970年,北京地质学院外迁湖北江陵,更名湖北地质学院。
1975年,学校迁往湖北武汉,改名武汉地质学院。
1978年,北京地质学院在北京原校址恢复招生。之后,学校于1986年成立研究生院。
学校成立
1987年11月7日,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充分发挥北京和武汉两地在学术上的优势,由武汉地质学院及其在北京的研究生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地矿部北京管理干部学院及武汉地质科技管理干部学院联合组建中国地质大学,形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两地办学的格局,学校隶属地质矿产部。
1997年,中国地质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0年,学校由原国土资源部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
独立办学
2005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各自独立办学,共享中国地质大学的无形资产和校友资源。
2006年,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协议。
2010年4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被教育部评为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同年9月,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协议。
2011年9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于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9年,学校成为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签约成员大学。次年8月,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次跻身全球500强。。之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又先后成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和高校“城乡规划扶贫联盟”的成员。
2022年8月,学校联合发起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校企融合专业委员会。
2023年9月,首批疏解到雄安新区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四所高校联合发起成立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11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雄安校区开工建设。
2024年5月19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美丽中国研究中心成立;11月3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南研究院揭牌成立。12月19日,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支部委员会成立。
2025年3月22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南国际学院揭牌。3月21日,海南大学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6月25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家庄创新研究院揭牌。7月8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工智能学院成立。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