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公众号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北京
公众号ID:GlacierMuseum
公众号分类:公益
关于公众号: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属于公益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冰川馆是我国乃至亚洲唯一建在冰川遗迹上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冰川馆地处素有“京西古道”之称的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占地6300平方米,模式口冰川擦痕的发现被称为“亚洲地质史上的光辉一页”。冰川馆作为公益性…

开发/运营主体: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关于主体: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是北京市石景山区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公众号主体介绍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是由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china quaternary glacial vestige exhibition hall),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28号,于1992年正式开放,是中国乃至亚洲唯一一座建立在第四纪冰川遗迹上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展馆以冰川知识、地质岩石、古生物、地球环保等科普教育为内容组成。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占地195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由两层11个展室和1个遗迹保护区组成,展陈分为冰川擦痕遗迹和5米长的画廊,包括化石及各种大小不同的冰渍石实物标本和介绍冰川知识及冰川资源现状。截至2022年底,馆有藏品数量666件/套,年度观众总数为23492人。

1957年10月28日,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内的冰川擦痕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被命名为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4月,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被共青团中央、国土资源部、环保局命名为“李四光中队”科普基地;2010年,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22年11月25日起,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暂停对外开放。

历史沿革

1952年,中国地质学家、原水力部高级工程师李捷在勘探永定河引水渠时首先发现模式口第四纪冰川擦痕遗迹,后经地质学家李四光和前苏联地质学家纳里乌金共同确认。

1989年,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成立,由原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方毅题写馆名。

1992年7月,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正式开放。

2006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冰川擦痕遗迹,石景山区政府拨款2600万对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进行了扩建。

建筑布局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占地195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展馆面积4200平方米,由两层11个展室和1个遗迹保护区组成。展陈分为冰川擦痕遗迹和5米长的画廊,包括鸵鸟蛋、恐龙蛋、三叶虫、猛犸象牙等化石及各种大小不同的冰渍石实物标本和介绍冰川知识及冰川资源现状四部分内容。

一层展厅包括了序言、冰川知识、冰川擦痕保护区和地球演化与第四纪典型冰川地貌,同时设有多功能厅,观众可以观看和冰川有关的科普影片;二层展厅主要展示现代冰川的分布、冰川与人类的关系、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和中国第四纪冰川理论的研究成果,同时还设有多媒体互动项目供观众体验,全方位了解第四季冰川。

展出内容

鹦鹉嘴龙化石鹦鹉嘴龙是小型恐龙,两足行走,头短宽而高,吻弯曲似鹦鹉的喙,故而得名。颧骨高向外伸,牙三叶状,牙冠低,颈短。这种小恐龙在中国分布较广,时代为晚侏罗纪——早白垩纪。鹦鹉嘴龙是一种食植物性恐龙属原始角龙类。虽然分布的地理范围很广,从西伯利亚南区,跨越蒙古到中国北方,但所有发掘出土地的点却都局限在亚洲。形成了在亚洲独特的动物群。
铲齿象头骨化石在距今1000多万年前后的中新世时代,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十分特化的象类。它的下颌极度拉长,其前端并排长着一对扁平的下门齿,形状恰似一个大铲子,故得名铲齿象。铲齿象生活在河湖边,用铲齿切断并铲起浅水中的植物,再靠长鼻子帮助把食物推入嘴中。根据它们之间形态的差异,又把它们分成板齿象、铲齿象和锯铲齿象三大类。板齿象的铲板较短而宽,上门齿比铲板短,而铲齿象的铲板长而窄,上门齿长于下门齿。
四角鹿头骨化石四角鹿是已灭绝的哺乳动物。四角鹿长1·5米,外表像鹿,脚上有两趾蹄。它像早期的马(如草原古马),脚上有两趾向外及已经退化,且不会贴在地上。四角鹿的头颅骨却不像鹿,其上有两对角。鼻端上的第一对角角端开叉,第二对在眼睛及耳朵之间,向内弯曲,两角互对形成一个半圆状。它的角像长颈鹿的,表面上有皮肤覆盖。这些角很有可能作为性显示及打斗之用。
狮子头骨化石狮子是现代猫科动物中进化得较为成功的种类。它们的演化在第四纪达到了顶峰,曾广泛分布于非洲、欧亚、北美大陆,在最后一次冰期时代它们还一度侵入南美的中南部。这种大型猫科动物在形态上具有很多现代狮的骨学特征,大部分学者将其视为最古老的狮类动物。
幻龙化石幻龙是远古时期鳍龙类的一种(其它鳍龙类包括蛇颈龙类和盾齿龙类),属三叠纪时期动物,据今达2·43亿年。它们体型大小不一,最小的只有36厘米,最大的长达6米。幻龙长有锐利的牙齿,捕食各种鱼类。另外,幻龙的四肢相当发达,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海洋里,也会爬上岸捕食或产卵。
贵州龙化石贵州龙生活在距今2·1亿年前中三叠纪,1957年由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首先发现该动物化石,后命名为“胡氏贵州龙”。“贵州龙”属海洋水生爬行动物,是中国特有珍稀古生物化石品种。它小脑袋、长脖子,身体扁宽,很像后来出现的蛇颈龙。它四肢仍保留趾爪,能像鳄鱼一样匍匐爬行。它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里,宽大的脚掌及细长的尾巴很适于在水中游泳。与其他幻龙一样,贵州龙也喜欢吃鱼及小型水生动物。

所获荣誉

1957年10月28日,冰川擦痕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被命名为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7年4月,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被共青团中央、国土资源部、环保局命名为“李四光中队”科普基地。

2010年,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28号。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开放时间

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周二至周日8:30—17:00(16:30停止入馆,17:00闭馆)

门票价格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