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建设成就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建设成就

专题项目

长江新里程计划

李嘉诚先生一向心系残疾人士的需要,自1984年开始,李嘉诚基金会联同中国残联为内地残疾人士服务,30年来累计捐款超过港币4亿元。

秉承李先生“助无助者”的理念,“长江新里程计划”创于2000年,旨在帮助社会最困难的弱势群体得到关怀与扶助,令众多贫困残疾人能重新出发。

2000-2005及2007-2012首两期项目基金会分别捐款港币1亿元,在装配假肢、提供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等取得成效,直接服务全国26万残疾人,其中支持17万残疾人装配义肢,间接服务人数逾1600万。

第三期基金会新增捐款港币一亿元,支持“假肢服务”、“脑瘫儿童引导式教育”及“关心你的残疾人邻居”三个项目,预计可直接惠及逾10万残疾人士,模式及经验可辐射全国33省各级残联机构及数百万人群受惠。

通向明天-交通银行残疾青少年助学计划

为加快中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扶持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青少年接受教育,促进残疾人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交通银行自2007年起,在10年之内,向中国残联捐赠人民币1亿元,共同实施“通向明天-交通银行残疾青少年助学计划”(以下简称“助学计划”)。

“助学计划”10年周期内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完成学业,为特殊教育学校(院)和接受随班就读学生的普通学校添置教育教学设备,资助中西部地区新建特殊教育学校,资助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和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等。

中国残联/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社区康复合作项目

自2003年6月到2010年,中国残联在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的资助下,先后在全国13个贫困县实施社区康复服务项目。该期项目选取包括江苏灌南在内的中国18个省(自治区)的18个贫困县作为项目实施地区,旨在形成一个完整的、全国范围的、欠发达农村地区残疾人现代社区康复网络,展示在农村地区推广全面的、以需求为导向的、平等参与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是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并在国家有关残疾人政策制定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项目从2012年3月1日开始实施,至2014年12月31日结束,历时三年,通过开展社会宣传、基本线索调查、康复服务、残疾儿童教育、生计支持、社会融合、帮扶援建残疾人康复中心等软硬件建设,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救助和发展机会,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

到2014年项目结束时,将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建成集资源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和示范窗口为一体的综合性残疾人康复基地,并以康复中心为载体,充分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资源,构建社会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同时,为残疾人建立规范化、个性化的康复服务档案,使全县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普遍享受到简便、高效的康复服务。

康复工作

康复工作领域已扩展到精神病综合防治、智力残疾预防和低视力康复。

据2018年5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官网显示,全国已有30个市、30个县采取社会化、开放式、综合性的措施,对70多万精神残疾人进行康复试点;建立了近百个低视力康复点,为低视力残疾者配用助视器,使其脱离盲人生活状态;针对导致智力残疾的遗传和缺碘两大因素,6个省和14个高发县制定了控制遗传性智力残疾的规定,部署了食盐加碘及对新婚育龄妇女、孕妇和婴幼儿补用碘油制品,以消除碘缺乏病,预防残疾。

康复基础性工作

据2018年5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官网显示,1988年建成的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康复研究中心,在康复医疗、科研、人才培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建立了29个省级聋儿康复中心、600多个聋儿语训部(班)。

据2018年5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官网显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设立1200多个社区康复站、300多个特殊用品辅助用具供应服务站,帮助残疾人补偿和训练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能力。在街道和福利工厂设立精神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人工疗站1300多个。逐步发展骨干康复机构,三级综合医院普遍设立康复科(室),6所医学院校开设了康复医学专业,发挥培养人才和技术指导作用。

劳动就业

国家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采取按比例安排就业和减免税优惠政策及各种扶持保护措施,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安排残疾人劳动就业。

截至1993年底,集中安排残疾人的福利企业已达5·6万个,84万残疾人在其中就业,1993年实现产值890亿元,其中有不少出口创汇产品。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按比例安排就业迈出了开拓性的一步:140多万残疾人分散在各单位就业,占全国职工总数0·93%。在此基础上,全国已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9个大城市依照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进行试点,按1.5~2%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个体从业的残疾人已达数十万。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抽样调查,截至1993年底,中国城镇残疾人就业率为50%,农村残疾人在业率为60%左右。全国建立435个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实施待业登记、能力评估、职业培训、就业介绍、指导的残疾人劳动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农村由县、乡(镇)政府和基层组织扶助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生产劳动。针对贫困残疾人口数占全国贫困人口半数的状况,国家于1990年批准设立“康复扶贫”专项贴息贷款,第一批贷款一亿元拨到500个县,先后帮助40余万个残疾人户进行康复、职业培训,参加生产劳动。这一举措成效明显,“先治病,后治穷,学技术,抓生产”,不少残疾人初步脱贫。1991年,在有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第三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残疾人展能团获金牌15、银牌10、铜牌10,为各类奖牌和总分第一名。

社区活动

国家发布了《方便残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沈阳等城市的主要道路、街道和商场、剧院、会议中心、广场等建筑物逐步采取了无障碍措施。城市实行盲人免费乘车、盲人邮件免费寄递等。这些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了条件。公众助残意识逐步提高,残疾人保障法颁布后的三年间,分别以“宣传保障法”、“走进每个残疾人家庭”和“扶助与共进”为主题,开展了三次“全国助残日”活动,从中央到县乡地方领导,深入村和居委会看望残疾人,中国每个年度的“助残日”有数千万人为残疾人办实事、送温暖。截至1993年底,中国约有五千万少年队员先后参加了历时8年的“红领巾助残”活动。各级残疾人组织开展“建残疾人之家”、做“残疾人之友”活动,展现了团结、友爱、互助之情。召开全国助残先进集体、个人暨自强模范表彰大会,表彰193个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75个残疾人之家、194名全国自强模范,宣传残疾人身残志坚、为国奉献的事迹和自强不息精神,推动社会树立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风尚。

国际交流

据2018年5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官网显示,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残疾人十年(1983~1992)”和“亚太残疾人十年(1993~2002)”行动,参加了各类残疾人国际组织,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残疾人事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承办了12次重要国际会议。应联大秘书长邀请,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以中国代表团特别顾问身份在第47届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说,阐明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方针原则并提出建议,受到热烈欢迎。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基本做法和巨大进展,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权保障的广泛性、真实性和公平性。中国有关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观念、法规、政策、方针、办法逐渐为国际社会吸收、认同,并在联合国产生的有关残疾人的文件中得以体现。中国残疾人事业获得的成就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国际组织的表彰。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