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展历史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发展历史

创建背景

中国残疾人事业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残疾人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固有问题。但是,在解放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奴役,由于经济文化落后,残疾人处于社会最底层,过着沿街乞讨、朝不保夕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注残疾人的生活,建立残疾人组织,开展生产自救,残疾人工作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建国初期至六十年代中期,是残疾人事业的初创阶段。“文化大革命”十年,残疾人事业受到严重干扰破坏。

初创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残疾人也由沿街乞讨、流离失所转由政府收养救济。残疾人和全国人民一样成了国家的主人,有了政治权利和基本生活权利。农村残疾人分到了土地和生产工具,参加了互助组、合作社。城市残疾人在政府支持下组织起来生产自救,举办小型多样的手工业合作社、组,后来发展成为福利工厂。一些无依无靠的残疾人、残疾孤儿、残疾老人,分别被安置在陆续建立的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50年代中期,残疾人福利工厂、伤残人福利院、荣军疗养院、精神病院等相继出现。汉语盲文和聋人手语工作开始建立,中国盲文工作者黄乃参照路易·布莱尔盲文体系,设计了汉语盲文方案,经教育部批准在全国推行。盲人按摩医疗、盲人聋人康复工作、残疾人文艺体育工作也陆续起步。

1953年,经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中国盲人福利会。

1956年12月,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成立了中国聋人福利会。

“两会”团结合作,协助政府开展生产自救、特殊教育、康复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工作。

1954年,创办《盲人月刊》。

1957年,举办中国首届青年盲人田径运动会,聋人田径、游泳运动会,有上千人参加选拔赛,活跃了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

1958年,选派盲人运动员参加了国际盲人田径运动通讯比赛,当时盲人的个别项目已接近国际水平。

1960年5月,召开全国盲人聋哑人第一届代表会议,将前述两会合并,成立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

1960年5月召开第一届全国盲人聋哑人代表会议时,周总理、朱德委员长、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并照了相。周总理、董必武、叶剑英、谢觉哉等领导人还多次视察聋哑学校与福利工厂。

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在指导方针上发生严重错误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残疾人事业陷于停顿。

稳定发展

1978年,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恢复活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盲人聋哑人协会及其下属组织也相继恢复工作。

1982年,全国人大修改后的《宪法》首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1984年3月,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

1987年4月,进行了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1988年3月,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的基础上,本着改革的精神,成立了融代表、服务、管理功能为一体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198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

1990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1991年12月,国务院批准颁布《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及其16个实施方案。

1993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由32个部委负责人组成的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

十四五规划

2021年7月8日,国务院公布《“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

2021年11月3日消息,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日前,中国残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支持110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加快形成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信息通畅、体验舒适的无障碍环境。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