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大事件
私立禾川中学创办并招生
1920年萧辉锦、刘彭龄等人创办,1921年春季招生。校址在原县试院“科士场”(现任弼时中学)。1926年夏私立永新职业学校并入禾川中学。1928年6月25日毛泽东召开红四军连以上干部大会
地址在原禾川中学礼堂(现任弼时中学内的“中厅”),讨论分兵发动群众和边界土地革命的有关问题。1929年1月国民党政府创办县立初级中学
国民党永新县政府派贺登云创办,校址在原禾川中学内,年底因共产党农工武装反攻而停办。1931-8河西教导队改名湘赣苏区红军学校(后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四分校)
校址开始设在县城福音堂内,后原禾川中学校址也设立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展开全部永新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在现任弼时中学的校址创建了选拔秀才的考棚。耗资1·5万余贯,费工4·2万多个,历时六年始成。“周百三十余丈,号舍堂楹,宏厂装备,前设重门,四周厚头墙垣。”
民国十年(1921年)永新社会贤达刘彭龄、萧辉锦在此基础上创办了禾川中学。董事长萧辉锦,校长刘彭龄。次年春季开始招生,起初只招初中1个班,40余名学生。
1924年(民国13年),前清举人龙钟泄(永新县人),在县城大成殿创办私立永新职业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生,开设普通科、职业科、女子部3个班级,学生130余人,校长贺梦周,办了4年即停办,1926年夏,县城私立职业学校并入禾川中学,学校规模扩大,学生300余人,校长先后是龙国榛、龙锦楼。土地革命期间,学校停办。
1928年6月25日,毛泽东在禾川中学(现任弼时中学)礼堂召开红四军连以上干部大会;
1929年春,民国政府派贺登云在原禾川中学内创办县立初级中学,招生5个班,学生172人(男167人,女5人)。同年底,县立中学停办。
1931年4月,驻县红军第七军和红军二十军组成临时指挥部,抽调200多名干部和战士,组成河西教导队,旨在培养造就红军中的军政干部。是年8月间,湘赣临时省委成立,河西教导队改名为湘赣苏区红军学校,后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四分校。校址开始设在县城福音堂内,1931年8月,在禾川中学校内设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学校。
1937年底南京市私立华南中学(初级中学)迁入永新县城东穆如堂,1938年春开始招生,学生100余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学生增至300多人,1949年并为永新联合中学。
1938年春, 萧辉锦邀董集资,恢复私立禾川中学于原址, 萧辉锦任校长。最初,招收初中学生7个班、300余人,1940年秋增办高中班。到1943年,有初中班 6个,高中班4个,共400多名学生。
1938年春私立葆灵女子中学迁入县城东门台上颜家村,初级中学,学生170多人,校长周蓝青,在永新办理一年后部分迁往赣南宁都县,部分并入禾川中学。
1938年秋,江西省立南昌第二中学迁入县内东乡夏阳、环浒两村,完全中学,校长车驹,每个年级3班,共18个班,学生700多人。1940年暑假,部分迁往泰和县爵誉村,部分并入禾川中学。
1939年4月私立扶园中学(初级中学)从吉安迁入县城东门塔下村,学生150人左右,名誉校长刘经扶(刘峙),校务主任陈启昌,1944年秋,部分迁回吉安庙背村,部分并入禾川中学。
1938年秋私立章贡中学从南昌迁澧田联珠书院。校长龙云楼。设有初中3个年级,1个年级1个班。学生100余人。1944年并入禾川中学。
1944年春创办永新县立中学,校址设县城左家祠,招收初一。初二年级共2个班,学生80多人,县长王斌兼校长,谭家湛为校务主任。是年秋,增招初中3个班、高中3个班,连同附设的师资训练班、简易师范班,共10个班,学生近500人,1949年并为永新联合中学。
1944年,尹敬让开办私立四维中学,1945年秋,迁入永新县城与私立华南中学合并,校长贺维玉;1946年从华南中学分出迁三门前村,开设高、初中6个班,学生约300人,董事长王子玩校长欧阳升;1948年秋,迁西门外社稷坛,校长谭家湛,1949年8月并为永新联合中学。
1948年由陈宗海开办私立如心中学,校址在联珠书院,仅办初一、初二年级2个班,学生80余人,1949年夏初并入禾川中学。
1949年8月,县人民政府以禾川中学为基础,将永新县中、四维中学、华南中学合并为永新联合中学,由县长马健兼任校长。校址分设二处:高中在原县立中学内,初中在原禾川中学内。共有初中12个班,高中8个班,学生828人。
1950年,经省政府批准,定名为“江西省立永新中学”,校长肖家麟,面向江西的永新、宁冈、安福、莲花四县和湖南的茶陵、攸县等地招生,一度成为湘赣边区文化教育中心。
1952年秋,校长陈士斌,学生增至初中18个班,高中5个班,共1008人。高中班招收永新、安福、莲花、宁冈4县学生(1960年以后,只招县内学生)。
1954年。王济龙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随新建教学大楼和教职工、学生宿舍的落成,高、初中合办一处,校址在原禾川中学内,计有初中23个班,高中7个班,学生1403人,教职工115人。
1958年8月,永新县工农业大学(简称永新大学)创办,校址设在今永新县委党校内,是年初办5个班,分工学、农学2个系;设农业、畜牧、林业、冶金、电机等5个专业,学生200人。1960年9月,调整了专业,设农业、畜牧、电机、机械4个 专业,增招为12个班,学生560人。1961年4月部分并入永新中学。
1959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重点中学。
1964年10月,县创办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永新县三湾分校;1965年初,迁至蓑衣岭,改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永新分校(简称共大永新分校);1981年11月曾决定撤销,1982年5月恢复,定名为永新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永新共大),后并入永新中学。
1967年至1968年,中学为“文革”所冲击,“停课闹革命”,连续2年未正式上课,学校未招生,大部分学生在籍未在校,教师大部分下放农村劳动;
1984年8月7日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王震提议,1985年4月3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决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的名字命名,将永新中学更名为任弼时中学。
1986年,任弼时中学被评为吉安地区中等学校体育先进单位。同年任弼时中学教学大楼竣工,钢混框架结构,5层,建筑面积3023平方米。11月1日隆重举行命名大会,任弼时之女任远志亲临大会。
2003年被江西省教育厅评为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2017年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河东新区筹建新校区,2012年形成决议并立项,2013年获得省发改委批复,2014年8月动工兴建,2018年9月正式交付使用,并恢复“永新中学”校名。
2022年6月30日,为纪念永新中学创始人萧辉锦先生,学校隆重举行了萧辉锦铜像落成仪式。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