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隐贤镇——旧时称顺河镇,是顺沿淠河东岸而建;三国时,曹操攻打东吴在此屯兵,冶炼兵器、补充给养,大军走后,留下火炉百座,更名“百炉镇”;唐朝时,著名大诗人韩愈同窗好友董邵南(历称董子)隐居于此,弘扬教育、传播孝道,后人为纪念他,改“百炉镇”为隐贤镇,沿用至今。
地理位置
隐贤老街位于淮南市寿县西南边陲,南邻金安区马头镇,西与霍邱县彭塔乡隔河相望,古称百炉镇,唐朝著名儒人董绍南曾隐居于此。
建筑布局
隐贤老街建筑呈“十”字状,南北长:761米,东西长:473米,沿街为商铺,街面用青石板及灰砖铺成。原四条老街的入口处建有四个城门(当地称厦拉门),南门叫哈德门、西门:长胜门、北门:德顺门、东门:文昌门,以上四门因年久失修,影响安全,在七十年代拆除。现复建了南门(哈德门)。街内有“三街六巷”。古镇周边有三十六座庙、七十二座桥。
历史建筑
赵策烈士故居
赵策烈士故居位于老街水巷口,占地约1200平方米。烈士故居建于清代咸丰年间(距今150多年)。房屋系徽派建筑,青砖灰瓦,歇山顶重檐,天井小院,雕花格门,正厅为四柱落脚,鹦鹉跳架,气势雄伟。泰山庵
泰山庵又叫奶奶庙,供奉着大山奶奶铜像。泰山庵是寿县唯一尚存有佛像和比丘尼的寺庙。此庙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即公元818年,迄今已有1300年历史。火神庙
火神庙庙宇分前后两进,全为圆木雕梁架构,整个大殿建筑气势宏伟。由于年久失修,房屋濒临倒塌,庙宇的东院墙还清晰可见镶嵌石碑,记载着隐贤沧桑的历史。
传承保护
隐贤老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传统技艺。为了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隐贤镇积极开展文化挖掘和整理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老街,走访当地老人,收集整理民间故事、传说和传统习俗。通过举办文化展览、民俗活动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老街的历史文化。同时,鼓励和支持传统手工艺人在老街传承技艺,如花炮、插灯、挂面、制香等,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为了更好地保护隐贤老街,隐贤镇还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向上级政府部门申请专项资金,用于老街的保护和修缮。同时,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老街保护,共同为老街的发展贡献力量。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老街保护的研究和实践,为老街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所获荣誉
2013年,隐贤老街被评为安徽省首批“传统古村落”,2016年,隐贤镇又被评为安徽省“千年古镇”,2019年,隐贤老街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