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宜川县城关小学始建于1905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一所百年老校,是宜川建校最早的官办学校,也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学校。是全县唯一的县直六年制完全小学,市级示范小学。
城关小学的前身原名丹山书院,位于七郎山麓,达观楼之东,原县幼儿园所在地,(今瑞泉路一带),后迁于后学巷(今宜中地址)。清光绪31年(1905年)知县林岐饶将丹山书院改为宜川县立高等小学堂,首任堂长(即校长)范友韩。当时学校分前后两院,北楼三间,东西小房各一间,大房各三间,过厅三间,大门一间,屏门一座。清宣统二年,至民国十五年先后维修、扩修几次,初具规模。民国时期(1912年)将学堂改名为学校,民国23年(1934年)与公民小学合并,改名为宜川县立后学巷小学校,成为宜川县第一所高初并举的完全小学,校长靳兆烈。
民国28年(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避免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确保师生安全,学校搬迁于北窑仁爱沟。民国30年(1941年)实行新县制后,学校改名为宜川县中山乡中心小学。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后学巷。1948年宜川解放,学校改名为宜川县第一完全小学,首任校长高思明。1949年秋宜川中学恢复。因中小学生增多,校舍紧张,1950年8月迁入今址(原城隍庙址),1953年与建国小学合并。1955年改名为城关小学。1958年分出南关小学,1962年又分出西郊小学。“文革”十年,学校曾受重创,学生停课,老校长张鸿雁被劳教。1968年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学校改为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校名改为东方红小学。1969年与西郊小学合并,1972年又分开。1974年学校附设初中班,实行七年制,即小学五年、初中二年。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学校又改名为“宜川县城关小学”。1986年学制又改为六年制完全小学。1990年,城关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舍及教学设备不断更新配套,师生在校人数大幅度增加,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校管理不断趋于科学化,教育教学质量空前提高,学校整体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一所名符其实的现代化小学。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