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延安大学时期
1941年7月13日、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两次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决定将泽东青年干校、中国女子大学、陕北公学院三校合并,命名为延安大学,吴玉章为校长,赵毅敏为副校长。大学下设社会科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俄文系、英文系、体育系、中学部。全校学员800余名。校址在女大旧址王家坪。
1943年3月16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延安大学、鲁艺、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学干部学校合并,名称仍为延安大学,校址设在延安桥儿沟“鲁艺”原址,校长仍为吴玉章。大学下设鲁艺、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研究班、中学部。其中鲁艺下设戏剧、音乐、美术、文学4个系;自然科学院下设化工、机械、农业3个系。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时期
1947年,因战争形势,延安大学开始了战时行军生活。3月14日撤离延安,至1947年8月22日东渡黄河进驻山西省临县吴家湾,8月25日,在吴家湾开始上课。1948年4月,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学校于7月继迁回延安,住在延安市东关清凉山下。
重建延安大学
1958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恢复重建延安大学。9月正式开学,当时只设有中文系、数学系、理化系3个系,中文、数学、理化3个两年制专修专业。次年秋,经省委高教局批准,延大增设了医疗系,学制为5年制本科。1960年,原理化系分开,改为物理系和化学系。1964年7月,陕西省决定改变对延安大学的管理体制,将原来延安专署主管,改由陕西省主管,党组织关系仍在地委管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学校教学工作秩序遭到严重破坏。1971年9月30日,省革委会批准延安大学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并,学校以农为主,兼设师范和医学。两校合并之后,学校仍定名“延安大学”。次年3月6日,两校依照周总理、李先念副总理指示分开,原北京农业大学师生迁回北京。1977年学校增设了政治教育专业;1984年起,又先后增设了英语教育、文秘、经济管理、分析化学、生物教育和历史教育等6个专业;次年8月,原医学系扩展为独立的延安医学院。
1991年6月,学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工程学院、西安陆军学院正式建立双拥共建关系。1992年经省教委批准,学校成立了陕北历史文化、陕北经济技术开发和延安学三个研究所。同年,延安大学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延安大学与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学。合并后的延安医学院为延安大学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为延安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申沛昌同志任党委书记、校长。
2005年6月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延安大学。2011年,延安大学被列为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建设大学。2013年6月,教育部、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设立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研究、宣传平台——延安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成立。三年后,延安大学开始建设新校区,新校区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283·77亩,有效建设面积864·29亩。2020年12月,各学院和行政部门迁入新校区办学。2024年1月5日,中国共产党延安大学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行政楼七楼会议室举行。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