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演变
潟湖成因说
民国十年(1921年),中国科学家竺可桢先生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研究,认为西湖是一个潟湖。竺先生以科学原理来解释西湖的成因,这个观点认为,西湖本为海湾,后由于江湖挟带泥沙在海湾南北两个岬角处(即今吴山和宝石山)逐渐沉淀堆积发育,最后相互连接,使海湾隔绝了大海而形成为潟湖。地质工作者在杭州湖滨钻孔时发现,地下深8~23米青灰色的黏土层里有生活在海水中的孔虫化石。
筑塘成湖说
…更多「形成演变」介绍请查阅全文…
水文特征
西湖汇水面积为21·22平方千米,流域内年径流量为1400万立方米,蓄水量近1400万立方米,水的自然交替为1次/年。西湖的湖体轮廓呈近椭圆形,湖底部较为平坦。湖泊天然地表水源是金沙涧、龙泓涧、赤山涧(慧因涧)、长桥溪四条溪流。湖泊水位保持在黄海标高7·15米,±0·05米,最高水位7·70米,最低水位6·92米,高低相差50厘米。库容量约1429·4万立方米。湖泊平均水深为2·27米,最深约5米,最浅不到1米。湖泊年均湖面降水量562·9万立方米。水系冲刷系数为1·49,当枯水季节闸门封闭时,流速几乎为0,即使是洪水时期,一般流速也只在0·05米/秒以下。西湖引钱塘江水,量约为1·2亿立方米/年。
流域特征
地形地貌
西湖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邻城区,南部和钱塘江隔山相邻,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湖中有三岛,西湖群山以西湖为中心,由近及远可分为四个层次,海拔高度从50至400米依次抬升,形成“重重叠叠山”的地貌景观。西湖与群山的第一层次相连,与后三个层次的距离,分别为1650米、3450米和5600米,在湖中看山景,仰角在5°以内。气候特点
…更多「流域特征」介绍请查阅全文…
水利工程
杭州西湖在历史是一座设备齐全、管理完善的灌溉济运水库,其灌溉效益的发挥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着密切关系。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时查访民情,得知下塘一带一千多顷耕地都仰仗西湖水灌溉,但当年湖堤倒塌,湖水难以存蓄,农田连年干旱。于是他在唐长庆三年(823年)带人重修湖堤,建水闸,修渠道、管道和溢洪道,增加了蓄水量,完善了供水和防洪工程,形成人工水库,并以江南运河为灌溉干渠,与下游一些湖泊联合使用,灌溉钱塘(今杭州市)、盐官(今海宁县)一带土地千余顷,为更好发挥西湖水利的效益,白居易亲自制定了严密的管理制度:规定大雨季节要严密防范溃堤;水位过高时由预留的“水缺”泄水,再高时同时启放水闸和水涵。
…更多「水利工程」介绍请查阅全文…
资源状况
动物资源
西湖景区内共有鸟类119种,哺乳类动物20余种。西湖水面就有水鸟38种。丁家山、乌龟山等是鹭鸟的栖息地,鹭鸟数目在两万只以上。植物资源
西湖在石灰岩地区,发育着一些落叶阔叶树种。西湖周边群山森林生态系统主要以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间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西湖景区内种子植物物种共有184科739属1369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19属28种,被子植物150科675属1273种,蕨类27科45属68种。有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植物浙江楠、短穗竹等21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等63种。列为国家级或省级保护珍稀植物预备清单有浙江润楠、堇叶紫金牛、线萼南蛇藤、脉叶翅棱芹、寒竹等5种。
旅游资源
…更多「资源状况」介绍请查阅全文…
历史文化
轶事传说
西湖自古以来便流传着《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苏小小》等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的“断桥相会”“白娘子被压雷峰塔”等情节与西湖十景有着联系。
诗词
西湖有白居易、杨万里、欧阳修、苏轼、厉声教、辛弃疾、林逋、柳永等诗人留下的诗词。诗词 | 作者 |
---|---|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 | 杨万里 |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 苏轼 |
《定风波·千古风流阮步兵》 | 苏轼 |
《卜算子·蜀客到江南》 | 苏轼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 苏轼 |
《采桑子·西湖四咏》 | 厉声教 |
《西江月·风月亭危致爽》 | 辛弃疾 |
《鹧鸪天·桃李漫山过眼空》 | 辛弃疾 |
文学作品
…更多「历史文化」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