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点
新晃侗藏红米,米粒呈红褐色,细长;口感带糯,具有浓郁的豆味清香。侗藏红米除含有丰富的硒、铁、锌、钙、镁等微量元素以及植物性蛋白质、植物性脂肪外,还富含b1、b2、b6等多种维生素和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产地环境
新晃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西部,居湖南“人头形”版图的“鼻尖”上,东连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南、西、北三面分别与贵州省天柱县、三穗县、镇远县、玉屏县及万山特区毗邻。全县辖9镇2乡137个村,总面积1508平方公里,居住着侗、汉、苗、回等26个民族,总人口27万,其中侗族占80·13%。
新晃侗族自治县森林覆盖率达69·09%,获评“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的新晃侗族自治县四季分明。新晃侗藏红米的生长期,正是四季分明中光照最强,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的时节。加之新晃独特的三山夹两水、南北纵切呈“w”形的地势,吸引着亚热带季风湿润气流的纵深推进。而星罗棋布的水库,以及群山之间有零星小盆地发育的生态环境,又形成了独特的山地小气候,白天炎热,夜晚凉爽,对新晃侗藏红米的蛋白质、直链淀粉等的形成存在较大的影响。再加上新晃以红壤、黄壤为主,水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并拥有中国最大的硅酸盐钾矿床等特有的矿藏资源,新晃侗族自治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侗藏红米提供了丰富的微量元素。
…更多「产地环境」介绍请查阅全文…
历史渊源
侗族素来以大米为主食,但偏爱糯稻,种植以带糯性的水稻居多。1987年,文物考古部门在新晃水河沿岸的大湾罗打岩坡新石器遗址、新晃大洞坪贝丘遗址文化层中发现了原始稻谷颗粒和稻灰,证明至少在8000年前新晃先民就将野生稻转化为栽培稻,开始水稻种植,进入了农耕时代。由于侗族只有语言传承,没有文字记载,直到明清时期,随着汉文化的传入,才相继有了《晃州厅志》等地方史志。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晃州厅志》,其《物产卷·谷之属》载有:“郡境稻名不一,粘者为糯,不粘者为粳”,“糯之种则有扫箕糯、光头糯、牛皮糯、红糯、白糯、种禾糯诸名”的记载。其中,“红糯”就是新晃侗藏红米。
…更多「历史渊源」介绍请查阅全文…
产品荣誉
2014年6月,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2月,新晃侗藏红米获国家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2018年3月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新晃侗藏红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新晃侗藏红米产地范围为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所辖行政区域。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当地传统红米品种。
二、立地条件
以板岩、页岩为主的成土母质,土壤类型为红壤、黄壤和水稻土。水稻耕作层厚度≥25厘米,ph值5·0至7·0,有机质含量≥3·0%,以河水和山泉水自流灌溉为主。海拔高度350米至700米。
…更多「地理标志」介绍请查阅全文…
历史文化
新晃侗藏红米是侗族人精神的寄托
相传很久以前,一个小孩被山鬼掠走,人们急忙燃起火把追赶。山鬼怕火,抱着小孩匆忙逃走。山鬼快到藏身山洞时,一只飞天红鸟衔着一穗稻谷丢下来,小孩一把接住,那山鬼突然浑身一颤,急忙丢下小孩躲进洞里。人们看到小孩手里拿着的是一穗红谷,方才知道山鬼不但怕火,也怕红色,红谷是上天神灵的赐予。从此,侗家先民视红谷为神稻,将其作为巫傩活动中镇邪驱鬼、佑护平安不可或缺的物品。现今,新晃侗乡仍传承着用7粒红米以象征北斗七星,缝入红布包挂在小孩脖子上镇魔驱邪,并求天神庇佑的民俗。
…更多「历史文化」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