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来源
姓名由来
出自吴承恩所著四大名著《西游记》:孙悟空本是花果山上一块仙石所生,天地生成,无父母,无名无姓,拜菩提祖师处,得名孙悟空。
姓孙:祖师从猴王身上取个姓氏‘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他姓‘狲’。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姓‘孙’。
名悟空:祖师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猴王乃第十辈之小徒矣。那十二个字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猴王,正当‘悟’字。祖师便为猴王起就个法名,叫做‘孙悟空’。
孙悟空,又呼“行者”,出身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金水为真空之性,悟得此空,还须行得此空,而金水攒矣。
封号名称
明代吴承恩《西游记》载:美猴王齐天大圣、斗战胜佛。
明代朱鼎臣和杨致和《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西游记传》载:孙悟空忠心救师,升为“斗胜佛”。
明代《后西游记》载:老大圣姓孙名悟空,取经时有个通俗之号叫做行者,又自称齐天大圣,成佛后为“斗战胜佛” 。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载:“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猴行者被唐太宗授予“铜筋铁骨大圣”。
原型附会
新野猴戏
新野出土的大量汉画砖,除了杂技、游戏之外,猴子、狗和人在一起狩猎、嬉戏的精彩画面屡见不鲜。到了南北朝时期,猴戏已在新野盛行。明清时期,新野民间玩猴就已经较为流行。
据称吴承恩在任期间,深居简从,处处留心,耳濡目染了新野县的民俗风情,尤其对新野的传统民间艺术猴戏更是入耳入脑,了如指掌。不仅如此,《西游记》中大量地运用了新野的方言,如新野人称“饺子”为“扁食”,称动物“不安静”为“骨冗”等,此类方言在《西游记》中比比皆是,足见吴承恩对新野的民间习俗了解之深。也许,因为有了他对新野猴戏细致入微的观察,有了新野猴戏中活龙活现的猴子情态,才有了神话力作《西游记》中招人喜爱的猴王形象。
顺昌齐天大圣
在顺昌海拔1300多米的宝山主峰,有一处面积不大的庙宇,当地人唤作“双圣庙”。该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山寺的附属文物,庙内是一座并立着两通神位碑的古代合葬神墓,左侧石碑阴刻“宝峰齐天大圣神位”,右侧阴刻“通天大圣神位”。在宝山寺建筑群,大殿殿脊保留有明确的石刻纪年“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鼎建”,双圣庙旁石梁也阴刻纪年“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以及多处宋元时期的墓冢形制、碑铭图案等,这些历史实物佐证双圣庙至少是元末明初的历史遗存。双圣庙是国内发现始建年代最早的齐天大圣庙宇,比吴承恩的《西游记》至少早200年,可以说是齐天大圣庙宇之宗源。顺昌齐天大圣信仰,极有可能对之后的《西游记》成书及孙悟空形象的形成产生过重要的作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血管里,可能流淌着顺昌“大圣”的血。
无支祁说
无支祁是中国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
最早提出无支祁说的是鲁迅。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提出:《西游记》的吴承恩并未看过佛经,中国所译印度经论中没有类似故事,但吴承恩熟悉唐人小说,《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影响的地方不少。所以鲁迅认为孙悟空形象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他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古岳渎经》中的水怪无支祁为证,唐代就出现的类似猿猴的无支祁形象,具有“金日雪牙,力逾九象,搏击腾窜疾件,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的特点,则孙悟空原形已经具备。直至吴承恩时代的传说里,无支祁还在淮扬一带作怪。由此鲁迅认为,孙悟空是在中国本土由此演变而来的。
经过后世考证,《太平广记》卷四六七引《戎幕闲谈》中有详细的无支祁的传说。宋元以来,禹伏无支祁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无支祁的故事,至少流传了五百多年以后,才出现了唐僧取经的故事,其中最早写唐僧取经故事的,是明初蒙古族戏曲作家杨讷作杂剧,今知有十八种,现存《刘行首》和《西游记》两种。
杨讷的杂剧《西游记》,写民间传说唐僧取经的故事。元代戏曲作家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中,出现了孙悟空的形象,且有“无支祁是他姊妹”的话,可见孙悟空的人物塑造,已经借鉴了无支祁的形象。吴承恩所处的时代,无支祁的故事已经流传八百年之久,而吴承恩喜爱采集民间传说,也必然阅读过《太平广记》这样的书。正如鲁迅所说:“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
如果说元杂剧中的孙悟空形象是受无支祁影响,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则是无支祁的化身。无支祁被大禹锁在龟山足下,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无支祁形若猿猴,孙悟空本来就是猴像,其“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之状亦无异。
时至当代,无支祁说又进一步发展。2014年8月9日,“2014西游记起源文化研讨会”上,与会学者经过交流、讨论、论证,认为西游神话故事的起源地为湖北随州桐柏山一带,《西游记》主要人物孙悟空原型为桐柏山传说中的天生神猴无支祁,进一步论证了无支祁说的正确性。
释悟空说
关于孙悟空来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西安,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石磐陀说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锦池在研究取经故事流变过程后得出结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孙悟空之于唐僧和石磐陀之于玄奘有相似之处:向导作用相类,解决危难作用相若,行者身份相同,师徒间微妙关系相似。
还有一点,石磐陀是一名胡僧,而胡僧与“猢狲”音近。“猢狲”为“胡僧”的讹称。当时,西域普遍信仰佛教,唐僧在西域常常见到碰到几个胡僧,而中国民间恰有把一些名字喊转的习惯,把“胡僧”喊成“猢狲”。在中原人眼里,胡人性格直爽,跟孙悟空性格很象。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为玄奘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
有媒体报道,专家通过对甘肃榆林石窟中的壁画《唐僧取经图》进行研究后认为,壁画中一位紧随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是孙悟空的原型。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曾撰文指出,图中的猴形人即孙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石磐陀在玄奘取经途中拜玄奘为师,但之后后悔,怕玄奘偷渡事败后牵连自己,便拿刀胁迫玄奘东归。玄奘严辞拒绝,并且告诉石磐陀,自己绝不告密,两个人就此分道扬镳。
哈奴曼说
胡适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胡适介绍,《西游记》成书后,虽流传数百年,但普通读者对于其中人物故事的来源演变一直不甚了了。直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开一代先河,“孙悟空”形象究竟怎样产生,才成为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鲁迅支持“无支祁说”,认为认为孙悟空是由无支祁演变而来的。
胡适对此看法不同,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胡适认为,记载无支祁神话的《太平广记》是根据唐人李公佐《古岳渎经》所作。唐代本就是印度文化传人的鼎盛时期,李氏的书也不是一部可信的古书。胡适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保护罗摩王子,征服了楞伽的敌人,夺回悉达,回到阿约爹国,罗摩凯旋后感谢哈奴曼之功,赐他长生,不老的幸福,哈奴曼的经历和孙悟空修成“正果”的经历相仿,胡适由此认为,哈奴曼可以作为孙悟空的背景。
但这种说法在学术界遭到反对,如李时人教授及龚维英教授批判外来论;史双元,李谷鸣等教授也否认哈奴曼说;金克木对照《罗摩衍那》后明确指出:“孙悟空与哈奴曼之间毫无任何亲缘关系。”;吴全韬教授也对胡适的理论进行批判:“哈奴曼说根本不足信。”;刘毓忱教授说:“孙悟空的国籍是中国,根本不是哈奴曼”“从孙悟空的演变历史来看,他绝不是外国传来的舶来品。更不是某个形象在中国的化身。”;李舜华教授也认为:“孙悟空的形成始终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哈奴曼说有如下缺陷。
其一,《罗摩衍那》最早由季羡林翻译,吴承恩所处年代不可能有《罗摩衍那》中译本。
其二,唐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跟随其传入的事物必然是有利于佛教传播,并能够为佛教传播服务的,而《罗摩衍那》则属于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一直被印度佛教当作“外道”对待,所以佛教不太可能鼓励和帮助“外道”的《罗摩衍那》东传,相反还会存在无形的阻碍和有意的限制。
其三,在吴承恩书中表现出了对释典翻译文学、印度佛教哲学、中国佛教历史以及唐代西域地理情况知识的不了解,连佛教的基本内容都不了解,当然更不可能熟悉《罗摩衍那》,由此说明吴承恩没有可能直接接触到《罗摩衍那》。
其四,哈奴曼和孙悟空的形象有明显矛盾。哈奴曼是天生就对天神十分尊敬,服从各天神的权威;而孙悟空向来藐视天神的权威,对于玉皇大帝,他不服从,甚至起兵造反,对于如来,他也是藐视其权威。哈奴曼是印度教的宣传标志,讲究的是阶级地位,服从婆罗门制(相当于中国的世家统治);而孙悟空身上则是带着道,佛,儒三教思想合一加上他骨子里的斗争精神,追求自由,不讲究服从。孙悟空追求自由,而哈奴曼讲究的是服从他人的命令,两者性格没有相似之处。
亦有学者认为孙悟空形象直接或间接源于以《六度集经》为典型的佛教故事,而《六度集经》中的猕猴同哈奴曼的关系又至为密切,从而得出哈奴曼就是孙悟空的原型,它源于印度,传至中国,经过改造,发展成了孙悟空的结论。
心猿道体说
郭健认为道教内丹学意义上的“心猿”及“道体”是孙悟空形象的直接来源。《西游记》在清代被视作一部阐述“金丹大道”之书,从道教内丹学角度看,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在百回本《西游记》文本中是有明确提示的。比如《西游记》目录和部分正文称孙悟空为“心猿”,其中的诗词则提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据现存文献记载,“心猿”这一概念最早应是源于鸠摩罗什翻译的《维摩诘所说经》。在南朝至明代以前的三教文献及文学作品中,都使用过“心猿”这一概念。在金元时期的道教内丹学经典中,“心猿”的出现频率尤其高,如《重阳全真集》:“意马心猿休放劣”;“如要修持,先把心猿锁”等。“心猿”显然是孙悟空形象的一个重要来源。《西游记》在称孙悟空和白龙马为“心猿”和“意马”的同时,还称猪八戒为“木母”,称沙悟净为“土母”和“黄婆”,并提示“师徒们一心同体,共诣西方”。在道教内丹学中,“木母”指代元神,指人思想意识的本体;“土母”和“黄婆”皆指意念;“木母”、“土母”和“黄婆”这几个概念其实都可指代人心。同时,“心猿”、“意马”和“木母”、“土母”、“黄婆”组合在一起则是道教内丹学特有的,所以《西游记》中的“心猿”是道教内丹学意义上的“心猿”。
孙悟空形象的另一个来源是“道体”。按道教内丹学的说法,人通过修炼“金丹大道”而“得道”之后,身心都会发生质变,具有各种神通,此时的人即称为“神仙”,“神仙”之体即所谓的“道体”。“心猿”和“道体”与孙悟空形象特征吻合,孙悟空正是跟随须菩提祖师通过修炼“金丹大道”而成为了“神仙”,才具有了千变万化、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本领。
混合说
主张孙悟空的形象原型是既吸收印度哈奴曼的影响又采纳了包括无支祁在内的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相关猴子的故事内容创作出来的。季羡林在《罗摩衍那初探》中就已对此有所表示,他说:“我看,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了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事实。”袁珂也认为:“大抵哈奴曼既为印度民间艳传之英雄,其事迹复经演为戏剧,则流播中土,作者取以为本主角造像,亦属可能。又缘承恩生长淮安,而无支祁神话之产生地复正属淮泗区域,则作者从而获得暗示,以创此一伟大神话英雄,亦在情理中也。”萧兵作《无支祁哈奴曼悟空通考》,对孙悟空的渊源作了详细、全面的考索,认为孙悟空形象的构成是多元统一的。蔡国梁据此概括了孙悟空是既继承无支祁又接受哈奴曼的混血猴。
杂取说
刘毓忱提出孙悟空的塑造可能受到四种类型的神话启示:夏启石破而生故事,无支祁和掠人妇的白猿,与黄帝争位的蚩尤兄弟,与天帝抗争的刑天。龚淮英提出:夏启是孙悟空的渊源。李谷鸣否定源于无支祁和哈奴曼两说,而认为他源于《穆天子传》中的君子化身的猿猴。史双元则认为孙悟空的原型之一是《宋高僧传》卷三《唐上都章敬寺悟空传》中的“悟空”,因为这个悟空的西域取经故事已具备了小说《西游记》的主要情节。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