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者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行者人物评价

行者

人物评价

清朝残梦道人澹漪子:“道与魔不两立,出乎道即入乎魔。彼心猿当日之在花果山水帘洞,固居然一魔耳。幸而归正三藏,身心合而为一,然后化魔而成道。”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①孙悟空这个人自然有满厉害的个人英雄主义,自我评价是齐天大圣,而且他的傲来国的群众——猴子们都拥护。②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诗文学家南怀瑾:“孙悟空就是思想意识,配合这条棒,打乱人间。要把孙悟空(意识)收服了,修道变成佛,就很难了。所以他的法名叫悟空,明白思想念头生灭无常,本来抓不住的,像水中捞月,所以他不再执着了。”

运城学院教授李安纲:“孙悟空象征的是人心,是道心,是天心?既然是心,他是谁的心?唐僧师徒一行五众,配合金木水火土五行、心肝脾肺肾五脏、心性情意神五性,那么到底是谁的五行、五脏、五性?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可以讲,孙悟空是李世民,也即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董国炎:“尽管孙悟空形象有很强的批判能力,颠覆能力,进步意义明显,但是他严重缺乏英雄本色。他的批判模式是:玩世不恭,讽刺调侃,自污污人。这是一种批判别人也伤害自己的双刃剑模式,孙悟空的主要精神气质,来自玩世不恭的狂放派文人,已经承传发展两千余年。孙悟空的战斗锋芒和阿q式精神胜利法,都与此有关。”

重庆作家赵心宪:“当下关于孙悟空形象的九种成说,多以孙悟空为英雄形象,而似未对其象外之意作进一步的探讨。不囿于成见而通读《西游记》,会从文学理论角度发现孙悟空英雄形象仅仅是其悲剧性的外壳;从艺术哲学角度可见其悲剧性乃孙悟空形象的本质;从历史角度能够证明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源于晚明社会的‘沉暮品格’。”

大庆市文学学会理事长邓福舜:“《西游记》开篇的石产神猴故事,源于中国的石崇拜文化观念。这种象征意蕴灌注于《西游记》全书。孙悟空形象是渗透了中国石崇拜观念的成功的艺术形象,是中国古代石头崇拜观念的艺术表现。”

名师学院领域学院院长成君忆:“从猢狲到斗战胜佛,孙悟空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由个人奋斗失败后转向团队成功,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的经典案例。”

华中科技大学教师周冰:“关于孙悟空的形象问题,学术界已有众多的论点,但很少有对其象外之意作进一步探讨的,如果打破惯常思维去通读,就会发现吴承恩所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是一个高度异化的悲剧形象,从异化悲剧的诞生,经历异化悲剧的过程,最终达到诛心之悲剧结果,整部可以说是孙悟空异化的悲剧史。”

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胥惠民:“作为猴子,孙悟空性格调皮,永不安分守己,经常有突破规矩的行为出现;他做人做事,与中庸,温良恭俭让背道而驰;他的整个性格是对‘食色,性也’的背反;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奴隶思想,追求与最高神佛的平等,这一切使孙悟空成为一个具有新的时代特色的神话人物。”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