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
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受教育系统内外多种复杂因素制约的,但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现代教育产生和发展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多年后,我们仍能感受到当年何子渊等人的现代“教育革新”给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带来的震撼。
何子渊的“教育革新”——指“创导新学,摒弃科举,文理并举,重教图强。”
概念
关于现代教育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界定。有的人从外部条件入手,把现代教育界定为“适合现代生产体系、现代经济体系、现代文化体系、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概念、形态和特征”。有的人从内部因素看问题,将其界定为“教育者以大生产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内容,把受教育者社会化为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现代社会的人的活动。”
综合起来看,可以将现代教育表述为:“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该定义力图揭示现代教育的共性。
实际上,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现代社会都会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来表现和实现这一共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现代教育与社会主义的现代教育,英国的现代教育与美国的现代教育既有着共同的趋势又有着不同的特色。现代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样的、动态的综合与统一的概念。
特性
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教育是为人类所特有的现象,它是通过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语言和文字来进行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自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后,担负起独立的社会职能,成为专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的活动,最终目的使人社会化。
相对于古代教育而言的现代教育,从生产力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是指18世纪从英国开始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原来工场手工业生产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以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作基础,处于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因而,与古代教育相比更具有新的特点。
全面发展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想和理论走向现实世界。
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基本特征。
根本特征
这一基本特征与前一个特征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一起,是现代教育的两个带根本性的特征。
科学人文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科学教育。教育的内容是科学的,教育的方法也是科学的。没有科学教育就没有现代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对立的是宗教教育或建筑在信仰基础上的教育;它在本质上不同于经验性的教育或限于见闻和感性活动的常识教育;它还打破了在它之前的所谓文雅教育或古典文化教育的局限。现代教育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包括基础学科和各有关的专业科学知识,学习和掌握综合(基本)技术和有关的专门技术,进行动手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追求真理、探索、创新、献身科学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教育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论路线,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理论,重视观察、实验、操作和社会实践。
科学教育的深厚的社会历史实践基础,就在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越来越科学化,依赖于科学技术又为科学技术的变革和发展提供沃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由体力、生产经验和技艺逐步转化为科学技术的历史过程的规律。正是科学技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结起来,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样,没有科学技术的教育就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因为科学技术是强大的生产力,是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有力工具,培根的名言说得好:“知识就是力量。”个人掌握了科学技术,就意味着提高、增强了他的力量,在客观世界面前取得更多的主动权和自由,而这,正是马克思讲的个人自由、充分、独创的发展即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
教育发展
这表现为现代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
理论自觉性
由于现代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从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科学文化知识、社会历史知识和新的科研成果。各级各类学校都有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完整课程,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由于教育的逐步普及和教育对象的不断扩大,古代学校教育的个别教育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相适应的以集体教学为基本特征的养各级各类人才。
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幼儿教育是进入学校教育前的教育,称作学前教育。它是为学校教育的生活和学习打基础的。学前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为了使学前教育顺利地过渡到小学教育,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要加强学前儿童入学的准备,使他们在进入一种新的学习活动前具备一定的发展条件。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3· 普通性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普通教育学校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差,而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又有所欠缺。因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开始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在入学目的、教科文评价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高等教育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逐渐大众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变性。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 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交流
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日益缩小,国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强学制、学位、学分等互通性。
其他特点
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
教育功能扩展和增强。
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
不断变革——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
注:(1)见《现代教育论》第二编 现代教育的基本问题 p173
(2)见《现代教育论》第二编 现代教育的基本问题 p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