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特色
2003年,下城教育先在“打造高水平教育强区”的目标基础上,提出“营造高水平教育生态”的前置条件,进而又提出“更均衡、更公平、更充裕”的“三更”目标,以及争创全国一流现代化和谐教育的目标,并一以贯之,形成了“三二一”教育发展目标体系。期间,各界的关注日渐增多,《人民教育》2003年第21期专题刊登特别报道《营造高品质的教育生态》;《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1日“局长视点”栏目发表署名文章《营造高品质的教育生态》;2005年,专著《走进高品质教育生态》由浙江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6年开始,下城教育在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教育生态特质的理念、制度、工作体系,区域教育整体已经相对高位运行的基础上,着手开始对多年的实践、探索作梳理、提炼,试图从理论基础、核心内涵、实践支撑、成果形态等方面全面建构教育生态理论体系,直到今天有幸在这里举行首届教育生态理论研讨会。期间,教育生态理论下的相关目标、理念已经数次写入下城区委、区政府工作报告中。
2008年5月15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相关的教育科研研究专家,在下城举行了“全国首届教育生态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对下城区首创的教育生态理论予以了高度的评价。
2008年5月16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下城区人民政府正式签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合作协议,下城区成为全国首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自2008年至2013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每年将派5位专家进驻下城教育局,指导下城教育工作,提升下城教育成功经验,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教育特色理论。
思想力决定行动力。教育的本色问题,首先取决于教育理念。理念,是前进的导航标,对于事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事业品位。在教育生态理论的指引下,下城教育不断创新,并形成了下城区域教育理念。
教育生态观的本质是“生命观、人本观、民生观”;特征是“多样性、自主性、协同性”;终极目标是每个人“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符合“均衡性、优质性、开放性、创新性、品牌性、科学性”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符合国际教育的共同价值,符合求同存异、多赢共和的普世价值。
“三二一”教育发展目标
“三”,指“三更”,即“更均衡、更公平、更充裕”。
“二”,指“两高”,即营造高品质教育生态,打造高水平教育强区。
“一”,指“一流”,争创全国一流现代化和谐教育。
:“三三三”教育发展思路
三类教育“活两头,强中间,优全盘”,实现网格式发展;
三区教育“优化南区、做强中区、加快北区”,实现错位式发展;
三个满意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实现连动式发展。
4·核心精神:“先一步,高一层,可持续”教育精神
“先一步”即理念超前,坚持创新,先人一拍,体现发展速度;
“高一层”即追求品质、品位,实现高位,高人一筹,体现发展高度;
“可持续”即追求优化生态,注重制度,长效发展,体现发展长度。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