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6月,学校设有29个学院,79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学院 | 本科专业 |
---|---|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 |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历史学(师范)、文物与博物馆学 |
西华师范大学公共外语学院 | - |
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
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 | 经济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 |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西华师范大学书法学院 | 书法学 |
西华师范大学公共数学学院 | - |
西华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教育、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
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科学(2000年开始招生)、环境工程(2003年开始招生)、环境生态工程(2021年开始招生) |
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 |
西华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 |
西华师范大学国际学院 | - |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 |
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网络与新媒体 |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师范)、商务英语、翻译、日语 |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 |
西华师范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 |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美术学、环境艺术、视觉传达、服装与服饰设计、绘画 |
西华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人工智能 |
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 | 物理学(师范)、天文学、材料物理 |
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师范)、应用化学、科学教育(师范) |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园林、生物技术、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学 |
西华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 |
西华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 - |
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 | - |
参考资料:各学院官网简介专业数与学校简介专业数不一致 |
学科建设
截至2011年5月,学校有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类别 | 学科 |
---|---|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 | 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生态学 |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 |
四川省一流学科 | 生态学、天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与生态治理、政治学与社会治理 |
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 | 生态学、天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
四川省重点学科 | 动物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学、历史文献学、有机化学、理论物理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天文学、生态学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公共管理学 |
硕士专业硕士授权类别 | 法律、教育、体育、国际中文教育、应用心理、翻译、新闻与传播、博物馆、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农业、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音乐、舞蹈、美术与书法 |
参考资料: |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教职员工3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000余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200余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等国省级高层次人才称号120余人次,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1人,洪堡学者2人。引进两院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领军人才30余人。获评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四川省敬业奉献模范、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四川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50余人次。
类别 | 姓名 |
---|---|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 胡锦矗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彭正松、冯文全、张泽钧、曾洪伟、吴佩林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 王安平、周材权、苟兴龙、张泽钧、蒋青权 |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 | 佘正松、杨树政、聂应德、蔡东洲、王安平、周材权、冯文全、赵义山、周晓琳、罗志全、李军、刘进、蒋青权、王胜明、伏俊琏、李俊、曾洪伟 |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 李佳孝、罗志全、徐远火、侯万儒、周晓琳、刘进、吴晓燕、吴佩林、曾洪伟、蒋青权、刘利才 |
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 | 郭科 |
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 | 韦伟 |
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 蒋青权 |
洪堡学者 | 孙旭平、李秀山 |
长江学者 | 刘清友 |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 王安平 |
全国优秀教师 | 曹均学 |
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 雷洁红 |
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 | 胡锦矗 |
四川省敬业奉献模范 | 胡锦矗 |
四川省优秀教师 | 任中平、熊梅、 |
四川省“四有”好老师 | 胥晓 |
四川省教学名师 | 蔡东洲 |
注:仅部分列举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6月,学校有11个国省级科普教育和联合培养基地。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13个,四川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9门。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思想政治理论 |
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
国家级“新文科”人才培养与改革实践项目 | 面向“新文科”建设的“u-g-i-s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 生物科学(师范)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教育学、体育教育、地理科学、物理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历史学、物理学、生物科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英语、化学、天文学、地理科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译言中国、译言英美、量子力学、计算机动画制作、中国历史地理、 |
国家精品课程 | 全民健身概论 |
省级教学团队 | 古代文学教研室、思想政治理论课、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教研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教育学、动物学教研室 |
四川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中心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地理科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环境工程、体育教育、心理学、会计学、音乐学、历史学、物理学、生物科学、化学、应用电子技术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园林、汉语国际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法学、教育技术学、秘书学、新闻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旅游管理 |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 植物学、大学美学、中国风雅文化导学、“灵魂捕手”——人像艺术摄影、小学教育学、古代文学特色文献研究、无机化学(上)、遗传学、中国历史地理、力学、人文地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电视编导与制作、量子力学、文艺作品演播、出镜报道、公司治理学、大学计算机基础、eda技术及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工b)、译言英美(混合式)、教育技术学导论、乡村振兴启梦未来——教育科技创新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于金纳米团簇荧光淬灭法测定、奶制品中三聚氰胺虚拟仿真实验 |
四川省省级精品课 |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历史文献学、世界近现代史、会计学原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旅游学 |
注:仅部分列举 |
教学成果
截至2025年6月,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26篇。获批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项目600余个、省级项目900余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0多个。在校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田家炳杯”等国家级竞赛获奖300多项。
项目名称 | |
面向农业绿色发展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浙江模式” |
高质量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基于科技特派员制度4·0的农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与实践 |
植根国家级多学科交叉科研基地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的构建与实践 |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打造量子科技交叉人才培养体系 |
支撑高铁名片构建“三高四方五环节”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 两融合三并用六协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 |
思政铸魂、知识扩容、内外融通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课程体系改革 | 新时期考古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
工科高校经管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 励志铸国之重器三四培养新范式打造国防科技领军人才“一三四”培养新范式 |
基于胜任力的“8+3”一贯式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面向智能汽车产业链,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大团队大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
造就国家急需后备人才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建设 | 价值塑造、前沿引领、产教融合、团队协同的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新体系 |
知行合e厚育良师:互联网+循证教师教育模 | 面向航空强国的“三维五链”卓越试飞人才协同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创造性写作贯通教学与立德树人培育实践 | 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创新“三助推”育人模式,培养空天军事领域拔尖人才 |
面向材料基因工程的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体系 |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构科学工程并举培养体系,育顶天立地材料创新人才 |
坚持“四为”立体多元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硕士人才养体系建设 | “顶天立地”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于同隐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与探索实践 | 以需为引、以新为矢、以质为核,过程工业自动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面向国家国防重大战略需求的应用数学高层次人才开式培养模式 | 构建分类培养体系践行“四个面向”使命复旦一流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实践 |
“揭榜挂帅”引领的"教学赛研用"五维一体国防双领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全程贯通式“国家实验室实验班”物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着眼“未来教育家”的教育博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基于“工程师学院”破零散、破壁垒、破同质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实践 |
面向仪器强国建设的仪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 打造“商学+”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全球嵌入式商科研究生培养模式 |
服务需求、提高质量——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与创新实践 | “中国美术学”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
参考资料: |
师范专业培养
合作交流
截至2025年6月,学校与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英国桑德兰大学、日本千叶大学、韩国世宗大学、马来西亚世纪大学等20余所海外高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在学术交流、互派访学、学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智库服务、决策咨询、教育培训、成果转化、教育资源输出、产业升级、文化传承创新等领域,与南充、德阳、泸州、遂宁、巴中、广元、四川省林草局等地方政府(部门),北京大学、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文投集团等单位,以及卧龙、蜂桶寨、唐家河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签署合作协议,投资建设50bin中国节点望远镜、成长型通用光学望远镜east项目,与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共建教育研发应用中心。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