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1月,学校下设12个教学单位、开设59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法学、教育、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学院 | 本科专业 |
---|---|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秘书学 |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 历史学(师范)、民族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哲学、民族学(涉藏外宣、本硕连读方向)、民族学(宗教中国化、本硕连读方向)、民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科方向) |
西藏民族大学法学院 | 法学、社会工作 |
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国际新闻与传播 |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 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审计学、金融学(金融科技方向)、财务管理、数字经济 |
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 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档案管理 |
西藏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网络空间安全、通信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生态工程、机械电子工程 |
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 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艺术教育、教育技术、应用心理学 |
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 英语、尼泊尔语、印地语等 |
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 | 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等 |
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休闲体育 |
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 - |
西藏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 |
注:此表格统计数据与学校官网简介不统一(截至2024年6月) |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1月,学校有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类别 | 名称 |
---|---|
国家民委重点学科 | 中国近现代史 |
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自治区重点学科 | 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门史、中国哲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史、高等教育学、财政学 |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工商管理学、国家安全学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金融、税务、法律、社会工作、教育、体育、翻译、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临床医学、护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文物 |
(截止2024年6月) |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1月,学校有教职工1328名(其中校本部991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86人,专技人员中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15人;专兼职教师711人,其中教授105名,副教授215名,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613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2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1人。高水平人才队伍逐渐壮大,“长江学者”3人;现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计划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国家级档案专家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奖1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9人。类别 | 名单 |
---|---|
长江学者 | 朱志荣(兼职)、张志安(兼职)、金力(兼职)等 |
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计划 | 索南才让、张秀琴等 |
全国优秀教师 | 童晓鹏、徐万发等 |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奖 | 曹水群 |
国家级档案专家 | 侯希文 |
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 | 索南才让、康龙丽 |
享受国务院殊津贴专家 | 于乃昌、彭英全、吴逢箴、顾祖成、程福宁、池万兴、索南才让、陈立明、欧珠、赵锋仓、周德仓、康龙丽等 |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刘凯、索南才让、孙芳云、毛阳海、彭陟炎、梁成秀、王跃、朱普选、侯希文等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陈爱东、马宁等 |
(截至2024年6月)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1月,学校有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6个省级一流专业,4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3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32门。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7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名师工作室2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 汉语言文学、会计学 |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 行政管理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体育教育、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会计学、法学、英语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 法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政学、民族学、思想政治教育、临床医学、行政管理、社会工作、小学教育、历史学、统计学、数字媒体技术、土木工程、护理学、档案学、旅游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 |
自治区级特色专业 | 汉语言文学、会计学、法学、新闻学 |
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 行政管理、学前教育、民族学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呼吸道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及效果的虚拟仿真实验、藏族文化概览 |
自治区级一流课程 | 学前教育学、中级财务会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运动生理学、市场营销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综合英语、传播学概论、知识产权法、系统解剖学、生理学、基础会计学、西藏传播史略、藏族文化概览、3ds max动画设计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要教学团队 |
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 | 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 中山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
西藏自治区精品课程 | 藏族史、古代文学、藏族文学史、毛泽东思想概论、写作训练、基础会计学、经济法学、管理学原理、心理学、财务管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与官网简介数据不符 | |
(截至2024年6月) |
教学成果
2021年学校教学改革共立项建设47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29项,青年项目15项;共结项36个校级教改项目。学校组织申报的“中国心·民族魂·西藏情:西藏民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牌探索与实践”“西藏全科医生培养过程中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民大经验”和“西藏高校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3项教学成果分获西藏自治区2021年教学质量奖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另有三项获得优秀奖。
合作交流
国内教育受援
截至2025年1月,学校充分发挥援藏政策优势,积极构建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在中组部、教育部和陕西省的统筹部署下,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等12所对口支援高校,不断创新援藏形式、拓宽援藏领域、丰富援藏内涵,深入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口支援工作,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2011年12月9日,以中国人民大学为组长,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为成员的团队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学院协议签字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根据对口支援协议,从2011年到2016年,在教育部“整体设计、协同工作、重点突出、逐步实施、成效显著”原则的指导下,六所高校充分发挥集体名校优势,帮助西藏民族学院改进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研服务和学校管理等工作。
2015年5月,陕西省委、省政府下发《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西藏民族学院建设和发展的意见》。陕西教育厅、西藏民族大学积极落实《意见》部署,就教育支援工作进行对接。2015年10月,陕西省教育厅根据西藏民族大学发展改革现实需求和各校实际,确定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2016年3月至4月,在陕4所高校同西在民族大学签订了对口支援工作协议。在陕4所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突出“精准支援”目标导向,紧紧围绕西藏民族大学“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学科(基础医学、中国语言文学、民族学(藏学)三个申博学科)和重大工程确定对口支援的着力点和具体措施。根据协议,西安交通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大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学科及其相关专业建设;长安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大“工科”学科、专业和信息化建设;西北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大“民族学(藏学)”建设及“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建设;陕西师范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大“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建设。
2016年12月,西藏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扎西次仁一行来到南京大学访问,按照中央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的总体要求,根据教育部指示精神,南京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交流会上,双方签订《南京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工作协议》(2017-2019年)。经双方友好协商,决定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2020年9月20—22日,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一行14人访问学校,并与学校签署了《中国传媒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工作协议》。按照对口支援协议,中国传媒大学将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对学校进行对口支援。
2023年8月7日,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20周年交流座谈会在拉萨市召开。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的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处长苟凌滨,西藏民族大学校领导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各对口支援高校代表分别就各自的对口支援工作总结经验,畅谈体会,并就下一阶段更好地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国际合作交流
2011年3月,与美国西北拿萨勒大学签订友好合作协议。3月31日上午,西藏民族学院与美国西北拿萨勒大学在西藏民族学院藏式会议室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西藏民族学院院长刘洪顺与韦伯博士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西藏民族学院与西北拿萨勒大学将开展师生交流,互派教师、学生到对方学校工作、学习,鼓励学生自费到对方学校学习;鼓励两校学者或院系之间广泛接触,进行合作研究,联合举办学术活动,开展学术交流;互换出版物、书籍、信息资料、馆藏展品、课程计划和课程描述及其他资料。4月,法国高等对外贸易学院校长梅蒙率团来访,与学校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书。
2017年9月20日,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一带一路”高校联盟2017大学校长论坛于甘肃敦煌举行。在论坛期间,西藏民族大学正式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并签订合作备忘录,成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之一。到2017年,该联盟成员总数达到148个,涵盖了亚、欧、非、北美、南美等6大洲的27个国家。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一个附属医院,为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该院始建于1958年,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健康指导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是西藏自治区最早一所依托于高等教育事业单位的大学附属医院,同时也是西藏自治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