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安交通大学宗濂书院公众号

西安交通大学宗濂书院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陕西西安市
公众号ID:zonglian2007
公众号分类:教育
关于公众号:

“西安交通大学宗濂书院”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西安交通大学,属于教育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明德立信,笃学济世。

开发/运营主体:西安交通大学

关于主体:西安交通大学是中国陕西省公办高校。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西安交通大学宗濂书院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西安交通大学宗濂书院百科

西安交通大学宗濂书院(zonglian colleg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是西安交通大学下设的二级书院,坐落于雁塔校区西北角。

书院成立于2007年7月,以中国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原西安医科大学名誉校长侯宗濂先生的名字命名,位于西安交通大学雁塔校区西北角。

据2022年5月书院官网信息显示,书院有专职工作人员9人,49位学业导师,47位班主任,5位兼职辅导员;有学生2484人,分属4年制、5年制、8年制三个学制的医学类和经济学类16个专业学科。

历史沿革

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实行了“书院制”,构建书院和学院的“双院制”协同育人机制。

2007年7月,宗濂书院成立,以我国著名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原西安医科大学名誉校长侯宗濂先生的名字命名。

2011年,在第二附属医院和口腔医学院成立了宗濂书院分院。

办学条件

书院位于西安交通大学雁塔校区,办公区在医学8号楼,书院有专职工作人员9人,49位学业导师,47位班主任,5位兼职辅导员。学生分布在医学校区1、4、5、6、7、8、10以及u形楼共8栋学生公寓。宗濂书院有学生2283人,分属4年、5年、8年三个不同学制,含医学类和经济学类16个专业学科。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院徽

精神文化

院训

明德立信,笃学济世

宗濂精神

上下一心、永不言弃、无私奉献、团结拼博

育人计划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院长朱宏亮
院务副主任(主持工作)陈阳静
院务副主任陈勇
资料来源:

公众号主体介绍西安交通大学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西安交通大学宗濂书院是由西安交通大学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 university),简称“西安交大”,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由教育部、陕西省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位列国家“211工程”、“985工程”、 “双一流”a类重点建设高校, 也是“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单位、九校联盟(c9)、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

学校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05年划归商部,改名为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改隶邮传部,更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1911年,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1912年民国成立后,划归交通部管理,遂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平铁道管理学校、北平邮电学校合并成立交通大学;1956年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实现合并。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兴庆、雁塔、曲江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4个校区,占地面积约5000亩;设有35个学院(部、中心)、9个本科书院,77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后流动站34个;有专任教师3813人;有学生62089名,其中本科生25595名,研究生32565名,国际学生3929人。

历史沿革

南洋公学时期(1896~1905)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清军惨败。就在甲午战争前后,为了使中国能够自强,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学习西方和日本,开办新式学堂的设想。1895年,清朝官僚中的洋务派盛宣怀奏请清廷,以“自强储才”为宗旨,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学堂。1896年3月,在上海创建南洋公学。

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时期(1906~1920)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5月,学校设有35个学院(部、中心)、9个本科书院,开设77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专业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艺、教育、交叉等11个学科门类。

院系专业
所在学院名称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修业年限学位授予门类备注
数学与统计学院070101数学与应用数学四年理学-
070102信息与计算科学四年理学-
071201统计学四年理学-
物理学院070202应用物理学四年理学-
080402材料物理四年理学-
080705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四年理学-
070201物理学四年理学-
化学学院070302应用化学四年理学-
70301化学四年理学-
080403材料化学四年理学不招生
机械工程学院080201机械工程四年工学-
080213t智能制造工程四年工学-
080205工业设计四年工学-
080207车辆工程四年工学-
电气工程学院08060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四年工学-
080607t能源互联网工程四年工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080501能源与动力工程四年工学-
080503t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四年工学-
082201核工程与核技术四年工学-
082502环境工程四年工学-
电信学部080702电子科学与技术四年工学-
080704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四年工学-
080706信息工程四年工学-
080911tk网络空间安全四年工学-
080801自动化四年工学-
0809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年工学-
080905物联网工程四年工学-
080902软件工程四年工学-
人工智能学院080717t人工智能四年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080401材料科学与工程四年工学-
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081001土木工程四年工学不招生
081002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四年工学不招生
082503环境科学四年理学不招生
082801建筑学五年工学-
082805t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四年工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071002生物技术四年理学-
082601生物医学工程四年工学-
083001生物工程四年工学不招生
航天航空学院080102工程力学四年工学-
082002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四年工学-
082004飞行器动力工程四年工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080206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四年工学-
081301化学工程与工艺四年工学-
医学部081302制药工程四年工学-
100101k基础医学五年医学-
100201k临床医学五年医学-
100203tk医学影像学五年医学不招生
100301k口腔医学五年医学-
100401k预防医学五年医学-
100701药学四年理学-
100703tk临床药学五年理学-
100901k法医学五年医学-
101014tk医工学四年工学不招生
101101护理学四年理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020101经济学四年经济学-
020102经济统计学四年经济学-
020201k财政学四年经济学-
020301k金融学四年经济学-
020302金融工程四年经济学-
020401国际经济与贸易四年经济学-
120801电子商务四年经济学-
020402贸易经济四年经济学-
管理学院120101管理科学四年管理学不招生
120103工程管理四年管理学不招生
12010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四年管理学不招生
120108t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四年管理学-
120203k会计学四年管理学-
120201k工商管理四年管理学-
120202市场营销四年管理学不招生
120204财务管理四年管理学不招生
120206人力资源管理四年管理学不招生
120701工业工程四年管理学-
120801电子商务四年管理学不招生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120402行政管理四年管理学-
120403劳动与社会保障四年管理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010101哲学四年哲学-
030301社会学四年法学-
030302社会工作四年法学不招生
050101汉语言文学四年文学-
130502视觉传达设计四年艺术学不招生
130503环境设计四年艺术学-
130405t书法学四年艺术学-
130403雕塑四年艺术学不招生
新闻与新媒体学院050306t网络与新媒体四年文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030503思想政治教育四年法学不招生
030504t马克思主义理论四年法学-
法学院030101k法学四年法学-
030105t国际经贸规则四年法学-
外国语学院050201英语四年文学-
050204法语四年文学-
050207日语四年文学-
钱学森学院080504t储能科学与工程四年工学-
仪器学院080301测控技术与仪器四年工学-
国际教育学院050102汉语言四年文学留学生
参考资料:注:官网简介页面和专业介绍页面数据不一致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5月,学校共有省部级及以上基地257个,其中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国家级涉外法治基地1个,获评国家级创新团队52个。
国家级科研平台
类别科研平台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超精密跨尺度基标准与溯源研究设施(培育)
z箍缩基础研究设施(培育)
国家重点实验室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专业实验室精细功能电子材料与器件国家专业实验室
现代医学电子技术及仪器国家专业实验室
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
电子物理与器件国家专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海洋油气勘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
视觉信息与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数据广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诊断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天然血管药物筛选与分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装备运行安全保障与智能监控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参考资料:
部级科研平台
类别科研平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子物理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过程控制与效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物质非平衡合成与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多功能材料xx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特种xx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外科重症与生命支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航空xx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空天xx低温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教育部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电子物理与器件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
润滑理论及转子系统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
材料强度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智能化电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储能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微纳制造与测试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热科学与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能源局重点科研基地能源局国家能源先进电网与装备可靠性及寿命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
国家能源电力电子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
国家质检总局科研基地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微量元素与地方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法医学重点实验室(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陕西省共建)
参考资料:
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陕西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机械产品质量保障与诊断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法医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胃肠动力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数字技术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信息光子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先进功能材料及介观物理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天然药物研究与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大数据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分子心脏病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心血管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微纳传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快速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新型治疗性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智能电器及ca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微型机械电子系统研究中心陕西省装备质量与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血管性药物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营养与食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生物治疗与转化医学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营养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激光快速成型与模具制造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应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呼吸病预防检测与预警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人类疾病转基因动物模型公共服务平台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太空信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先进直流电力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软物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新能源介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瞬态电磁环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流体机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新能源与能源利用新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新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陕西经济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数字医疗器械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大数据分析与处理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先进核能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肿瘤精准医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智能电网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先进飞行器服役环境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颅颌面精准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量子信息与光电量子器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智能机器人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陕西省能源化工过程强化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石墨烯联合实验室
陕西省深空探测智能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疾病防控与健康促进研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电力电子装备与系统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磁医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重症医学脓毒症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高电压大电流测试技术及装备工程实验室
陕西省装备运行安全与智能监控工程实验室陕西省叶轮机械及动力装备工程实验室
陕西省航天结构振动控制工程实验室陕西省机器人先进控制工程实验室
陕西省能源高效清洁转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高压放电与等离子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无损检测与结构完整性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智能测控与工业大数据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热喷涂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并行与分布式数据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先进陶瓷材料多功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智慧网络与泛在互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能源环境与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主体一联合)
中联西北院—西安交大能源环境与建筑节能联合研发中心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轻合金工业型材加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钼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石油石化装备故障诊断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机器人减速器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交大-龙腾先进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院
陕西省商业卫星测控数传技术研究院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经典名方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高端电磁装备校企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锌基新材料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碳捕集与绿色转化校企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生态城市智慧绿色能源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动力电池循环再利用校企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微型惯性器件与系统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储能与热能动力系统灵活低碳校企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新能源电力装备状态评价与电站智慧运维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智能岩土与结构工程校企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土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地热资源勘查与低碳利用校企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电力系统继电与控制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特种通信芯片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高能脉冲氙光技术与装备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轨道交通直流电力智能保护技术与应用校企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智能电器及ca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制造服务业过程挖掘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医疗健康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先进核能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镁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先进储能电子材料与器件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微纳电子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
陕西省抗体与细胞免疫治疗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卫生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丝路区域地方病与健康促进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氢燃料电池性能提升协同创新中心
能源与环境中的热质传递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核结构安全与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肿瘤精准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智慧健康养老科技引智与政策创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精神疾病与精准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陕西省心血管精准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炎症与免疫陕西省国际合作基地陕西碳减排与绿色能源化工国际合作联合中心
陕西省基础科学(数学、物理学)研究院陕西省基础学科(力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药物分析装备研发)陕西省脉冲功率技术及应用创新中心
陕西省电子陶瓷与器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陕西省精神疾病精准医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西安交通大学空间媒介与智能计算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参考资料:

科研成果

截至2025年5月,学校学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基地与人才专项等重大项目数百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788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承担国家级社科重大科研项目53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36项,与政府、企业等共建31个高端智库。
国家科技奖励(通用项目)
年度奖项项目/团队主持人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弱观测成像反问题的l(1/2)理论与自适应正则化方法徐宗本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金属材料变形与损伤的微观起源及其演化机理单智伟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电力系统极端事件防御及恢复的理论与方法别朝红
202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航空发动机快变信号匹配诊断技术及系列化机载系统陈雪峰
202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电磁脉冲辐射驱动可控冲击波技术与装备邱爱慈
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档数控机床精度及其稳定性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梅雪松
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燃煤发电机组瞬态过程灵活高效关键技术及应用严俊杰
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电流零点主动调控的电弧开断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荣命哲
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通量多靶标核酸自动化定量检测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彭年才
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端包装印刷装备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梅雪松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先进核反应堆高保真物理分析关键技术及应用吴宏春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跨临界co₂热泵的并行复合循环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曹锋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网络化系统安全优化理论与方法及在能源电力等系统的应用管晓宏
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风电装备变转速稀疏诊断技术陈雪峰
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输电等级单断口真空断路器关键技术及应用王建华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汽轮机系列化减振阻尼叶片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谢永慧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严重脊柱创伤修复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郝定均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金属材料强韧化的内在与外在微纳尺寸效应孙军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的多相流能质传输集储与转化理论及方法郭烈锦
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动态mems压阻式特种传感器及系列产品赵玉龙
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先进核动力系统多因素跨维度强耦合动态分析技术及应用苏光辉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西安交通大学热质传递的数值预测控制及其工程应用创新团队陶文铨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气液固凝并吸收抑制低温腐蚀的烟气深度冷却技术及应用赵钦新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税务大数据计算与服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郑庆华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视觉场景理解的模式表征与计算理论及方法郑南宁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基于晶体缺陷调控的铁性智能材料新物理效应任晓兵
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直流配电系统大容量断路器快速分断技术及应用荣命哲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炎症损伤控制提高肝癌外科疗效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吕毅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弛豫铁电体的微畴-宏畴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材料的高性能化姚熹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内燃机低碳燃料的互补燃烧调控理论及方法黄佐华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皮肤与牙热-力-电耦合行为机理卢天健
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效节能的连续螺旋推流强化传热技术及应用王秋旺
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功率特种电源的多时间尺度精确控制技术及其系列产品开发杨旭
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个性化颅颌面骨替代物设计制造技术及应用李涤尘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机械早期故障瞬态信息的小波熵检测与自适应提取理论林京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功能材料与结构的多场效应与破坏理论王铁军
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性能钼合金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孙军
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复杂工况三维全场动态变形检测技术梁晋
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肾脏移植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应用薛武军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压电和电磁机敏材料及结构力学行为的基础研究沈亚鹏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系统中流动与传热传质机理研究何雅玲
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性能复相碳化硅陶瓷内加热器关键技术及应用乔冠军
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细胞膜色谱技术及其在中药筛选中的应用贺浪冲
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关电器大容量开断关键技术及应用贾申利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及其应用俞茂宏
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异构信息融合的非线性动态系统估计技术及应用韩崇昭
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供用电系统谐波的有源抑制技术及应用王兆安
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强韧铸造耐磨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邢建东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汽液两相流升压加热与液位控制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严俊杰
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大型回转机械结构裂纹的动态定量诊断技术与应用何正嘉
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效低阻气体强化传热技术及其应用何雅玲
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油气集输的节能减排和安全高效关键工艺及装备郭烈锦
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产品复杂曲面高效数字化精密测量技术及其系列测量装备蒋庄德
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过电压防护的雷电流测试关键技术及其系列测试设备姚学玲
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嵌入式软测量柔性开发平台关键技术及系列智能测控仪器装置开发韩九强
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人类基因组多态性和特殊微量物证个体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李生斌
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热喷涂涂层形成机制、结构与性能表征的应用理论研究李长久
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智能电器理论、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王建华
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复杂约束条件气液两相与多相流及传热研究郭烈锦
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基于认知与非欧氏框架的数据建模基础理论研究徐宗本
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数字视频时-空自适应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郑南宁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性能真空开关铜铬触头材料设计、关键制造技术及其应用丁秉钧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子元器件绝缘粉末包封理论、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陈景亮
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耐高温压力传感器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蒋庄德
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温抗磨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应用邢建东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螺杆压缩机设计理论、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邢子文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天地网远程教育关键技术、系列产品及其应用郑庆华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离散与混合生产制造系统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管晓宏
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滴灌灌水器基于迷宫流道流动特性的抗堵设计及一体化开发方法卢秉恒
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复杂型腔工模具表面硬质薄膜材料制备成套设备及关键工艺技术徐可为
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离心压缩机关键共性技术及在石化、冶金行业的应用王尚锦
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磨机负荷优化控制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张彦斌
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传热与流动过程数值预测原理及高效算法研究陶文铨
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空气介质电弧的测试、仿真、调控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陈德桂
200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柔性转子全频谱现场动平衡技术及其应用屈梁生
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环保节能型混合制冷剂的研究及其在冰箱中应用刘志刚
200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类环状流微膜蒸发板翅式冷凝蒸发技术吴裕远
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快速成形制造若干关键技术及其设备卢秉恒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学术资源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1926年1月23日,凌鸿勋校长通告公布校徽,云:“为通告事,校徽所以表扬学校性质,与精神关系至重。上年以本校校徽,亟应明定,曾经征求式样,并交由教务会议推定委员会审查。兹经参照原式,重行制定,合亟公布,作为本校校徽。下学期起,一律采用,特此通告。”按校徽中心为铁砧、铁锤,砧上置中西书籍若干册,表示工程教育工读并用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码1896四字,表示学校创办之年份,用世界公历者,取其便也。砧外为齿轮,共24齿,寓意一年24节气、一日24小时,象征继往开来、与日俱进;外框像车轮,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

1926年版校徽交通部南洋大学45齿校徽1934年版校徽国立交通大学50齿校徽
1940年版校徽国立交通大学46齿校徽西安交通大学现行24齿校徽
参考资料

校区情况

西安交通大学有兴庆校区(东校区,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雁塔校区(西校区,西安市朱雀大街205号)、曲江校区(西安市雁翔路99号)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校区(西安市长安区河堤路)。

兴庆校区

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位于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紧邻唐朝四大宫殿之一的兴庆宫,是唐代常乐坊和道政坊所在地。截至2023年8月,占地面积约1737亩,建筑面积175·5万平方米,为1956年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主校区。目前,兴庆校区主要承担大部分本科生及部分研究生培养。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卢建军
党委副书记、校长张立群
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别朝红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西安交通大学监察专员马博虎
党委副书记孙早、王欢
党委常委、副校长柴渭、洪军、严俊杰、单智伟
党委常委成进、陈腾、周远
参考资料:(截至2025年6月)

历任领导

历任校长
姓名任期姓名任期姓名任期
盛宣怀1896年冬-1905年春何嗣焜1897年春-1901年春张元济1901年春-1901年夏
劳乃宣1901年秋-1901年冬沈曾植1901年冬-1902年春汪凤藻1902年春-1902年冬
刘树屏1902年冬-1903年夏张美翊1903年夏-1903年冬张鹤龄1903年冬-1904年夏
张美翊1904年夏-1904年冬杨士琦1905年春-1907年春王清穆1905年秋-1906年春
杨文骏1907年春-1907年秋唐文治1907年秋-1920年冬凌鸿勋1920年冬-1921年春;1924年冬-1927年夏
张铸1921年夏叶恭绰1921年夏-1922年夏张廷金1921年冬-1922年夏
陆梦熊1922年夏关赓麟1922年夏-1922年秋卢炳田1922年秋-1923年夏
陈杜衡1923年夏-1926年冬符鼎升1927年秋-1928年春蔡元培1928年春-1928年秋
王伯群1928年秋-1928年冬孙科1928年冬-1930年冬黎照寰1930年冬-1944年秋
徐名材1940年秋-1941年秋(重庆分校主任)吴保丰1941年秋-1947年秋程孝刚1947年秋-1948年秋
王之卓1948年秋-1949年秋吴有训1949年秋-1952年秋李培南1952年秋-1953年夏
彭康1952年秋-1968年冬陈吾愚1978年春-1982年冬庄礼庭1983年春-1984年春(代校长)
史维祥1984年春-1990年秋蒋德明1990年秋-1997年冬徐通模1998年春-2003年秋
郑南宁2003年秋-2014年春王树国2014年春-2024年春--
参考资料截至2025年6月:

校园环境

西安交通大学北门

“交通大学”四个字是由时任北方交通大学的校长茅以升请毛泽东题写的。后来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校一直使用毛体的校名题字。

饮水思源碑

饮水思源碑,是海峡两岸五所同根同源的交通大学所拥有的共同标志性纪念建筑。为继承和发扬饮水思源这一交大人的光荣传统,五所交通大学在校园内均设立此碑,以示海峡两岸五所交大——饮水思源,文脉交通。

校友情况

西安交通大学建校以来,形成了兴学强国、艰苦创业、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培养出了一大批卓越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企业家、艺术家、医学专家等。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建校以来,有200余名交大校友当选“两院”院士;迁校以来,学校培养或在校工作的院士89名;有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3位新中国“最美奋斗者”、2位“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10位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掌门人。

两院院士(按入校年排序)
张光斗张维严恺钱学森邵象华罗沛霖
顾诵芬陈俊亮参考资料:

所获荣誉

所获荣誉
时间荣誉
2018年荣获“国家级能效领跑者”称号
2020年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荣获陕西省“平安校园”荣誉称号
2021年荣获“陕西省智慧校园示范校”称号
荣获“全国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称号
2024年荣获“全国高校政府采购十佳集体”荣誉称号
荣获“陕西省先进会计工作集体”荣誉称号
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