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学者杨时到访无锡,见无锡城东门内古木森天,与他曾居住过的庐山东林寺相似,便在无锡地方官李夔的帮助下,开办书院讲学,名曰“东林书院”。
元至正十年(1350年),僧人月秋潭在东林书院遗址东北处建有东林庵。
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无锡邑人宋子华对东林庵稍作修葺扩大。
…更多「历史沿革」介绍请查阅全文…
建筑布局
东林书院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进入书院大门后,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石牌坊、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局庙、三公祠;东路由北向南依次为东林庵旧址、还经亭、道南祠、正心亭;西路由北向南依次为心鉴斋、寻乐处、来复斋、晚翠山房;书院东西两侧都有池塘等景观。
主要景点
书院大门
东林书院大门始建于明万历后期(1604年—1620年),大门计三楹,门上题写有牌匾“东林书院”。大门原在院前七箭河附近,后河塞门废。1994年,重建于此。
东林书院大门上原悬有门联“此日今还再,当年道果南”。此联引用书院创始人宋代杨时典故。他曾撰有《此日不再得·示同学》长诗,勉励学人珍惜时间,刻意攻读,否则时去不返,难以再得。明代书院修复重新开始讲学,所以说“此日今还在”。另外,杨时一次南归时,其师程颢目送他曰:“吾道南矣”。后杨时居东林长期讲学,故曰:当年道果南。原联久佚,现联由无锡著名学者钱伟长重新题写。
…更多「主要景点」介绍请查阅全文…
主要展览
收藏文物
东林书院是“无锡市东林书院(无锡市薛福成故居)”博物馆的一部分,博物馆共藏有文物107件,其中,东林书院内藏有典籍、碑拓、瓷器、书画等多项文物。
东林书院藏碑拓包括《五人墓碑记》碑拓、《邵宝孝子祠四咏》碑拓、钱泳刻王绂《墨竹图》碑拓、钱泳刻《熹平石经》碑拓、《洛神赋十三行》清代碑拓、《高攀龙题秋圃晨机图》碑拓。
…更多「主要展览」介绍请查阅全文…
人文历史
艺文
对联
东林书院依庸堂内悬挂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由顾宪成所撰。顾宪成强调,在研究学问之余,仍然要关心天下事,所以他讲学的时候经常会评议朝政。此句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对仗工整,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这副名联,后被广为传诵,成为许多学仁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和座右铭。
…更多「人文历史」介绍请查阅全文…
机构设置
东林书院由无锡市东林书院和名人故居管理中心管理,该管理中心由原无锡市东林书院管理中心、原无锡市钱钟书故居管理中心、原无锡市名人故居管理中心、原无锡市薛福成故居管理中心四家事业单位合并而成,为正科级单位,由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管理。除东林书院外,该中心主要管理的景区还有薛福成故居、钱钟书故居、秦邦宪故居、张闻天旧居、 顾毓琇纪念馆。
文物价值
东林书院在宋明时期,是中国江南地区的理学传播中心。东林书院在讲习之余,间或指陈时弊,裁量人物,锐意图新,自称“东林人”,引起朝野倾慕,当时海内学者很多以东林书院为楷模,书院享有“天下言正学者首东林”之美誉。
东林领袖顾宪成所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胸怀远大抱负,已被广为传诵,成为许多学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和座右铭。东林书院在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及教育史上均占有一定地位。
…更多「文物价值」介绍请查阅全文…
所获荣誉
社会活动
2004年,东林书院被评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
2005年,东林书院获“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电视专题片展播活动”一等奖。
2006年5月,东林书院被评为2004—2005年度“假日新视野”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更多「所获荣誉」介绍请查阅全文…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东林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解放东路867号,北邻保利广场,东近古运河(护城河),向西为无锡市中心三阳广场。东林书院旧址开放时间
东林书院的开放时间为每日09:00—17:00,16:45停止入园。门票信息
东林书院免费对外开放。交通信息
…更多「旅游信息」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