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城关概况
历史沿革
明洪武初因避水患,迁县治于元卫帅府镇抚衙今城关镇。
明正德六年(1512)知县陈希文始筑土垣。垣周1919丈,高2·2丈,下厚2·5丈,上厚1·5丈。
嘉靖二十二年(1544)霸州兵备副使杨大章以垣内多旷地,载去东北两面,筑土城,数以女墙。城周1570丈,高2·7丈,下厚2·15丈,上厚1·05丈。三门各建城楼。东曰:翠环沧海,西曰:秀拥太行,南曰:路近瀛州。北无门建镇雍楼,颜其额曰:封联蓟阙。
隆庆三年六月至五年八月(1570—1572)巡抚都御使刘应杰,总督军务兵部侍郎谭纶,委参将姚龙,知县段云鸿、张鹏相继将土城甃以砖。城周1470丈,高3丈,宽1丈。门各有楼,楼各有署:东曰:辽海扬威,西曰:太行献秀,南曰:控引畿服,北曰:拱畿神京,独不启门。
清康熙七年(1669)大火,城尽圮,城亦间断冲塌倾颓。乾隆三十年(1766)领帑重修。三十一年竣工。设三门,东曰溯涧,西曰景岗,南曰定澄,三门各建城楼。北无门,建镇雍楼,并筑北极台于其上。此举后来还演绎出“刘罗锅重修武清城”的美好传说。
武清县衙
武清老县城内有明清县衙。位于城北,呈坐北朝南势。是一个宽阔严展的大院落。在旧元卫帅府镇抚衙基础上,于降庆六年(1573)由知县李贲扩充修建而成。县衙是行政机构的象征,又是政治核心所在。随着历代的政情衍变,这一设施也逐步发展和完善。至乾隆初年,县衙有房百余间,占地百余亩。院左有甘泉一眼,惠及全城百姓。
县衙正门左右有一对石狮雄踞,是权力、威严的象征。门外左有申明亭,右有旌善亭,有门厅3间,仪门3间,大堂3间,上悬“正大光明”匾额。院内有东科房,设吏、户、礼、兵、科,西科房设工、何、旗科共18间(含皂快班房4间)。前后共有仓廒30间。另设各种专司处所,如县丞衙、典史衙、西典史厅、后察院、监狱、会计明允亭等。由用于生活起居用房的内衙、后堂、书房(瘦槐轩)、仪仗库、收粮所等。县城内外还有专为祭祀用的为数颇多的庙宇祠坛。如孔庙、隆兴寺、先农坛、社稷坛、天坛、风云雷雨坛、城皇庙、马神庙、龙王庙、娘娘庙、真武庙、关帝庙等等。县城东门外设有专为教习用的教场,现已杳无痕迹。
西郊花柳
武清县城西南隅草茨、张桐营一带杂植桃、李、杏、梨、山楂、杨柳等树木,每当春光明媚,花柳争妍,花香四溢,蜂飞蝶舞,百鸟齐鸣,踏青至此,如步入花团锦簇之中。为武清旧六景之一。清,邑人,吴合纶游后感慨万端,赋诗赞曰:
十里春郊三月天,芳菲何处不嫣然。
落红片片随游展,积翠层层上锦祷。
草色迎含燕市雨,花光晴接蓟门烟。
临风忽动江南兴,踏破斜阳缓着鞭。
被几代帝王看中的酉郊花柳自然胜景,使人留连忘返,饱含四序迁流之妙,春觉生机盎然,夏感清新凉爽,秋享仙镜硕果,冬观北国风光。
宝塔凌云
塔为佛教葬舍利或藏经卷的建筑物,一般方形、圆形或八角形,为木、砖、石、铁材料构成。盛唐时期,随玄类取经从印度传人中国。贞观中(约630),旧县治东北十里许白家屯,曾建有组字琳宫,俗称大寺。规模宏大气象雄伟。寺前建有宝塔一座,又称田村塔。此塔圆形,底阔上尖,雄姿威武。康熙志载:武清六景之一。明代,邑人榜眼孙清,弘治十五年(1502)郊游于此,兴致所至,题咏白家屯塔曰:
浮图七宝起层层,瓦石园堆匠显能。
绝顶孤高明月近,当头削出庆去腾。
天窗空敞藏僧钵,地窑幽深护佛灯。
壮观应属千年望,至今疑是鲁班营。
清,康熙年间,在沃野平川的白家屯村中,在规模恢宏的大寺前突兀一座设计别致的七层宝塔,确是武清一胜景矣!
文庙生晖
明清以来,县内有义学、私塾和书院。书院即县学。县学建有宏伟壮观的孔庙,做为拜师求学的庄严象征,奎阁灯光、桥门秀水,同为当时武清六景。在文庙中设有奎文学院,在此培养一代又一代累宰学子。
奎文学院初为元卫帅府家庙。嘉靖十六年(1538)知县赵公辅迁于县之南。万历十二年(1584)知县陶允光在县学前修伴池一区,东建聚奎楼高五丈许。四十六年(1619)巡按御史毛堪创魁星楼于门南。天启三年(1624)甃泮池,上建三桥。泮池者,即泮水,古时学宫前必备一景,故学宫又曰泮宫。其意为“冀学者莅兹水,则思洗心涤虑。泮池辟半月形池,池壁甃以砖,上置三桥,景色愈显优美,故为乾隆朝武清六景之一,曰:桥门秀山,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咏颂。邑人,绘谏赵之符诗曰:
四水回环此漾波,渝然不竭识盈科。
较龙一勺飞腾异,芹藻千秋肘飨多。
地近镐丰先雨露,源分海谷导江沦。
诸生莫忘疏通力,早献虞渊浴日歌。
而在学宫右侧,建聚奎楼一座,与右翼梵宇并峙,形左右伟然。崇帧五年(1633)建尊经阁五间,迁明伦堂于此。清康熙九年(1671)书院更趋繁盛,时有邑人赵之符、李炜、赵曰瑛、邓钦桢出资、捐库重修大成殿、尊经阁、明伦堂、棂星门、泮池、启圣祠、先贤祠并加高聚奎楼,使县学“前后殿、庑、堂、斋、整齐严肃,”达之鼎盛。聚奎楼“崇七丈五尺有奇”,高耸秀丽,每遇元宵以其文昌帝君诞日,燃灯数百盏,“光辉映射于十数里之外”。吴合纶有诗赞曰:
一派春光彻九天,银河夜落伴宫前。
肄开贝阙千寻浪,乍涌金身五色莲。
绛霭平分藜杖火,紫霞遥挹御炉烟。
何人幻作文明象,不比些些爝火燃。
县学历来为朝廷所重,康熙二十一年(1683)圣祖仁皇帝玄烨,阅视县学后颁发御书“万世师表”匾额褒奖县学。继之雍正、乾隆两帝分别颁发御书‘生民未有”、“与天地参”两匾以示鼓励。
“学而优则仕”,县学各代莘莘学子,一批批学成并被输送到州府以及朝廷中,报效朝廷,报效社稷、父老。明清两代县内育出举人195名,进士58名,分别刻石立碑聚奎楼。正是:千年古县,人文笺苹,诗书百工,代不乏人。
1952年,县治迁移杨村后,因建人民礼堂用料,县学聚奎搂及文庙被拆毁。自此,一代黉宇销声匿迹。
文化内涵
明朝洪武初年,武清县治自今泗村店镇旧县村西迁至元朝遗留的“卫帅府镇抚衙”,位今城关镇政府之东。明正德初年知县陈希文在新建的县衙外围修筑庞大的土垣,以抵御流寇和土匪;嘉靖二十二年,知县沈文冕与专事城防的兵备副使杨大章特邀多方高士谋划筑城事宜,经报朝廷奏准后,筑以土城。这便是隆庆三年(1569)后巡抚都御史刘应节和知县段云鸿等人相继“甃砖”并多次大规模动工修缮的武清城。中轴分明 追崇子午
阅读明、清两代武清《县治图》,可清晰看到武清县衙的照壁、正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内宅),包括后建于北城之上的镇雍楼与北极台都非常严整地坐落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就是城关镇内的北大街。阅读1938年的武清《县城图》,又清晰看到这条北大街与小南街(现西南街)相连并笔直地伸向南城,且经勘测证实这条北大街恰是县城的东西中轴线。显然,县衙的“中轴线”同时也是县城的“中轴线”。
据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载:明嘉靖二十二年筑的土城将正德初年所筑的土垣东、北两面截去349丈(城周始为1570丈),隆庆三年将土城“甃以砖”,再次修整城周并缩减百丈(武清城周长终为1470丈)。两次“缩减”,皆是为达到北大街这条中轴线南北之“正”和东西之“中”。中轴线亦称正中线。古以正北为“子”,以正南为“午”,正中线即为子午线。这就是说,武清县衙坐落武清城的正子午线上,此与民间关于武清“子午衙门”“子午城”的流传恰恰吻合。
筑城辟市 严依古制
古代筑城以“颁图营造”,此乃一种规制。颁就是朝廷奏准并颁布,营造就是根据规制进行建造。周代《考工记》明确“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筑城定制。“国”即为城。意为工匠筑城其城周要达到九市里(古以九为数之极,城乃国乎,不可少于九数),并且“旁开”三面城门就可以了(三生万物,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城之,家也,门多则气散)。武清城周1470丈,计9·8里,并只开启东、西、南三面城门(北不启门)。“左祖右社”和“左文右武”皆为古代儒礼的“尊天”思想。面朝后市,即指重要场所(官府衙门)必须朝向南天,而街市辟于重要场所之后。武清县衙(三堂)后垣至北城不仅相隔一条池塘,并辟有一条东西街巷(古称“衙后巷”清至民国年间尚有百姓居住)。此后巷被认为是建造县衙和“营造”城池时,依据“颁图”设置在此的“后市”(古代民间货币交换多在庙市进行,而对自然形成的街市,一般为限制“民聚”由官府特设场所)。崇尚儒礼 左文右武
武清孔庙始建年代现无考,但据史志记载历朝历代武清官府对孔子的礼尊之重,和对孔庙的建造规模及修缮情况看,应建于县治迁至城关后的明永乐年间。《大明御典·先师卷》称:明成祖朱棣当政22年中三次上谕地方“以律于民,治人也;以理于民,治心也。”理,即儒理、儒教。地方兴建孔庙,当是这一时期。
武清孔庙(又称文庙)和其他地方孔庙一样,为县学所在。凡入仕者,先入县学,经县试、府试、院试录考合格者为生员(俗称秀才),方可逐级参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直至金榜题名。清光绪末废除科举制后,县学称新学。1930年武清县第一所私立中等学校,就开办于孔庙启圣祠内。
武清孔庙建置规模宏大,中轴分明,礼制完备,每年祭孔大典为武清之盛典,文化内涵十分深厚。神秘的泮池、巍峨的学宫、学宫南的魁星楼、神路东的文昌阁等,严谨地组合成充满中国古典式的文化建筑群,为一方之冠。
建置布局 充满神奇
武清城关故城有“一条鱼背街,二庙东西对,三门建成瓮,四坛喊不归”之说。“一条鱼背街”即城内东西正街大、小角之间(全城至高点)与南北两侧和东西两头的落差,犹如一条头东尾西的鱼背。鱼背街古来流传“有车无辙”,为县城三怪之一(另两怪为“有桃无树”和“有桥无水”本章不再赘述)。“二庙东西对”即城东门外建有药王庙,坐东朝西,居城门北侧;城西门外建有龙王庙,坐西朝东,居城门南侧。两庙一东一西,一门南一门北,不仅坐落对称,且两座庙门皆等距离地朝向城池。道教庙宇如此建置,极为罕见。“三门建成瓮”即县城东、南、西三面的主城门外,均筑有和主城同等高度、同等厚度的半月状外城,称瓮城。有敌入侵,可成“瓮中捉鳖”之势而歼之,亦为城防一大特色。“四坛喊不归”喻武清四个祭坛皆距城(门)相同距离,听不到相对的喊话声。天坛位于南门外西侧偏南,地坛位于北城外东侧偏北,先农坛位于东门外南侧偏东,社稷坛位于西门外北侧偏西。此四坛虽非同朝而建,却与外城的间距极为均等和对称,令人称奇。巍巍铁城 虽毁犹存
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载,“诸县俱城,独武清称壮”“城且坚,至目之为铁城“,由此可见,武清城关故城古时“铁城”之誉,确为实也。
城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武清城未遭遇大规模战争的破坏,却历经几次洪水、地震之灾。明万历三十二年的特大洪水“淹城砖至24层”;清康熙七年的洪水致县城“三门俱塞,水瀑入城不能御”;清乾隆三十年,乾隆帝诏户部发帑大规模重修武清城(传为宰相刘墉驻守督修)。
巍巍铁城见证着武清的沧海桑田,自明朝洪武初年首任武清知县谢荣始,有记载的历任武清知县、县令、知事、县长多达150余人(未被记载者尚有数十人)。这些武清的“父母官”在漫长的风云变幻中,历经多少艰辛与兴衰,创造了多少显著业绩,这一切已无从说清了。
1958年前后,巍然矗立400余年的武清“铁城”,被毫无缘由地毁掉了。痛哉,悲哉!城虽毁,但这座内涵丰富并尚待继续抢救挖掘的“文化古城”,定将成为中国北方地方县城的“经典”而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