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医学部百科
武汉大学医学部(wuha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和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的创始成员之一。
1943年5月14日,朱裕璧先生于湖北恩施主持成立湖北省立医学院,学校于1946年迁至武汉。1949年11月学校更名为“湖北省医学院”。1953年4月更名为“湖北医学院”。1993年1月更名为“湖北医科大学”。2000年8月2日,合并组建为新的武汉大学,并成为新成立的武汉大学医学部的主体。2005年9月20日将医学部实体化。
截至2024年5月,医学部下设7个学院,3家直属医院,开设本科专业11个,医学部共有在校生7085人(含留学生291人),其中,本科生2675人、硕士研究生2744人、博士研究生1666人。
办学历史
武汉大学医学部是武汉大学六大学部之一,在2000年8月由原湖北医科大学和旧武汉大学的药学院合并而成。
历史时期 | 年份 | 历史沿革 |
---|
早期历史 | 1906年 | 张之洞在武昌昙华林左卫城隍庙创办湖北陆军军医学堂,1909年停办。又于1913年复建湖北医学专门学校,后再次因故停办。 |
1921年 | 湖北陆军军医学堂毕业生陈雨苍从德国学成归来,奏准南京教育部,获部分庚子赔款设立湖北医学专门学校。 |
1923年 | 学校更名湖北省立医科大学(另一说为1924年),并建立实习医院。 |
1924年秋 | 私立中医专门学校并入。 |
1926年冬 | 并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
1928年 | 国立武汉大学组建后因经费问题停办医科,师生分别转入国立同济大学及国立中山大学医科。在原址两湖书院,以实习医院为基础,扩充后成立湖北省立医院。 |
1938年7月 | 抗日战争爆发,因日军轰炸,医院迁往恩施。 |
1939年9月 | 创建附属护士学校。 |
恩施创校 | 1943年5月14日 | 在医院院长杨光第协助下,湖北医学院在湖北恩施土桥坝沙湾正式宣告成立,将医院设为其教学医院。筹备处主任朱裕璧出任首任院长。 |
1945年11月 | 医院迁回武汉,更名为省立武昌医院。 |
1946年2月 | 湖北省立医学院迁至两湖书院原址办学。 |
1949年11月16日 | 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先念签署命令:湖北省立武昌医院、湖北省医学院附属医院、湖北省立传染病院、武昌妇孺医院、省立结核病院五院合并成立湖北省立人民医院(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1949年11月 | 湖北省立医学院更名湖北省医学院。 |
1953年 | 学校由教育部主管改为卫生部主管。同年9月12日,更名湖北医学院。湖北公医专科学校专修科并入。 |
1954年7月 | 学校从两湖书院旧址迁至武昌千家街。 |
1955年 | 中南干部疗养院移交湖北医学院,并经国家高教部定名为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
1957年8月 | 学校又迁至武昌马王店、高家湾一带(现址)。 |
1960年 | 在卫生部和四川医学院(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帮助下,学校建立口腔医学系,并于同年进行首次招生。作为学校口腔医学系的创始人,原四川医学院口腔系主任夏良才教授任系主任。 |
1961年 | 中医系并入湖北中医学院(今湖北中医药大学)。 |
1962年 | 湖北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今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在武昌大东门成立并开诊。 |
湖北医科大学时期 | 1993年1月 | 学校更名为湖北医科大学。同年,学校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和附属口腔医院被卫生部评定为湖北省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其中附属口腔医院是公认的中国五大口腔医院之一。 |
武汉大学医学部时期 | 2000年8月2日 | 学校与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并成为新成立的武汉大学医学部的主体。附属第一医院更名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并继续保留湖北省人民医院名称;附属第二医院更名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附属口腔医院更名为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并继续保留湖北省口腔医院名称。 |
2001年1月 | 武汉大学推出学科重组方案,将原有的49个学院和直属系,调整为28个学院,分属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部、信息科学和医学6个学部。采取院系为实体、学部为虚体的管理模式。 |
2005年9月20日 | 为了促进学校在医学领域的各个学院、研究所和附属医院之间的协调合作,推动学校在医学领域的更快发展,武汉大学借鉴海内外部分著名医学名校经验,进一步加大对医学领域的支持力度,将医学部实体化,下辖8个学院和3个研究所,有3所附属医院。 |
2018年10月24日 | 武汉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
2019年 | 临床医学专业于2019年获批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0年 | 新增“生物制药”“预防医学”“药学”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医学部有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包括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口颌系统重建与再生全国重点实验室、口腔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大慢病防控与研究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病原体与宿主基础科学中心、教育部武汉大学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国家药监局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基地;成立了人民医院医学遥感信息研究院、人民医院医工融合研究院、人民医院公共卫生研究院、人民医院分子医学研究院、人民医院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人民医院医学与物理研究院、中南医院医学研究院、中南医院药学研究院、中南医院交叉研究院、湖北省口腔生物材料与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医学部每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部委和省市科研项目500多项。近年来在nature、cell、lancet、jama、nejm、pnas等国际顶尖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40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2000年以来)奖项 | 项目 | 第一完成人 |
---|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微创等离子前列腺手术体系的关键技术与临床应用 | 王行环 |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机制 | 舒红兵 |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心律失常的结构和神经重构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治 | 黄从新 |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龋病牙髓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樊明文 |
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心房颤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黄从新 |
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病基础及射频消融 | 黄从新 |
2000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用阴茎海绵体延长术重建阴茎功能 | 龙道畴 |
参考文献: |
学术资源
…更多「学术研究」介绍请查阅全文…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医学部下设7个学院,开设11个本科专业。
学院 | 依托医院 | 本科专业 |
---|
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 \ | 基础医学5年制 |
第一临床学院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临床医学5年制、临床医学8年制、临床医学“5+3”一体化、 |
第二临床学院 |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
口腔医学院 |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 | 口腔医学5年制、口腔医学8年制、口腔医学“5+3”一体化 |
公共卫生学院 | \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 |
护理学院 | \ | 护理学 |
药学院 | \ | 药学、生物制药 |
动物实验中心/a3实验室 | \ | \ |
医学研究院 | \ | \ |
参考资料: |
教学建设
…更多「办学条件」介绍请查阅全文…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武大医学人承继着以朱裕璧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医学专家流传的精神和情怀,奋楫争先、勇立潮头,医学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快速发展。武大医学人坚守初心,医路前行,不断创造武汉大学医学新的辉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武汉大学医学贡献。
学校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工委书记、部长(兼任) | 袁玉峰 |
常务副部长 | 徐华 |
党工委副书记 | 李天亮、 |
副部长兼教学管理处处长 | 董卫国 |
副部长兼综合办公室主任 | 刘继强 |
副部长兼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处处长 | 周严 |
参考资料: |
校园环境
周边环境
武汉大学医学部与武汉大学工学部隔湖相望,相距约5公里。出医学部大门向南经过双湖桥,沿东湖行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后向东约200米左右即可到达工学部。武汉大学医学部是综合性大学医学部距离本部最近的学部之一。
武汉大学医学部坐落于武汉武昌东湖、水果湖畔,东望东湖珞珈山,南观鹰台水生所,西视汉街水果湖,北顾复地东湖国际。东湖水碧波荡漾,珞珈山落樱缤纷;放鹰台豪情壮志,水生所再造辉煌;大汉街国际商城,水果湖绿柳成林;中南院救死扶伤,秀水楼书乡画廊。
校内环境
…更多「校园环境」介绍请查阅全文…
公众号主体介绍武汉大学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武汉大学医学部是由武汉大学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简称武大(whu),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101计划”、英才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为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成员,长江中游城市群“双一流”高校联盟理事长单位。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5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馆藏图书731·45万册;设有六大学部38个学院,开设130个本科专业;拥有5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4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截至2025年6月,有3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7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各类学生10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5万余人、研究生2万余人。
2025年4月22日消息,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中国区域支持办公室将落户武汉大学。
历史沿革
自强学堂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向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并获得批准,于是在湖北武昌创办自强学堂,这就是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开设四门课程,分别为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主要目的是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此为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高等专门学堂。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其中。1902年,自强学堂更名为方言学堂,校址也迁移到武昌东厂口。1911年,方言学堂被迫停办。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更多「历史沿革」介绍请查阅全文…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2月,武汉大学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8个学院,开设130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个学科门类。
武汉大学学院设置学部 | 下属院系 |
---|
人文科学学部 | 哲学学院、国学院、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历史学院 |
社会科学学部 | 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 |
工学部 | 动力与机械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学院 |
理学部 | 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技术学院 |
信息科学学部 | 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国家网络安全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
医学部 | 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口腔医学院 |
跨学科类 | 弘毅学堂、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卓越工程师学院 |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12月参考资料: |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武汉大学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高端智库、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强基计划招生专业、1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武汉大学科研平台类别 | 名称 |
---|
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 |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 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 | 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武汉大气遥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 | 湖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 |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
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建设单位(1个) | 国际法治研究院 |
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1个) | 辛亥革命博物院——武汉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 |
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1个) | 简帛研究中心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 |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力机械过渡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工岩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极地环境监测与公共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 | 有机硅化合物及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筑物检测与加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时空数据智能获取技术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碳中和感知与效能评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 | 国际法研究所、环境法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
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 | 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 |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 | 云南大理地球物理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高层大气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 |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现代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区域国别研究基地(1个) | 武汉大学法国研究中心 |
独立法人科研机构(2个) | 湖北珞珈实验室、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 |
注:此表统计时间为2024年7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科研平台 |
研究成果
…更多「学术研究」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园文化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校更名为武汉大学。
校徽
武汉大学校徽为正圆形,内圈正中为老图书馆线条造型,表达学校独有地标特征和文化标志;中间下书阿拉伯数字“1893”,为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创办时间;内外圈间,上方为武汉大学英文名称“wuhan university”,下方为中文汉字毛体校名。标准校徽为双色校徽,由珞珈蓝和珞珈绿两种颜色构成。 | |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武汉大学现任领导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黄泰岩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张平文 |
常务副校长 | 宋保亮(试用期一年) |
党委常务副书记 | 沈壮海 |
党委副书记 | 屈文谦、楚龙强 |
副校长 | 龚威 |
周伟(试用期一年)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袁玉峰、朱德友、何莲、陆伟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武汉大学监察专员 | 万清祥 |
党委常委 | 姜星莉、周伟 |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5年7月参考资料: |
历任领导
…更多「行政管理」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园环境
武汉大学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东湖风景区的组成部分。该校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被誉为“全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
武汉大学校园是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校园内拥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截至2014年6月,该校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的植物有11科17种,古树名木13株;还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如盘龙参、紫芝、海金沙、金鸡菌、挖耳草、江南毛莨等。此外,截至2011年,该校校园内已有樱树1000多株,内含日本樱花(即江户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桃共四个植物学种和十多个栽培品种或变种。该校樱花每年三月中旬进入盛花期,有樱花城堡、樱花大道、樱顶、珞珈广场、凌波门等相关景点。
武汉大学校园内中西合璧的宫殿式早期建筑群建成于20世纪30年代。2001年,26栋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宋卿体育馆、樱园老斋舍、老图书馆、理学楼、半山庐、周恩来、郭沫若等故居十八栋。武汉大学校园内还先后建有“六一纪念亭”“闻一多先生纪念塑像”“鲲鹏展翅”“李达塑像”“爱因斯坦塑像”“阿兰佩雷菲特塑像”“李四光塑像”“王世杰塑像”“孔子铜像”等人文景观。
樱花大道
…更多「校园环境」介绍请查阅全文…
校友情况
教育界、军政界、学术界、企业界均有武汉大学的校友。该校还设立了“杰出校友”奖,该奖项是武汉大学为校友设立的最高荣誉。该校自1996年就开始遴选杰出校友,截至2024年7月,“杰出校友”奖已评审十届。
教育届姓名 | 简介 |
---|
陶德麟 | 195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并留校任教,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
黄进 | 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名誉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教授 |
侯杰昌 | 完成武汉大学物理系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主任、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系主任 |
王小凡 | 1978-1982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生物系,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药理学与癌生物学系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终身讲席教授 |
陈文蔚 | 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 |
王光谦 | 1978年进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工程专业学习,1982年毕业,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
史文中 | 1981-1988年就读于武汉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系,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
颜泽贤 | 196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学系,曾任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澳门城市大学校长 |
胡代光 | 1940年-1944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经济系,先后任北京大学经济系讲师、副教授、教授、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
刘家恩 | 武汉大学教授、北京家恩德运医院院长 |
陈晓红 |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
艾路明 | 1985-1988年在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95年-1999年在武汉大学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
何炼成 | 1947-195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到西北大学任教 |
王佛松 | 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
潘垣 | 1951-1953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电机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刘诗白 | 1946年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 |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7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校友,排名不分先后 |
军政界姓名 | 简介 |
---|
朱九思 | 1936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1937年转入外语系学习,武汉大学肄业,建国后曾任湖南省教育厅常务副厅长等职务 |
陶凯元 | 1981-1988年就读武汉大学,先后获国际法专业学士及硕士学位,2000年获武汉大学国际法专业博士学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
陈晋 | 1982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
周新武 | 1999年7月毕业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一名省委组织部选调生 |
刘西尧 | 1934年考入武汉大学,前教育部部长,革命家,政治家 |
江见 | 武汉大学法学院2014级法律硕士,“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者 |
赵耀东 | 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后留学美国,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曾任台湾经济部部长、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 |
李小林 | 1975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曾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党组书记 |
李锐 | 1934年考入武汉大学机械系,1937年赴延安投身革命,中组部原副部长 |
解振华 | 1991年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环境法专业,中共第十五届、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
卡里姆·马西莫夫 | 1989年9月-1992年7月在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学习,获得法学学士学位,曾任哈萨克斯坦政府总理,现任哈萨克斯坦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 |
陈小江 | 1980年至1984年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后并入武汉大学)电力工程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委员、常委、书记。 |
李连和 |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农田水利工程系发配电专业毕业,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深圳市科协主席 |
朱征夫 | 1999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 |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7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校友,排名不分先后 |
学术界姓名 | 简介 |
---|
黄孝宗 | 1938-1944年,就读和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他被公认为是世界级有权威的火箭航天专家 |
李京文 | 1951年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
欧阳予 | 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被喻为“中国核电之父” |
胡春宏 | 1982年本科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工程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诗白 | 1946年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 |
范云六 | 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化系,国际水稻遗传工程委员会委员,亚洲植物技术中国项目负责人 |
张培刚 | 193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即被选送到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 |
桂建芳 | 1985年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学系遗传学专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一级研究员 |
董辅礽 | 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曾任武汉大学经济系讲师,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行政业务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
江元生 | 1953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 |
柯俊 | 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校长顾问 |
康绍忠 | 农业水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王梓坤 | 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中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 |
陈荣悌 | 1942年考入武汉大学研究生院,1944年毕业,主要从事化学热力学和络合物化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
李方华 | 195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吴学兰 | 毕业于武汉大学,主修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
倪晋仁 | 1982年本科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工程专业,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河流治理研究 |
易中天 | 1977-198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多科或跨学科研究,在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领域 |
张效祥 | 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曾任总参第56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计算机顾问 |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7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校友,排名不分先后 |
企业界姓名 | 简介 |
---|
张学知 | 1969年毕业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农田水利系,曾任华中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组书记 |
雷军 | 中国知名企业家和天使投资人,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北京金山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 |
刘金成 |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陈东升 | 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
邹节明 | 196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药用植物专业,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
田源 | 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创始人 |
周旭洲 | 1982年本科、1985年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宇业集团、美瑞健康国际董事局主席、总裁、法定代表人 |
阎志 | 武汉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
曾文涛 | 武汉大学1994级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武汉银海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
张晓刚 | 1974-1977年就读于武汉大学金属物理专业,先后任鞍钢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席 |
罗秋平 | 蓝月亮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
曾文涛 | 武汉大学1994级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武汉银海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
喻鹏 | 武汉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伟鹏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高级经济师 |
陈李新昭 | 1956-1962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化学系,于1990年创立了香港创隆实业有限公司 |
阮立平 | 1984年本科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工程机械专业,公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
毛振华 | 1996年获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7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校友,排名不分先后 |
所获荣誉
学校排名
截至2024年7月,武汉大学在2024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94名;在2025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94名。
截至2024年7月,武汉大学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位列第9名;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第101-150名。
学校荣誉
武汉大学所获荣誉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
2015年 | 3月,武汉大学获评“全国文明单位” |
10月,武汉大学连续五年获两岸继续教育论坛论文组织奖 |
2020年 | 12月,武汉大学蝉联“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
2021年 | 6月,武汉大学入选“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
2022年 | 2月,武汉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
8月,武汉大学入围2021—2022年度中国大学官微十强 |
2023年 | 1月,武汉大学获评“2016-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依托单位” |
4月,武汉大学入选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年发展“重要贡献单位” |
5月,武汉大学被设立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获评“国创计划”十五周年荣誉奖项“优秀组织奖” |
7月,在2023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全球学术机构500强中,武汉大学在全球高校中排名第33 |
2024年 | 1月,入选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评选的新一期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 |
5月,武汉大学获得2023年政府采购改革创新奖 |
注: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7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