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言航语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5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建3个国家实验室,参与8个国家实验室建设。获批建设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头建设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1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另有8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4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2个产教融合平台、100个省部级平台、23个文科类平台/智库。有10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2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
级别科研平台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国家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关键软件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
空地一体新航行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电磁兼容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
数字感知芯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车路一体智能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国家工程实验室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产教融合平台高端医疗装备与器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协同创新中心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
前沿科学中心超循环气动热力前沿科学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学、信息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空天先进材料与服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复杂系统分析与管理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极弱磁测量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智能交通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区块链与物联网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航天器设计优化与动态模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大型整体金属构件激光直接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航空导航与空管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复杂产品先进制造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先进长航时无人机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空天芯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航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航空器先进设计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智能无人飞行系统先进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量子传感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高温结构材料与涂层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联合)航空气动声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可视计算与人机智能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临空信息系统先进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空间环境监测与信息处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空天网络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智能系统与装备电磁环境效应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卫星导航与移动通信融合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空天信自旋电子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大数据精准医疗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先进航空机载系统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特种车辆无人运输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语言信息与智能计算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空天光学-微波一体化精准智能感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高超声速飞行器热强度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数据智能与智慧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北京市高技术实验室飞机/发动机综合系统安全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新技术北京市高技术实验室飞行器装配及机器人装备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城市运行应急保障模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车路协同与安全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仿生能源材料与器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网络化协同空管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新能源汽车高效动力传动与系统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气动热力储能与供能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先进核能材料与物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微波感知与安防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生物材料与神经再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高端植介入医疗器械优化设计与评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高效绿色数控加工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高速磁悬浮电机技术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大型关键金属构件激光直接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实验室特种功能材料与薄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粉体技术研究开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数字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网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通用航空技术北京实验室
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清洁能源与高效动力北京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通用航空北京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地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基地首都高校党建研究基地
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
中央空管委重点实验室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空管法规标准研究中心
民航局重点实验室民航空天地一体空事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民航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重点实验室
民航安全技术和鉴定实验室民航数据通信及新航行系统科研基地
民政部重点实验室民政部人体运动分析与康复技术民政部重点实验室民政部康复辅具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
其他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服务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航空电子综合航空电子重点实验室
先进仿真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航空可靠性综合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业数控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
国际合作基地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国际研究中心空天生物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先进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空天物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自旋电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空间科学与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资料来源:截至2024年5月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5月,“十五”以来,学校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84项,2004年以来获得15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功能材料、仿生科学、微纳技术、空间物理等领域取得原创成果,在《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持续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国家科技奖励(通用项目)
年度奖项项目主持人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土的统一硬化本构理论姚仰平
202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性能高温稀土永磁材料及应用蒋成保
202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集成光场3d显示关键技术及应用王琼华
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杂装备数字孪生运维管控共性关键技术及标准体系陶飞
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面向机动平台的高清晰精准光电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张弘
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超级计算基础设施支撑软件系统钱德沛
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面向复杂数控装备的监测评估关键技术及标准体系陶飞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复杂机场高精度飞行校验技术及装备张军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电推进羽流对航天器性能影响机制和高效防护技术蔡国飙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尺寸铝合金车轮成型关键技术及应用张虎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民航数字化协同管制新技术及应用朱衍波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面向公共安全的大规模监控视频智能处理技术及应用李波
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杨世春
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空间极端环境下机构复杂序列运动地面测试装备关键技术丁希仑
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仿复眼成像的单相机三维流场测速关键技术及装备王晋军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范围路网交通协同感知与联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王云鹏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新型磁弹性材料的功能调控、晶体生长和大磁致应变特性研究蒋成保
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飞机电液自馈能刹车装置与防滑控制新技术焦宗夏
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多物理效应协同雾化水灭火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杨立军
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气动元件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蔡茂林
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基于移动位置数据的城市出行信息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吕卫锋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动态星敏感器技术与工程应用张广军
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运动座载设备协调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贾英民
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车辆联网感知与智能驾驶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王云鹏
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可视素材内容驱动的虚拟场景生成技术及应用 陈小武
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机载高精度位置姿态测量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房建成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微结构及相关特性郭林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昆虫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孙茂
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飞机大型整体结构件测量/加工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赵慧洁
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性能谐振式传感器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樊尚春
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精度高动态视觉测量技术与系统张广军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_graph赵沁平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可靠先进液压系统新技术及其在现代军机、民机和航天器中的应用焦宗夏
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空地协同的民航空域监视新技术及装备张军
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小型高精度天体敏感器技术张广军
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远程无框架脑外科机器人系统王田苗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高性能捷联惯性测量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房建成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国家网格钱德沛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布交互仿真应用程序开发与运行平台赵沁平
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面向领域的软件生产平台softproline怀进鹏
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张军
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生产平台技术李未
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布式虚拟现实应用系统开发与支撑环境赵沁平
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机械结构中值载荷谱编制原理及工程应用阎楚良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2年,由沙河校区、学院路校区、杭州国际校园等“三区五地”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组成,馆舍总面积5·5万平方米。截至2023年底,馆藏印刷型书刊资料已达314·69万册,拥有航空航天等特色馆藏资源,以及aiaa、proquest、美国四大科技报告等专业特色类电子资源。截至2024年5月,图书馆拥有电子期刊234万册,电子图书859万册,电子学位论文1466万篇,中文学术电子期刊已基本全面覆盖。此外,图书馆还与国家图书馆、国家科技文献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北京地区近80余所图书馆以及全国100余所高校图书馆实现了馆际互借、资源共享。

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1956年创刊,为月刊,主要刊登有关航空航天及相关学科的优秀学术论文;被国际著名检索刊物——ei compendex、ca、inspec等收录,中国国内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所统计核心期刊的来源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等cnki系列库、万方、维普、超星、源文鉴学术中国等多家数据库收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学术性理论刊物。创刊于1988年,为双月刊,主要刊登反映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前沿性、交叉性和创新性的最新学术成果,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关注中国国内外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论文、报告、综述等;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中和评价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全文收录,该刊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学报、北京市高校优秀社科学报等。

《航空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航空学报》(《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创刊于1965年,中文月刊;英文版《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刊于1988年,英文月刊。 两刊均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航空学会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两刊文章均分为4个栏目,流体力学与飞行力学、固体力学与飞行器总体设计、 电子电气工程与控制、材料工程与机械制造。两刊均被美国工程索引 收录,《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收录。

《复合材料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1984年创刊,为月刊,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主办,为中国材料领域学术性核心科技期刊,主要刊载中国复合材料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是《ei compendex》、elsevier的《scopus》等国际著名检索数据库的源期刊,同时也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等中国国内数据库收录。2010年入选“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并获工业和信息化部“优秀期刊”奖。

《集成电路与嵌入式系统》

《集成电路与嵌入式系统》创刊于2001年,中文月刊,曾名为《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24年1月更名为《集成电路与嵌入式系统》,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刊主要刊载与集成电路和嵌入式系统相关的综述和学术论文,具体涵盖电路与系统理论及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等方面。该刊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