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拥有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120个省部级以上研究平台。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获批2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
基地类型 | 平台或基地名称 |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 | 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 |
全国重点实验室(6) | 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
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 | |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 | |
高速磁浮运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 |
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 | |
海洋地质全国重点实验室 | |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 | 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 |
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 | 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 | 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 | 国家土建结构预计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磁悬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 | |
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1) | 遵义会议纪念馆—同济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 |
“2011”协同创新中心(1) | 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 | 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1) | 汽车整车风洞试验中心(上海) |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4) | 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 |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地震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可持续城市水系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
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2) | 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 |
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 | |
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1) | 教育部脑衰老相关疾病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3) | 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心律失常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脊柱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工程结构服役性能演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智能计算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复合材料结构件设计与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国际联合合作实验室(2) | 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 | 土木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企业数字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新能源汽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建筑钢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道路交通安全与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重大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智慧城市感知与规划重大工程软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其他研究中心(3) | 教育部设施农业网上合作研究中心(联合) |
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联合) | |
教育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 | |
交通部协同创新平台(1) | 重交通道路耐久与安全交通部协同创新平台 |
其他省部级实验室(8) | 自然资源部现代工程测量重点实验室(联合) |
民航飞行区设施耐久与运行安全重点实验室 | |
桥梁结构抗风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 |
中国气象局上海城市气候变化应对重点开放实验室(联合) | |
民航航空器结构智能辅助适航重点实验室 | |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 | |
水利部长三角城镇供水节水及水环境治理重点实验室(筹) | |
住房城乡建设部燃气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 |
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3) | 上海市催化医学前沿科学研究基地 |
上海市数字光学前沿科学研究基地 | |
上海市智能计算前沿科学研究基地 | |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2) | 上海市金属功能材料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联合) |
上海市结核病(肺)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地面交通工具风洞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信号转导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化学品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筹) | |
上海市轨道交通结构耐久与系统安全重点实验室(筹) | |
上海市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测重点实验室(筹) | |
上海市母胎医学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麻醉与脑功能调控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自主智能无人系统重点实验室 | |
上海市穿戴机器人与人机交互技术重点实验室(筹) | |
上海市“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1) | 巽他陆架大洋钻探国际联合实验室 |
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 | 上海电动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上海市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上海宝石及材料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上海网络信息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上海工业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上海牙组织修复与再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上海区块链应用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 | |
上海人工心脏与心衰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 | |
上海超声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 | |
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1) | 上海市干细胞临床诊疗工程研究中心 |
上海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 | 上海市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5) |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
上海市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 |
上海市土木基础设施抗震试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 |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 |
上海视觉感知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 |
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8) | 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
上海市电子交易与信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 |
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 | |
上海市磁浮与轨道交通协同创新中心 | |
海底过程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 |
上海市网络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 |
上海市多网多模式轨道交通协同创新中心 | |
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 |
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 | 上海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 |
上海市科创中心(1) | 上海新能源汽车研发与转化功能性平台 |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5月,同济大学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遥感空间信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国产化智能温室、新能源汽车研发、城市污水处理、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自主研制纳米级角度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等标志性科研成果。发表于国际三大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与《cell》;同济大学有22位教授担任“973计划”项目(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其中《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和《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分获2005、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周怀阳教授作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南海航段科学负责人,成为首名下潜的科学家,其自行研制的流体采样器等设备在该航次得到成功使用,为中国在深海海底首次采集到保压流体等样品。(图册来源:)
截至2019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学校7科研项目成果获颁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以同济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以同济大学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3项目分获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同济大学教授为主要参与者合作完成的4项目分获1项特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8年,学校牵头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揭牌成立,成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服务港珠澳大桥建设,攻克若干世界级技术难题;成立雄安未来城市研究院,服务雄安新区的规划与建设。由学校牵头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底科学观测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获批建设,成为入选教育部珠峰计划的首批七个前沿科学中心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经费位居全国高校第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项目数并列全国高校第3。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成果为开发新型抗肿瘤药提供全新思路;实现全球首例人类自体肺干细胞移植再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承担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低速风洞的建筑设计任务,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建言献策。国防科研和军民融合项目立项合同额首次突破1亿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总计83项(其中重大项目4项),较上一年增加27·7%。文科科研项目合同金额首次超过1亿元。学校成为中央网信办首批“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之一。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18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13项;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8项。
年度 | 奖项 | 项目 | 主持人 |
---|---|---|---|
202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血管通路数字诊疗关键技术体系建立及其临床应用 | 张海军 |
2020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早期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 | 高绍荣 |
2019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多功能强激光薄膜器件设计与全流程制作技术及应用 | 王占山 |
201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肺癌精准诊疗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 周彩存 |
2018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 肖建庄 |
2018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地下工程穿越高速铁路的精细化控制技术及应用 | 周顺华 |
2017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消能-承载双功能金属构件及其高性能减震结构 | 李国强 |
2016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工程结构抗灾可靠性设计的概率密度演化理论 | 李杰 |
201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 | 童小华 |
201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网络交易支付系统风险防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蒋昌俊 |
201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 | 朱合华 |
201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型风电水电机组低频故障诊断关键技术 | 何斌 |
2015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大跨度桥梁结构和行车抗风安全的气动控制技术 | 葛耀君 |
201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农村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体系与集成示范 | 徐祖信 |
201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生活垃圾能源化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 赵由才 |
201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城市交通智能路网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 蒋昌俊 |
201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厌氧-微藻联合资源化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新工艺 | 张亚雷 |
2010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基于虚拟超市技术的大规模网络资源管理及其应用 | 蒋昌俊 |
2010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 | 葛耀君 |
200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重交通沥青路面设计的理论体系、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 孙立军 |
200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 | 范立础 |
2008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燃料电池轿车动力平台关键技术 | 万钢 |
2008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软土盾构隧道设计理论与施工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 朱合华 |
2008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耦合式城市污水处理新技术及应用 | 赵建夫 |
2007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产化智能温室及其环境控制系统等配套设施的研制 | 吴启迪 |
200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结构抗震防灾新技术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 吕西林 |
200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网络化服务与工程支持系统集成平台开发及其应用 | 吴启迪 |
200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型源水生物处理工程工艺研究及应用 | 高廷耀 |
200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耸钢结构设计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 | 王肇民 |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
同济大学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为“一带一路”建设、国内桥梁与隧道、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水环境治理、抗震救灾、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崇明生态岛、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正朝着年产值千亿级的目标迈进,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之一,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40多种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2012年12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在京发布的2012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在中国71种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中,同济自然版学报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为70·2,排名全国第一。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创刊于1990年,是由同济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cssci)、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力学季刊》
创刊于1980年,是上海市力学学会、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应用力学学科的学术刊物。为中国力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期刊, 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类学术期刊,属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等收录。
《城市规划学刊》
创办于1957年,前身为《城市规划汇刊》,是国内最早的城市规划学术期刊。该刊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是国家建筑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美国国际coden中心授予国际刊名代码。
1986年创刊,研究对象以德国为主、兼顾欧盟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1998年创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内首家公开出版的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岩土工程师》
1980年创刊,该刊已被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收录。
馆藏资源
截至2025年6月,同济大学图书馆由四平路校区图书馆、嘉定校区图书馆、医学图书馆沪西校区、医学图书馆沪北校区、德文图书馆、同济大学博物馆组成,总面积75323平方米。同济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拥有纸本图书460余万册,纸质中外文现刊600多种。电子图书及学位论文约2171万册,中文电子期刊约86万册,外文电子期刊约124万册。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