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同济大学办学条件

同济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5月,学校设有30个专业学院,12家附属医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73个,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个门类。

同济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本科专业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城市设计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地质工程、智能建造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会计学、物流管理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科学与工程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人工智能、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英语、日语
同济大学法学院法学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工程力学
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化学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 汽车
同济大学交通学院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车辆工程
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测绘工程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
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护理学、康复物理治疗、基础医学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动画、广播电视编导、音乐表演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汽车服务工程
同济大学国际足球学院运动训练
同济大学国豪书院-
同济大学新生院-
同济大学女子学院-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同济大学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
同济大学中意学院-
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同济大学中芬中心-
同济大学中西学院-
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
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
同济大学启迪书院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科学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工业设计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智能建造、土木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车辆工程、车辆工程(汽车)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安全、金融学、测绘工程、建筑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城市设计专业
同济大学中意工程创新学院开设系统设计与智能创新方向(机械专业)、气候变化与碳中和方向(资源与环境专业)和信息通信与具身智能方向(电子信息专业)三大特色硕士专业方向
参考资料:

学院楼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博士后流动站35个;6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国家重点学科(一级)3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国家“双一流”认定建设学科8个,上海市一流学科17个,上海市“高峰高原”计划高峰学科12个。

类别名称
博士后流动站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设计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设计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专业学位博士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土木水利、资源与环境、交通运输、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机械、电子信息
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专业学位硕士点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法律、教育、金融、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会计、艺术、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土木水利、资源与环境、交通运输、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机械、电子信息、体育、应用统计、应用心理

重点学科

类别名称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生物学、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海洋地质、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环境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车辆工程
上海市重点学科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岩土工程、地质学、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道路与铁道工程、结构工程、材料学、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及其理论(含车辆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固体力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质工程、内科学(心血管病)、外国哲学
上海市高峰学科 i类高峰 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ii类高峰海洋科学、交通运输工程
iv类高峰设计学、环境与生态、干细胞与转化、智能科学与技术、飞行器力学与控制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a类建筑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b类哲学、数学、物理学、海洋科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临床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科评估

学校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学科名称评估成绩排名
土木工程a+前2%或前2名
环境科学与工程
城乡规划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设计学a前2-5%
数学a-前5-10%
机械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建筑学
交通运输工程
风景园林学
软件工程

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
力学应用物理学应用数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拥有专任教师2797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03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7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8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等其他国际院士37人次。“万人计划”教学名师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11人次,“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优秀青年人才355人。

院士

院士
类别院士名单
已故院士李国豪、马在田、范立础、沈祖炎、孙钧、戴复东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姚熹、郑时龄、裴钢、周兴铭、陈义汉、常青、何满潮、薛永祺、何积丰、陶文铨、杨金龙、李杰、翦知湣、高绍荣
中国工程院院士项海帆、李同保、郭重庆、卢耀如、钟志华、吴志强、陈杰、肖绪文、崔俊芝、梁文灏、吕西林、徐祖信、段宁、杨树兴、蒋昌俊、朱合华、郑庆华、童小华、赫伯特·芒、奥托·海因里希·赫尔佐格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裴钢、汪品先
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姚熹
德国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吴志强、张弛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吴志强、娄永琪
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学院外籍院士李国强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汪发武、薛松涛、吕西林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荣兴、赵生捷

国家级教学团队
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团队(郑时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龚沛曾)钢结构教学团队(陈以一)
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教学团队(赵民)普通物理学课程教学团队(顾牧)宝石学教学团队(廖宗廷)
教育部创新团队
大城市交通管理理论及系统(孙立军)节能环保汽车(余卓平)心脏颤动的发生机制和干预策略的理论基础(陈义汉)
嵌入式服务计算(蒋昌俊)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电磁波调控(陈鸿)城市软土地下空间与工程(朱合华)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及应用研究(康九红)--

教学建设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拥有6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2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时间名称
2019年度(23个)金融学、德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交通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临床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市场营销、环境设计
2020年度(18个)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应用化学、海洋科学、工程力学、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交通运输、环境科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口腔医学、会计学、物流管理、动画、视觉传达设计
2021年度(19个)哲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汉语言文学、日语、地球物理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统计学、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智能建造、飞行器制造工程、康复物理治疗、文化产业管理、行政管理、广播电视编导、产品设计
类别名称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生命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学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力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规划景观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规划景观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合作交流

国内交流

卓越联盟

截至2011年10月,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8所高校在同济大学宣布签署《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同意全方位合作,并宣布2011年自主选拔录取实行联考。重庆大学于次月宣布加入,至此,同盟的合作高校增至9所。

截至2023年10月,参与组建全国机器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当选为共同体轮值理事长单位。

截至2025年4月,同济大学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专项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上海高院举行;国家铁路局规划与标准研究院与同济大学在沪签署合作协议。

国际交流

截至2022年1月,同济大学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签署新一轮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推动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重点领域的产学研深度合作,联合共建实验室,共同培养新型数字化人才,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打造中德校企合作新典范;同济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自2014年起开展土木、环境、交通领域的“3+1+1”学生交流项目。学校针对该项目的调研显示,项目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国际化教育的机会,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参与该项目的学生或选择在美国顶尖高校继续深造、或就职世界500强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选择回国继续科研之路。

截至2025年5月,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2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截至2025年6月,学校除颇具影响的中德学院、中法学院、中德工程学院和中意学院外,还建有与联合国相关机构合作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等机构。在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等地合作承办多所孔子学院。学校1983年至2023年12月经由国家教育部、国家基金会、上海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准,由同济大学主办或联合主办的国际(地区)学术会议共召开了711次,2023年,由同济大学主办、协办或合办的国际会议共61次,会议以线下或线上加线下的方式举办,其中国内参会代表4800人次,国外参会代表1400人次会议的主题涉及建筑设计、土木工程、环境保护、机械工程、国际政治、教育文学等专业领域。会议层次丰富,形式多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同济大学对外学术交流的活跃和科研教学与国际接轨的实绩。

欧洲

1·与德国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组织学生赴德国高校交流,合作院校包括:柏林工业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弗莱堡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康茨坦茨大学、图宾根大学、勃兰登堡工业大学、波鸿鲁尔大学、马堡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柏林洪堡大学、斯图加特大学、莱比锡大学、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波恩大学、伊尔梅瑙工业大学、汉诺威大学、慕尼黑联邦国防军大学等。

2·与法国的合作与交流

同济大学与法国的接触和交流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交流合作逐渐密切。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法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的深入,特别是2004年10月法国时任总统希拉克阁下为同济大学中法中心奠基和2006年11月法国时任文化部长为同济大学中法中心大楼落成揭幕,学校对法合作进入了新阶段。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除了学校与法国国立桥路大学校暨巴黎高科于1999年11月合作创办的的同济大学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之外,学校与法国二十多所高等院校保持了密切的校际合作关系,高层人员来访频繁,合作层次不断深入,且呈系列化趋势;合作专业已拓展到交通、电信、建筑城规、汽车、机械、经济管理、环境、土木、人文科学和理学(数学、物理、化学、海洋地质、生命科学)等众多领域。

此外,同济大学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也已逐步成为同济大学对法合作交流的窗口与平台,且得到了法国驻华使领馆、法国企业和各类机构的长期支持。

3·与意大利的合作与交流

同济大学与意大利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教授间的交流与合作。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意两国高等教育合作备忘录的签署,特别是2006年意大利普罗迪总理来同济大学见证中意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同济大学对意合作也进入了快速、健康的发展阶段。中意学院作为中意两国第一个政府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从开始的工程类本科双学位项目,业已扩大至设计、工程、建筑、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的硕士、博士生合作项目,中意学院也成为同济大学对意产学研合作的窗口与平台。

合作大学包括米兰理工大学、都灵理工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帕维亚大学、特兰托大学、威尼斯iuav大学、威尼斯国际大学、佛罗伦萨大学、罗马一大(la sapienza)、罗马二大等意大利知名大学。

与此同时,同济大学与意大利驻上海总领馆、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意大利环境国土海洋部、意大利教育中心和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等政府、民间机构和诸多企业在科研、人才培训、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2008年5月“中意学院战略顾问委员会”的成立也为更多关心同济对意合作的企业、政府机构和个人提供了开放、高效的平台。

4·与瑞士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组织学生赴瑞士高校交流,合作院校包括: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

5·与奥地利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组织学生赴奥地利高校交流,合作院校包括:因斯布鲁克大学、林茨大学、格拉茨技术大学等。

6·与芬兰的合作与交流

自2010年起,同济大学与芬兰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二所大学共建了同济大学中芬中心,以期成为国际创新知识的枢纽和引擎。

两校合作双学位项目:国际设计商业管理(跨设计、经管和电信专业)。学生交流:学校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软件工程、建筑城规、材料工程;设计;经管等院系同学可以申请。

亚洲

1·与日本的合作与交流

同济大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开始了与邻国日本的交流。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同济大学与日本各界的友好合作关系逐步加强,同时随着大批新一代留日学者陆续回国,来同济工作,使同济大学对日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化,更具实质性,合作方式与领域也益趋多元化,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于2004年在东京及2007年在大阪与当地大学合作设立了教学点,以便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1992年得到大阪工大摄南大学的帮助,在同济大学外语系下设立了日语专业,已发展成教师19名,在籍学生128名的日本语言与文化专业,更是为同济对日交流的发展积蓄潜力。与同济有校际合作关系的日本大学就有24所,局部合作的则更多,近年在产学研结合潮流中,与日本的企业也进行着频繁的交流。此外,从2003年起同济开始与日本的几所大学开展大多为期一年的短期学生交流,对两国青年学生的相互交流、增进理解、锻炼意志、开阔视野、增长学识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与韩国的合作与交流

同济大学于2001年初次与韩国的江源大学签署校际学术交流协议以来,陆续与韩国庆熙大学、高等科学与技术大学(kaist)、高丽大学、汉城大学、成钧馆大学、釜山国立大学、密阳大学、亚洲大学、仁济大学、全州大学等建立和开展了包括学生短期交流在内的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与韩国的企业如lg、ls、prime集团等也建立了联系,领域覆盖土木、建筑、材料、电信、物理、汽车、人文、社科等领域。

3·与越南的合作与交流

同济大学与越南的交往可追溯到五六十年代,有为数不少的越南优秀学生在同济的建筑、城市规划、结构、工民建、建筑机械、工程经济等专业学习,毕业或进修后回国工作,成为越南城市建设的栋梁,其中不乏成为部级领导的校友,中国改革开放后他们不断介绍年轻学生来同济留学,与留校工作的校友开展合作科研项目等,并牵线搭桥促成同济与越南相关领域的大学(河内建筑工程大学、河内建筑大学、越南矿业与地质大学)缔结了合作交流协议,同时不断介绍越南建设、教育部的官员前来访问交流,输送官员来同济参加培训项目,邀请同济专家赴越南讲学等。近年,又有校友在越南第三大城市danang联合创办了danang建筑大学,在课程设置等上寻求母校的支持和帮助。

4·与新加坡的合作与交流

同济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签有校际学术交流协议,在建筑、规划、土木、工程管理、交通工学领域有学生短期交流等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与南洋科技大学、亚太管理学院、新加坡住房发展局、新加坡教育学院、abb安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合作关系。

5·与马来西亚的合作与交流

2003年在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的见证下同济大学与吉隆坡基建大学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为该校提供教育大纲及教学活动的咨询等,2006年在土木领域签署了更为详细的合作协议。

6·与也门的合作与交流

70年代应中国教育部的要求,同济大学先后派出机电、建工、建筑领域的教授赴也门萨那技术学校教学,并参与该校的管理工作,此后该校发展为萨那大学,同济于1990年与该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

7·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其他与泰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以色列等国的教育、研究机构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合作与交流。

美洲

同济大学实施“聚焦重点、做强主场、布局全球”的国际合作战略,保持对德对欧合作优势的基础上,拓展美英合作内涵,努力融入国家战略,形成全球布局,产生全球影响。学校通过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开展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包括学生交换、双学位培养、联合科研、教师交流和寒暑期学校等项目,助力学校构建国际人才汇聚高地,打造卓越人才培育基地,丰富高质量人才培养内涵,推动科研国际协同创新,支撑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大洋洲

自1988年起,同济大学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墨尔本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土木、建筑城规、航空航天和设计等领域开展一系列合作。

非洲

早在1975年,同济大学就开始招收非洲留学生,33年来共招收来自非洲45个国家的留学生357名,他们分别在建筑、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接受学历教育。2001年起,同济大学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交流更加密切,不但与诸多非洲高校与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也积极参与或组织了一些针对非洲国家的国家支援项目与高层次培训项目。2005至2007年期间,非洲多国教育部长代表团、安哥拉文化部副部长andre mingas先生、非洲联盟副主席patrick mazimhaka先生等政府高层先后访问同济,他们都对同济大学对非合作交流工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鼓励。
同济大学环境领域对非合作
1非洲国家青年环境领导人研修班
2面向非洲与南亚国家环境部官员管理可持续发展硕士项目
3非洲用于造林的社区废水管理和利用项目
4中国非洲德国博士水资源管理夏季学校
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领域对非合作
1“非盟会议中心”项目
2非洲规划院校(aaps)网站
3中非可持续城市发展研讨会
4安哥拉首都罗安达规划项目

附属医院

附属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蓝十字脑科医院(筹)-

附属学校

截至2025年5月,学校有13所附属中小学。同济大学先后与杨浦区签约共建“同济大学杨浦基础教育集团”,与虹口区签约共建“同济大学虹口基础教育集团”。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同济大学附属嘉定实验幼儿园
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同济大学附属青岛礼贤初级中学
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同济大学科技中学

社会评价

排名类别名次
2025qs世界大学排名全球192位,中国大陆第8位
2022qs世界大学排名全球211位,中国大陆第8位
2021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全球99位,中国内地第6位
2020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全球279位,中国大陆第11位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