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同济大学历史沿革

同济大学

历史沿革

同济初创

1893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dr· erics paulum)来到上海,在德国总领事馆附近开一诊所。后来,他与在上海的几名德国医生成立了“德医公会”。八国联军侵华时,德国运来大批医疗设备,聘请当时在上海负有盛名的宝隆医师,协助在沪成立了伤兵医院。德军归国时,为感谢宝隆,将伤兵医院的医疗设备悉数赠送给宝隆。

1900年,宝隆在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wilhelm knappe)的支持下,在张家浜新马路旁开办了有20张床位的医院。由中德双方出资,取名“同济医院”,宝隆任院长。

1904年初,克纳佩在柏林与德国外交部、普鲁士文化部的代表以及柏林大学东方语言部主任进行了会谈。在谈到在中国推行德国教育政策时,克纳佩提出了在上海开办德国医科学校的计划。

1905年,德国外交部、普鲁士文化部就在上海开办德国医科学校一事达成共识。普鲁士文化部教育司司长阿尔特霍夫(althoff)建立了“促进德国与外国精神文化关系科佩尔(koppel)基金会”。该基金会直接受文化部监督,它的董事会主席是商务顾问科佩尔。科佩尔基金会不仅负责筹集钱款,而且对外以学校创办者的面目出现。

1907年3月,科佩尔基金会、促进在华德国文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德医公会和同济医院4方,在柏林签署了由普鲁士文化部起草的关于在上海建立德国医科学校的协定;

1907年6月3日,“德文医学堂”董事会正式成立,董事会由18人组成。

1907年10月1日,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取名为“德文医学堂”。

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当时寓意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济,“同济”二字从德语“deutsch(德意志)”在上海话的谐音而来,意蕴合作共济。

1909年,宝隆博士因病于3月5日在上海逝世。上海德医公会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济德文医学堂总监督兼总理。校董们为学校取名“同济”,意蕴和衷共济,希望用现代医学造福人类。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会筹措办学经费,由福沙伯全面领导学堂。当年,医正科三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学堂的第一次毕业考试,均顺利通过,如期毕业。他们是同济历史上的第一届毕业生。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1917年2月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不久对德宣战。上海法租界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的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为由,当众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为此,社会各界联名致电教育部,请设法对同济学生作善后安排。教育部马上派人商议,把学校迁到吴淞镇,继续开学上课。

1917年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领导,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同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校址后被中法两国政府改建为中法国立工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

国人自办

吴淞立校

1922年学校正式迁往吴淞镇。根据《宝山县志》记载:1917年同济德文医学堂由华董接管,迁入吴淞中国公学。

1918年,在教育部次长袁希涛主持下,由教育部拨款,在吴淞购地150亩筹建校舍。

1921年竣工后陆续迁入新校舍。

1922年,《申报》及《时事新报》报道:同济医科办学完善,为国内各医校之冠……。

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

1924年5月20日教育部批准同济医科为大学。因此每年的5月20日定为校庆日。

1927年8月,学校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

1927年9月,同济大学开女禁,首招两名女生。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吴淞地区许多工厂、学校毁于一旦。同济大学主要建筑如大礼堂、电气试验室、材料试验室、部分宿舍及实习工厂等被炸毁,图书、机器、标本、模型等设备损失更为严重。寒假过后,新学期无法上课。在此情况下,胡庶华校长想方设法使全校师生暂迁市区巨籁路(今巨鹿路)民生坊继续上课。同时,师生们参加抢救军民伤员,以支援十九路军与敌作战;吴淞校舍在朱家骅的帮助下,很快得以修复。

1932年8月25日,学校迁回吴淞。

1933年5月,国民党政治会议议决,将处于江湾、1932年停办的国立劳动大学的房屋、机器、工厂等划归同济大学,创办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后奉教育部令,改称“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该校土木科、机械科后与其他院校合并,分别发展为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

1937年又先后增设了文、理等学院,从而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效仿美国的大学制度,以在每个省设立一所综合国立大学为目标。国立同济大学是民国建设国立大学期间最早建立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1927年),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综合性大学(含医学院)。

抗战西迁

抗日战争爆发,美丽的同济校园在侵略者的轰炸中仅剩断壁残垣。

1937年8月,吴淞校园被日军炸毁,学校被迫开始内迁。9月迁至浙江金华,11月迁至江西赣州、吉安,1938年7月迁至广西贺县八步镇,1938年冬经越南迁至云南昆明,直至1940年落脚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师生们教学不辍,坚持文化抗战。在李庄镇的六年时间,同济师生把寺庙当作授课场所,茶馆当成自修课堂,坚持授课学习。当地很好地保存着同济大学的办学旧址。也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学校事业有了继续发展,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不少毕业生后来成为两院院士。

上海复员

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同济大学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海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抗战胜利后,同济大学计划从四川李庄迁回上海。因原宝山境内的吴淞校舍已毁于日军战火,学校不得不组建迁建委员会,派专人回上海多方联络校址事宜。1945年11月,1921年毕业后留校工作的“老同济”、校医蒋益生和理学院院长顾葆常、工学院院长江鸿三人作为校长徐诵明的代表,赶到上海开始寻觅校址。12月,同济迁建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正式决定设立驻沪办事处,由蒋益生任主任。不久,徐诵明将四川方面校务交教务长谢苍璃代理,自己也抵达上海,与有关方面进一步商洽校址事宜。

至1946年初,同济接收了上海德国医学院所属校址,涉及善钟路(今常熟路)100弄10号校本部、同孚路(今石门一路)82号医院、戈登路(今江宁路)495号病理学馆、静安寺路赫德路口(今南京西路常德路口)华德中学。其他校址也在积极洽商过程中。在此过程中,蒋益生了解到“平昌街”原日本第七国民学校已成国民党军队驻地,于是他向学校提出建议,希望争取到这处校址。1946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上海青年复学就业辅导处致函同济大学,称教育部附设上海中学进修班“奉令结束”,并将第七国民学校校址及水电设备、炊事用具等移交同济大学。1946年9月,同济大学文理学院在原日本第七国民学校校址正式开学。1948年6月,同济大学文、理学院分设,文学院迁至四川北路底(今上海市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

至此,工学院在其美路(现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学校总办公室和医学院在善钟路(现常熟路),理学院在国顺路(现上海第二教育学院),文法学院落脚在四川北路(原西童学校,即现上海市复兴初级中学内),新生院落脚在江湾新市区的博物馆(现长海医院内),图书馆(现黑山路同济中学内),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在江湾新市区魏德迈路370号(现邯郸路),附属中学在江湾新市区的府外西路99号。当时,同济大学校区横跨上海数个市区,分散十多处。

1948年8月,细菌研究所登报招收研究生。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25日上海市军管会接管同济大学。建国后,为高教部直属院校。

院系调整

从1949年开始,为配合新中国教育资源统筹布局,同济大学历经多次院系调整。

1949年9月,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后随复旦大学支援了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政经济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等校的建设。

1950年,为了支援湘、鄂、粤、桂、豫、赣六省(中南区)医疗卫生事业,医学院和附属同济医院全部迁往湖北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后改名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武汉同济医院。

1951年,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两校土木系并入同济大学;同济大学理学院动物系、植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迁往南京,建成南京机械专科学校(现南京工程学院)。当时曾有动议,要将同济大学工学院迁到大连,但是后来没有实施。

1952年8月至9月底,数学、物理、化学等系除了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学以外,全部调整至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等校;工学院机械系、电机系、造船系等调整至交通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还支援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等校;土木系水利组调整至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9月6日,中央教育部和华东教育部决定将交通大学、大同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之江大学、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华东交通工业专科学校、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和同济大学9所学校的土木、建筑、测量各系、科、组全部集中于同济大学(1951年复旦大学土木系并入交通大学土木系),后又将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组调入,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济大学被改组为以土木建筑为特色的工科大学,医、理、文、法学院建制被取消,学校收缩,并集中在四平路原工学院校址。1952年10月,华东化工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成立。11月,原同济大学理学院校址(占地面积为49·84亩)被正式调拨给华东化工学院。

自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几年中,清华大学工程测量专业、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学生共55人调整至同济大学;南京工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厦门大学土木专业和浙江大学铁路专业各有几十名师生也先后调至同济大学。

1954年,恢复研究生教育。

1956年11月,同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转由城市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程部共同领导。

1956年,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参与建设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后改名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已并入武汉大学)。

1958年,原上海铁道学院成立,下设铁道运输系、铁道电信系、铁道建筑系。

1960年,交通部在同济大学成立上海公路工程研究所(1971年,上海公路工程研究所改组为同济大学公路研究所)。

1960年3月,硅酸盐、塑料、材料性能3个专业参与组建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1960年6月,被列为建工部重点高校。

1960年10月,被列为高教部重点工科院校,位列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1964年8月,上海铁道学院的建筑系调整并入同济大学。

1965年12月,改由高等教育部直接领导。

文革十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高校停止招生。在这场大动乱中,同济大学是重灾区。

1967年6月2日,《文汇报》发表社论《上海高校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祝贺同济大学革命委员会成立》。当天,革委会发出通告,宣布自1967年6月1日起,“同济大学的党、政、财、文各项大权归‘同济大学革委会’”。

1968年3月6日,经上海市革委会批准,成立了“中共同济大学核心小组”,这是市革委会批准的第一个高校党的“核心小组”。此后“整党”由“校革会”和“核心小组”共同负责。

1970年11月,同济大学招收的首届工农兵学员入校。

1972年起,学校开始接受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市的科研任务和科研经费。

1972年,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地质专业调入至同济大学。

1973年,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制造系和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

1978年,学校恢复招收研究生。

继往开来

1978年以后,学校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由封闭办学向对外开放办学转变,拓展学科范畴由土建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

1979年1月,邓小平、方毅、余秋里、耿飚、王震、谷牧、康世恩、陈慕华8位副总理批示,同意教育部给国务院的《关于同济大学与西德建立联系并恢复使用德语教学的报告》。同济大学恢复对德联系,成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同年,同济大学成立中国大陆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1996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济大学。

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同年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0年4月,与上海铁道大学(创办于1958年6月,1995年5月由上海铁道学院和上海铁道医学院合并组建成多科性综合大学,更名上海铁道大学,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领导。)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并复办同济大学医学院。

学校校区

2001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将同济大学列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即“985工程”)名单;成为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等学校。

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

2004年,列为中共中央组织部直管高校。同年9月,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启用,同济大学软件学院以及汽车学院首批入驻。

2005年7月12日—8月22日,机械、电信、交通等第二批搬迁学院顺利入驻嘉定校区。

2007年5月20日,同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庆祝大会在同济大学大礼堂举行,习近平出席庆祝大会并致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前往同济大学,看望师生员工,祝贺同济大学百年华诞。

2007年,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之一;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

2008年,入选国家“111计划”。

2009年,入选国家“珠峰计划”。

2010年6月,教育部和上海市宣布继续共建同济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9月16日,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在北京签署协议,合作共同推进17所高校涉海学科建设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同济大学名列其中。同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

2011年11月,同济大学与中国气象局正式建立局校合作关系。12月,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2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11月,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和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主办21世纪学术联盟第6届总会。

2014年,入选国家“2011计划”。

2016年11月,在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同济大学在知识产权学院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

2017年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5月,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同济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首批加入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

2018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同济大学成为首批20所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6月,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同年12月,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将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集聚上海及全球力量,致力于解决人工智能重大前沿科学难题,培养中国当前紧缺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努力建设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创新中心,助力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019年4月,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5月,正式成为国际铁路联盟成员。7月,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

2020年1月,首批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10月20日,发起成立“城乡规划扶贫联盟”;同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11月,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2021年2月1日,同济大学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5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成立。12月,依托同济建设的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揭牌。

2022年7月,同济大学国豪书院成立,时任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出任国豪书院首任院长。9月,同济大学等高校联合发起成立全国高校碳中和人才培养联盟。

2023年1月12日,共同发起成立的卓越大学智库联盟成立大会召开。2月17日,同济大学与上海市司法局签订合作共建协议,正式成为上海市政府立法研究基地。3月1日,同济大学彰武校区江浦路校门(拟定江浦路2239号)正式启用。4月8日,联合成立“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 6月6日,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揭牌成立。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名单。11月,同济大学成立“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中心。12月2日上午,中国共产党同济大学第十二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同济大学第十二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

2024年2月1日,同济大学大飞机内饰联合创新中心揭牌。达卡当地时间3月24日下午,由同济大学等联合建设的达卡大学中国研究中心(ccs)揭牌成立。

2024年5月16日,同济大学stem教育智库与未来教育研究院揭牌成立。9月19日,同济大学新成立计算机学院,欧洲科学院院士申恒涛担任院长。

2024年5月24日,同济大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研究院正式揭牌。当地时间7月28日,同济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信息化研究基地在埃及成立。9月1日,学校融合原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揭牌在嘉定校区举行。9月5日,同济大学国家级(省部共建)网络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团队共同发布“书生•济世”数字金融平台。9月19日,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揭牌。9月26日,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成都分中心揭牌仪式暨创新发展专题讲座在成都同创谷举办。11月,同济大学成立力学系、航空航天工程系。12月,同济大学和井冈山大学联合实验室揭牌。12月10日,同济大学与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保时捷汽车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2月11日,静安区人民政府与同济大学举行签约仪式。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将合作共建同济大学附属闸北中心医院。

2025年1月,同济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揭牌。3月12日,据中国政府采购网公示信息显示,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同济大学签订《通用人形机器人训练平台设备采购合同》,采购合同金额为825·66万元。根据合同购销清单显示,本次采购包含了10台宇树h1-2通用人形机器人(每台售价70万元)和高精度深度相机、激光雷达等8项价值125·66万元的零配件。

2025年5月20日,同济大学官宣成立五大研究院。分别是:工程智能研究院、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极端环境建造研究院、自主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6月,许继电气与同济大学可持续能源管理国际联合创新中心揭牌成立。

2025年,同济大学成立启迪书院,并面向全国招生。6月17日,同济大学设立贝聿铭图书馆。6月,同济大学中意工程创新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