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天津大学校园环境

天津大学

校园环境

天津大学拥有青年湖、敬业湖、友谊湖、爱晚湖四个大型湖泊,北洋广场等三个休闲广场;拥有26座教学楼,两个国际标准的绿茵足球场,国际标准的游泳馆以及崭新的大型体育馆。

每年四月,天津大学会启动“天大·海棠季”活动,举行校园开放日及海棠季系列活动,邀市民、各地游客入校赏海棠花。

天津大学建筑群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于2013年1月10日正式获批成为天津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天津大学建筑群包括主楼(九楼),第一、三、四、五、六、七、八、十一教学楼,土建馆、内燃机大楼、图书馆(北馆)、体育馆、第三学生食堂,1950-1960年代建成的学生宿舍区、六村教职工宿舍等。

天津大学建筑群的主楼是1954年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创始人徐中教授设计的。该建筑坐北朝南,分台基、主体、屋顶三段,建筑前的月台台阶直通位于第二层的主入口。山顶、屋脊及比例精确的门窗等建筑风格洗练端庄,奠定了该建筑为天津大学群楼之首的地位。在总平面布局上,该楼位于第五和第六教学楼之间偏北方向,三建筑呈“三足鼎立”之势。

主楼

位于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的天津大学主楼第九教学楼是一座散发着浓重中国建筑风格的标志性建筑。这个大楼于1953年修建,设计者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奠基人之一——徐中教授。别称叫做“鸽子楼”,2013年成为天津市的保护建筑。

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于天津大学卫津路老校区的青年湖畔,院舍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2001年筹建,2005年落成。这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大师周恺在自己的母校完成的第一个建筑作品,也是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在传统的理工科院校腹地营建的一块人文绿地。

正门

天津大学东门位于卫津河畔,是天津大学正门,于1995年百年校庆前夕落成,由天津大学校友、我国著名建筑师布正伟设计,天津大学北京校友会捐资建设。东门是学校中轴线的起点,与升国旗地点、“梦成真”石、“北洋纪念亭”、“张太雷像”、“求是亭”、“敬业湖”、“建筑馆”共同构成了横贯东西的空间组合。东门长26米,纵深6·5米,总高14米,凝重雄浑。

北洋广场

北洋广场位于第九教学楼南侧、敬业湖东侧,原为敬业湖的一部分,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建设,于1985年8月建成。该广场占地1公顷,整体呈长方形,开放式布局。中心为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的椭圆形喷水池。北洋广场及第九教学楼前宽敞的缓步台阶还是举办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

北洋纪念亭

北洋纪念亭位于北洋园内,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彭一刚院士主持设计,于1995年百年校庆之际由校友捐资建成。该纪念亭简洁古朴,通体由花岗岩砌合而成,其设计借鉴了北洋大学“龙牌大楼”的元素,将团龙图案和“北洋大学堂1895”几个大字雕刻在亭子上方。亭内东南角的石壁上镌刻着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史略,简要叙述了学校百年的办学历程和发展历史;西北角石壁上是原校长茅以升为85周年校庆亲笔题写的校训“实事求是”;旋律悠扬而铿锵的校歌镌刻在东北角的石壁上,激励代代学子“要实地把中华改造”;西南角镌刻的则是中国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钦字第一号考凭”。

图书馆

被誉为新校区最美建筑的图书馆处于新校区的中心位置,建筑主体重心与校园东西轴线相重合,周边有公共教学区环绕,是各个景观轴线交汇处。图书馆总体借鉴中国传统建筑的以“庭院”为中心的空间模式,营造出一个具有现代校园精神的公共性、开放性的文化场所。建筑总体呈长方形,中部设有72 m×72 m的室外庭院(中心庭院),2015年9月12日,该图书馆正式开馆。

天津大学校园环境

图册参考资料来源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