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背景
该书记录的"十佳公仆"评选活动始于1988年,截至2004年已连续举办16届。评选活动由时任和平区委书记刘琨、区长李润兰直接组织,通过单位推荐与群众投票相结合的方式,每年从党政干部中选拔服务基层的先进典型。
评选机制特征
实行"三不设限"原则:不限定候选人职务级别、不预设评选比例、不设置群众投票门槛
采取三级评选程序:基层单位初选推荐→人大代表资格审查→全区居民投票终选
建立"未当选者追踪"机制,对连续两年落选干部实行岗位调整
典型实践案例
书中收录的民警董顺心通过建立"警民联系卡"制度,实现所在辖区三年零发案率;房管局长可广欣创新"急修服务30分钟到场"机制,改造危陋房屋超过12万平方米。这些案例展现了评选活动对干部服务意识的强化作用。
社会治理成效
截至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该评选产生的86位公仆中,有79%得到职务晋升,形成"公仆单位"现象。书中特别分析了评选活动带来的三大转变:干部考核从"唯上"转向"重下"、群众诉求渠道从被动接访转向主动收集、政府决策依据从经验判断转向民意数据支撑。
制度创新价值
著作系统论证了'民评官'机制的运行逻辑,包括群众评议权重占评选总分70%的设计原理,以及将评选结果与干部考核、职务晋升直接挂钩的制度创新。书中收录的'十佳公仆'评选活动相关访谈实录,为研究基层行政改革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