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架构
作为群众文化事业单位,设有文艺部、美术部、调研创作部(含非遗中心办公室)等8个业务部门。主要承担三项核心职能: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指导基层文化场馆业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通过市-区-街道三级文化网络,统筹全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活动
2025年"艺起向美好"系列活动开设非遗剪纸班、刀笔油画班等十余种课程,舞蹈教室日均培训超50人次。2024年服务宣传周期间,举办5天10场艺术培训及5场主题演出,元宵节秧歌汇演等品牌活动年均参与超万人次。2024年全民才艺大赛吸引7至70岁市民参赛,获奖节目在佟佳江旅游度假区进行展演。
非遗保护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负责满族剪纸等项目的申报与保护。2023年"满族文化园运行经费项目"绩效评价达94·47分,2024年举办满族剪纸精品展及非遗文化交流活动。截至2025年,累计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项目37项。
数字建设
2023年"数字文化馆(站)建设项目"绩效评分为90分,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发布数字资源。全年创作文艺作品40余件,线上服务覆盖通化全域。
运营保障
2023年财政拨款收入549·8万元,项目支出278·29万元用于专项活动。场馆全年免费开放2544小时,开设艺术培训700余班次。工会组织成立于2019年,注册地址与主馆一致。
场馆信息
主体建筑位于通化市江南大街科技文化中心,与科技馆共用现代建筑群。场馆运营团队包含专业教师23人,涵盖舞蹈、美术等艺术门类,年均服务群众超十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