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行古堡公众号

太行古堡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山西晋城市
公众号ID:gh_7f3362679345
公众号分类:历史
关于公众号:

“太行古堡”微信公众号的开发运营方为晋城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属于历史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一起走过古堡历史流光,关注古堡申遗路程。

开发/运营主体:晋城市文化艺术研究院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太行古堡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太行古堡百科

太行古堡是我国三大古堡群之一,是中国北方防御型堡寨聚落的典型代表,被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誉为“中华民居之瑰宝”。它们年代久远、数量庞大、空间形式独特、文化脉络完整、时间截面清晰、历史地位特殊。

晋城境内太行古堡共117处,其中具有整体保护开发利用价值的34处。以湘峪古堡、窦庄古堡、郭壁古堡、柳氏民居、皇城相府、郭峪古堡、砥洎城、上庄古堡(天官王府)、中庄古堡、大阳古镇、碗子城、良户古村等为代表。

多数古堡建筑群形制犹存、原始生活状态依旧,是中国北方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活态遗产群”。大部分堡寨沿境内贯通南北的太行古道、丹河流域和横穿沁河通往河东地区的三条主要交通线分布。

历史成因

晋城境内有数量庞大的太行古堡群,且大规模建造集中在明末时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发达的工商经济。明中后期,随着明朝政府开放民间冶铁,富藏煤铁的泽潞地区冶铁业规模迅速扩大,一大批农民从土地生产中分离,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生产,铁器、潞绸、琉璃等物品远销多半个中国,以及印度、不丹等国家,这里成为山西省乃至中国最富裕的区域之一。

二是动乱的社会环境,财富不仅为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使这里成为抢掠目标。明末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为晋城传统乡村社会带来“灭顶之灾”,由此民间真正形成防御意识,开启大规模筑堡。

三是精明慷慨的乡绅主导。明清两代山西籍进士数量是以往各朝代山西籍进士总量两倍之多,其中十分之一来自晋城。明末动荡的政治环境下,在这些群体中又浓缩出一批志士,积极推动乡村防御建设。无论是固若金汤的砥洎城,还是防卫森严的湘峪堡,都是由乡贤主导建成。乡绅精明的治理智慧、慷概的资金捐助、别出心裁的防御设计,创造了独特的人居环境场所,表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审美艺术风尚,反映了当时社会财富和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

分布情况

晋城境内太行古堡共117处,大部分堡寨是沿着境内贯通南北的太行古道、丹河流域和横穿沁河通往河东地区的三条主要交通线展开。其中,沁河两岸约60座,丹河沿线约57座。

保存较好且具有开发价值的古堡共34处,著名的有皇城相府、湘峪古堡、郭峪古堡、砥洎城、上庄古堡、中庄古堡、窦庄古堡、郭壁古堡、柳氏民居、大阳古镇等;古风犹在,形制尚存的有谢氏古堡、坪上古堡等10余座;还有一些院落性古堡,如潘家庄园、谢氏古堡、王村古堡、北苏庄村、西黄石村、陟椒刘家大院等十余处。这些古堡气势恢宏,历史底蕴厚重,是山西乃至中国保存最大的乡村古堡群,也是研究中国北方防御型乡村聚落的活化石。

历史价值

太行古堡是以汉民族为主体,乡绅组织建成的大规模、多样化的整体性村落防御体系,“蜂窝”城墙、豫楼、最早的古堡规划图,体现了晋城古堡的独特性与建造者的创造力。

太行古堡群以官僚乡绅为核心的乡村自治模式、平战结合的防御工事建设组织方式,形成了“家庭-宗族-村落”的空间构成和防御组织层级,是中国封建官绅阶级维护家乡稳定、有序发展的优良范本,是儒家礼制文化、士绅文化在乡村长期积淀的见证,如黄城堡是规模宏大的城堡式官宦院落,营造手法融合了中国宫廷礼制与地方生活特色,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皇权与族权交叠的文化特征。

太行古堡群依托得天独厚的煤铁资源,在以冶铁为主的工商业繁荣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铁制品广泛应用于乡村防御设施、建筑构件,成为该地区历史悠久的冶铁文化的特殊见证,如砥洎城独一无二的坩埚城墙见证了中国17-18世纪乡村冶炼产业与建筑技艺的辉煌,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民间手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

太行古堡群将中原农耕社会的乡村聚落选址、布局理论与中国古代城镇防御体系相结合,见证了17-18世纪中国北方乡村在乱世中的变迁和自治,体现了官绅、商贾、平民等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在结寨自守、形成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交流,反映了守望互助精神,如郭峪堡是仅用十月工期筑成的晋城市内最大的古堡,以豫楼和蜂窝城墙为代表的防御工事体系体现了17世纪中国乡村突出的建造技艺,“有财者输财,有力者出力;以役代捐,以工代赈”的制度设计模式体现了中国民间应急状态下的治理智慧。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