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3月,学校开办67个本科专业。截至2025年6月,学校设有20个学院。
学院(部) | 本科专业 |
---|---|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 |
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工程力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 |
苏州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工程 |
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 | 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金融工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
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汉语国际教育 |
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 历史学(师范)、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 |
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
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 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师范) |
苏州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 |
苏州科技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物理学(师范)、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苏州科技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 化学(师范)、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材料化学、生物科学(师范) |
苏州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 美术学(师范)、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 |
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含师范)、日语 |
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 | 音乐学(师范)、流行音乐 |
苏州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苏州科技大学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 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测绘工程、地理科学(师范) |
苏州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工程管理(中外)、物流管理(中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土木工程(中外)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3月) |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三大优势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生态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5‰;9个江苏省优势/重点学科,其中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连续4期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连续6年入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项目 | 学科 |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哲学、心理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 金融、教育、翻译、建筑学、城市规划、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风景园林、工商管理、工程管理、艺术 |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 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
“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 | 世界史、数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风景园林学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10月) |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发达国家院士4人,国家“杰青”获得者、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50人次;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在内的各类省级人才工程入选者550余人次;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83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1050余人;有750余名硕士生导师,52名教师受聘为双一流等高校博士生导师。
类别 | 名单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钱七虎(截至2024年7月)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唐叔贤(截至2024年7月) |
欧洲科学院院士 | 李长明(截至2022年8月) |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 陈建平(截至2022年8月)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崔志明(截至2024年3月) |
江苏省“333工程” | 顾菊平、崔志明、汝长海、胡伏原、徐本连、吴宏杰、石颉(截至2024年3月)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 宋延林(特聘)、王冰(截至2024年3月) |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顾菊平、汝长海、胡伏原、徐本连、肖金球、陈珍萍、董兴法(截至2024年3月) |
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 | 陈建平、汝长海(截至2024年3月) |
教学建设
教学措施
本科专业建设:2023 年学校专业建设在布局上,形成“一体两翼”的专业布局:以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基础教育等传统优势专业群为主体,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为两翼,通过核心专业群建设带动专业群整体发展,形成多学科协同、布局合理、适应性强的专业结构,在专业水平上,形成“国-省-校”三级专业水平体系。
研究生专业建设:学校根据学科(专业)评估和专业学位培养综合改革需要,结合各专业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做好顶层设计工作。2022年,对学校研究生的39个招生专业(方向)、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优化和修订,进一步明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更新课程体系,重塑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类型,并通过专家论证确保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有19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专业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截至2019年6月) |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城乡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风景园林、环境科学、工程管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历史学、应用心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视觉传达设计、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环境设计、英语、音乐学(截至2022年6月) |
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城乡规划、土木工程(截至2019年6月) |
江苏省品牌专业 | 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历史学(截至2019年6月) |
江苏省重点专业 |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土木类(土木工程、工程力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建筑类(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英语、历史学、电子信息工程、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截至2019年6月) |
江苏省特色专业 | 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历史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截至2019年6月) |
省级教学示范中心 | 物理教学实验中心、电子信息类实践教育中心、建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材料实验教学与实践示范中心、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心理与行为实验中心(截至2024年3月) |
资料来源:注:名单不全 |
教学成果
成果奖项 | 名称 |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2014年何若全等人的《20年磨一剑——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中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制度的创立与实践》项目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14年吴红耘等人的《图式理论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项目 |
注:数据截至2022年8月 |
合作交流
截至2025年3月,学校先后与20多个国家、地区的9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自1993年以来每年承办由国家商务部主办的援外人力资源培训班,为1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800余名环保、能源和物流等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和学历教育。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承担援外硕士学历学位教育项目高校。获批省“十四五”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工程项目3项,入选“中国—白俄罗斯国际教育合作联盟”等联盟。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