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双流区黄水小学公众号

双流区黄水小学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四川成都市双流区
公众号ID:gh_be69fe2c3349
公众号分类:教育 - 学校
关于公众号:

“双流区黄水小学”微信公众号的责任主体为成都市双流区黄水小学,属于教育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生命如水且歌且舞。

开发/运营主体:成都市双流区黄水小学

关于主体:成都市双流区黄水小学是四川的公立小学。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双流区黄水小学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公众号主体介绍成都市双流区黄水小学介绍

企事业单位信息来自互联网,当前信息最后更新时间截止于2025年7月

双流区黄水小学是由成都市双流区黄水小学开发/运营的微信公众号。

成都市双流区黄水小学创办于1905年(光绪31年),校名为“双流县南一村国民学校”。抗战初期更名为“黄水乡联立保国民学校”。校址在板桥村文昌宫内。1952年校址迁往离文昌宫不远的封神院。1984年更名为“双流县黄水乡中心小学”。1992年双流县撤乡建镇更名为双流县黄水镇第一中心小学,1995年与双流县第二中心小学(原杨公乡中心小学)合并更名为双流县黄水小学。2016年3月,双流撤县设区,学校更名为成都市双流区黄水小学。学校现有黄水本部、杨公校区两个校点。秉承学校发展历史文化,依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结合学校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学校凝炼生成“灵动”教育核心文化体系。

学校环境

双流区黄水小学地处双流区城南的黄水镇,是一所公立乡镇小学。境内108国道、大件路、成新浦快速通道交错覆盖,金马河、杨柳河、白河蜿蜒流淌。黄水小学辖中心(位于双流区黄水镇柳清街)、新城(新城学校前身为板桥小学,位于双流区藏卫路南四段)、杨公(地处双流区黄水镇黄楠路)三个校区,学校如三颗明珠镶嵌在这幅美丽的画卷上,散发着灵性的光彩。学校于1995年兴建,校园绿树成荫,教室窗明几净,标准的塑胶操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高效快捷的wifi网络,为学校品质的不断提升,新课程的全面深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师资力量

双流县黄水小学现有40个教学班,学生1619名(其中中心校区912人,新城校区488人,杨公校区219人),教职员工114人。我校教师群体当中有全国优秀辅导员1名,成都市学科带头人一名,成都市优秀教师1名,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2名,双流县名校长1名,双流县学科带头人两名,成都市优秀班主任1名,双流县优秀青年教师10名,双流县优秀教师6名,双流县优秀教育工作者2名,双流县教坛新秀2名等。学校先后承担了四个成都市教育科研课题和三个双流县区域性教育科研课题,其中有六个课题已圆满结题。

素质教育

学校不断追求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内涵,强化艺术教育,以“实、活、新、趣”为教育特色,学校始终以“德育为首,立德树人”为宗旨,坚持“生命的意义在于尊重,教育的真谛在于养成”的理念,逐步形成了以品格教育为内核,养成教育为抓手的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狠抓课程建设与实施,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合作探究性学习为辅助,小课题研究为支撑,为师生提供多元的课程。学校组建了多个社团,设置了大量的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活动中实践,活动中自悟。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集体观,最终达成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不断催升教师教育创新,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些课程的深入开展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文化校园

学校通过发展学生的志趣特长,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多种能力及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标,以艺促智、以艺辅德、以艺健体,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性强、综合素质好的学生。2009年,学校足球、排球队参加县级比赛分别获得第六名和团体第七名的佳绩。学校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也多次在各类文艺汇演中勇夺佳绩,好评如潮。该校的艺术学科将从课程建设和校本活动课程建设入手,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感悟艺术,为此该校将开展“口琴、竖笛”进课堂的音乐教学改革实践。学校的艺体教师也正在学习成为艺术特色课程的建设者,孩子们也将在艺无止境的道路上与教师一道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传递美。

集体荣誉

黄水小学荣获了“成都市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双流县文明单位”、“双流县园林式单位”、“双流县红领巾示范校”、“双流县平安学校”“双流县校本教研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该校连续十年,获得了双流县教育质量表彰奖、双流县“目标考核一等奖”。学校获得了“双流县中小学体育集体项目比赛第一名”、双流县首批“规范化教导处”等县级及其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集体奖牌一百多个。该校坚持走“培、研、教”联动发展之路,培养出了成都市学科带头人、双流县学科带头人多名。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