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征
以单张红纸为创作载体,采用"以刻为主、剪刻结合"的独特技法。核心构图以"囍"字为基础,辅以龙、凤、蝙蝠、梅荷等象征吉祥的动植物纹样,在汉文化传统框架中融入土家族审美元素,形成兼具粗犷与细腻的双重艺术特征。作品类型涵盖建筑装饰、刺绣蓝本、婚庆用品三大类,尤以建筑门窗装饰和婚俗礼仪应用最为广泛。
传承体系
项目确立以张著权为核心的传承梯队,其自2004年起系统整理传统"囍"字纹样,创作出包含"百喜图"在内的200余幅作品。2024年数据显示,传承人王再臣带领的思南县民族中学剪纸社团累计培养学员超200人,每周开展技法教学,将传统纹样与梵净山、长城等创新题材结合。县级非遗馆设立剪纸展示专区,年均开展体验活动20余场。
创新发展
2019年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后,开发出瓷盘系列、团扇伴手礼等文创产品,其中瓷盘作品获全国陶瓷设计金奖。截至2024年12月,非遗伴手礼系列已形成装饰画、艺术伞具、文创餐具等6大品类,在776件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贵州省外事礼品名录。传承团队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改造传统纹样30套,构建起涵盖教学、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
文化价值
作为土家族"喜文化"的核心载体,广泛应用于婚嫁、节庆等人生礼仪。其纹样体系承载着乌江流域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记忆,龙凤纹样体现汉族图腾崇拜,锯齿纹等装饰技法保留土家族原始艺术特征。2024年外事礼品入选事件标志着该项目成为贵州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保护措施
思南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建立非遗数据库收录传统纹样图谱120套。实施"非遗进校园"工程,在3所中学设立传承基地,编制标准化教材2部。2024年推出"非遗研学游"项目,开发体验课程包10个,年均接待研学人员5000人次。商业化运营方面,成立专业公司进行产品开发,实现年产值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