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含共建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产业创新中心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2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工程研究中心8个,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4个、监管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1个,中央网信办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室基地1个,省级科研基地等87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4个。2018年以来,学校共牵头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11项(202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平台类别 | 平台数量 | 平台目录 |
---|---|---|
国家级基地 | 4 | 四川大学中国南亚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南亚联合研究院、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四川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4 |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 | 4 | 美国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波兰与中东欧问题研究中心 |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14 | 社会发展与社会风险控制研究中心、系统科学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儒学研究中心、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中国西南考古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纠纷解决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社会舆情与信息传播研究中心、四川省比较文学基地苏轼研究中心、杨慎研究中心四川佛教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中华文化外译与研究中心 |
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 2 | 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 |
四川省新型智库 | 5 | 民营经济研究智库、清洁能源与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研究智库、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研究智库、对外开放与合作研究智库、社会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智库 |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 4 | 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数字融合实验室、不确定决策实验室、实证法学与智慧司法交叉创新实验室、三星堆考古与保护联合重点实验室 |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 10 | 全民阅读普及基地、巴蜀文化国际传播普及基地、诗歌文化普及基地、经学文化普及基地、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基地、区域历史与民族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教育社科普及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普及基地、安全知识教育普及基地、金融知识普及基地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5月) |
平台类别 | 平台数量 | 平台目录 |
---|---|---|
国家级科研基地 | 1 |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4 |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 | 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 1 | 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2 |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5 | 国家生物医用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能源储备与ccus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口腔疾病研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四川医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1 | 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 | 4 | 麻醉转化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口腔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能源植物生物燃油制备及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 1 | 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 |
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 1 | 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 |
基础科学中心 | 1 | “烃类化合物不对称催化转化”基础科学中心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5月) |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科研经费达38·2亿元。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校先后编撰出版了《甲骨文字典》《汉语大字典》《全宋文》《中国道教史》《儒藏》《巴蜀全书》等大型文化建设成果。年度 | 奖项 | 项目 | 主持人 |
---|---|---|---|
202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基于聚烯烃凝聚态结构调控制备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隔膜 | 傅强 |
2020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奥利司他不对称催化全合成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 秦勇 |
202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肺癌早期精准诊断关键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 李为民 |
202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静脉注射用脂质类纳米药物制剂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张志荣 |
2019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神经网络的若干关键基础理论研究 | 章毅 |
2019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不易成炭高分子材料的高效凝聚相阻燃体系构建及其作用机制 | 王玉忠 |
2019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新型复合碳氮化物固溶体粉末及其高性能硬质材料 | 刘颖 |
2018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基于药效团模型的原创小分子靶向药物发现 | 杨胜勇 |
2018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超长寿命疲劳裂纹萌生机理与寿命预测 | 王清远 |
2018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微细矿物颗粒封闭循环利用高效节能分离技术与装备 | 褚良银 |
2018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新型三嗪阻燃剂清洁制备及阻燃塑料加工关键技术 | 王琪 |
201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牙体牙髓病防治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 周学东 |
2015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磁共振影像学分析及其对重大精神疾病机制的研究 | 龚启勇 |
2015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基于酶作用的制革污染物源头控制技术及关键酶制剂创制 | 石碧 |
2013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无限维控制系统的结构理论 | 张旭 |
201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面向高端训练和体验服务的全景互动视觉合成技术与应用 | 游志胜 |
2012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含氮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不对称催化有机反应研究 | 冯小明 |
2012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高水头大流量泄水建筑物分级防冲防蚀成套技术 | 许唯临 |
2012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猪鸡病原细菌耐药性研究及其在安全高效新兽药研制中的应用 | 王红宁 |
2010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典型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化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王玉忠 |
2009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高性能聚合物/超细无机粉体复合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 | 傅强 |
200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坝工程泄洪消能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 许唯临 |
2007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ca-p生物材料的骨诱导性及其机理研究 | 张兴栋 |
2007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破断岩体表面形貌与力学行为研究 | 谢和平 |
200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微特电机用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及其元器件研究与开发 | 刘颖 |
200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微创化保肛术与肿瘤微转移的临床应用研究 | 周总光 |
2005年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cdzs系列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系统 | 游志胜 |
200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型料浆浓缩法磷铵国产化装置 | 钟本和 |
200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吸入麻醉的研究 | 刘进 |
200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mdsl多通道数字同步记录仪 | 游志胜 |
2002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效益猪皮制革技术及相关配套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 但卫华 |
2001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效无卤添加型聚合物阻燃剂及其应用 | 王玉忠 |
200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无铬少铬鞣法生产高档山羊服装革 | 石碧 |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
成果名称 | 获得奖项、简介 |
---|---|
《青藏高原考古研究》 | 2019年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20年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
《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 | 此书将传媒文化置于文化传媒化与传媒文化化的双向互动中进行审视,阐述了传媒对当代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影响,厘清了传媒与文化共生共谋的关系,并对当今文化的传媒化特性及传媒文化呈现出的权力化、技术化、娱乐化、市场化、商业化、全球化进行了阐述和论证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12月,四川大学现有纸本文献839万册、中外文文献数据库359个、古籍特藏文献26·8万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48部),收藏文物8·5万余件、动植物标本94万余件(份),各类档案约40万卷(其中珍贵历史档案9000余卷)。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教育培训部等。
学术期刊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于1957年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期刊。其被认定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是一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主要发表文、史、哲、政、经、法等学科的优秀学术文章,在人文科学领域关注新思想、新资料和新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重视理论探索、实证调查和社会关怀。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创刊于1959年,设有前沿医学、专题、论著、技术与方法、研究报告、临床医学及罕见病报告等栏目。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四川大学理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具有创造性价值的研究论文、快报和综合评述,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无线电电子学,计算机科学,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光电技术及材料科学等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内容。
《四川动物》杂志创刊于1981年,是中国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之一,至今已有39年历史。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生物科学类(学术性期刊)双月刊。主要报道和交流动物学及其分支学科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理论、经验和动态;宣传保护野生动物。杂志栏目包括研究报告、基础资料、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教学探索、综述和信息动态。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创刊于1985年,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月刊,每期192页)、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首批a类学术期刊。其办刊特点是面向国民经济,注重学术性、信息性、实用性,刊载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有关的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物化、反应工程、结构与性能、成型加工理论与技术、材料应用与技术开发的最新研究成果,报道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科及其相关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是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1984年创刊,双月刊,双月25日出版。主要栏目有述评、专家论坛、论著、新技术与新方法、综述等。读者对象适合多学科科研、教学、生产及科技管理人员,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爱好者。该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ei compendex、美国《医学索引》(im/ medline)、美国《chemical abstract》(ca)、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学研究评价中心(rccse)、《中国学术期刊文摘》(csac)、《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等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