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机关从武汉迁往上海。同年10月,党中央决定在上海另出版中央机关刊物,刊名为《布尔塞维克》,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等五人组成编辑委员会,瞿秋白为主任。《布尔塞维克》及时登载了党中央许多重要决议,指示和其它文件;并发表了研究和探讨中国革命的许多理论文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布尔塞维克》正式停刊。
…更多「历史沿革」介绍请查阅全文…
建筑布局
综述
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占地面积85平方米,建筑面积224平方米,为假三层砖木结构的联列式外廊风格建筑。展厅
基本陈列
陈列馆的一楼设有《长宁区革命史料史迹展》,整个陈列通过图片和史料,展现了长宁区内三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即现存的革命纪念地——《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路易·艾黎故居、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的基本概况,另有《上海市长宁区革命纪念地、遗址分布图》作为补充。陈列面积为80余平方米。
…更多「建筑布局」介绍请查阅全文…
馆藏文物
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对有关中共党史的历史文物资料及长宁区的革命史料进行征集、研究、陈列和保管,馆内有革命烈士遗物、照片152件。有民国十六年(1927年)通告;《新青年》《布尔塞维克》和《求是》刊物等。
“人民保安队”臂章 上海解放前夕,“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人民保安队”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护厂、护校、护店”活动,参与维护上海治安,防止敌对势力破坏。该臂章由原上海大厦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学生、中共地下党员、人民保安队成员葛修禄、徐富贤夫妇使用并保存。 2008年2月25日,葛修禄、徐富贤夫妇将臂章捐赠给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 | |
秦鸿钧烈士使用的收发报机(复制品)上海分局、上海局的电台先后由刘长胜、张承宗负责领导。该台最初与华东局、香港分局的电台取得联系。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下半年,上海环境日益险恶,为确保电台安全,上海局开始直接与中央保持联系。电台设在打浦桥新新街新新南里315号的阁楼上(今瑞金二路409弄),报务员为秦鸿钧。 | |
陈锦霞携带电报文件的皮包(复制品) 中共江苏省委工委书记林枫的妻子陈锦霞在(1937年~1948年)担任江苏省委和上海局的政治交通员时,用来运送中央和上海之间的电报及重要文件的皮包。 |
文化活动
宣传教育
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2002年参与区文化局和党史办拍摄电视片的工作,策划、组织拍摄的电视片《风雨历程——长宁区革命斗争史回眸》,获上海党史优秀成果奖。1998年陈列馆成立“红领巾讲解团”,至2007年,先后培训了300多名学生成为“红领巾讲解团”的讲解员。组织大、中、小学校举办“走进党史——长宁区红领巾讲解员、青年志愿者风采展示活动”和“我们走近张闻天——红领巾讲解员、青少年志愿者演讲比赛”“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原创演出比赛”等活动,通过朗诵、快板书、情景剧、配乐诗等形式进行宣传。此外,还在各学校举办了“从考古发现看上海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宋庆龄与孙中山”“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等各类专题讲座100多场。
学术研究
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研究论文有:《一条光明的路——漫议布尔塞维克主义的胜利》《撒翁与布尔塞维克》《服务于社区党建:革命纪念馆的重要社会功能》。交流合作
…更多「文化活动」介绍请查阅全文…
机构设置
历任馆长
金钟强(1988~1991年);吴文娟(1991~1993年,区文化局副局长兼);阮平(1993~1996年,区文化局副局长兼);周秀麟(1997~1999年,副馆长);周秀麟(1999~2001年);蔡佩华(2001年11月~2006年12月);李钧(2006年12月~2008年4月,常务副馆长);李钧(2008年4月~2009年9月);顾华(2009年9月起)。
…更多「机构设置」介绍请查阅全文…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上海市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位于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1376弄34号(近定西路)。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六及国定假期:9:00-11:00,13:00-16:00
门票价格
免费
交通线路
…更多「参观信息」介绍请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