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石城公众号

石城

平台属性:微信公众号
所属地区:江西赣州市
公众号ID:shi_cheng0797
公众号分类:资讯
关于公众号:

“石城”微信公众号属于资讯类型;公众号主要(内容/服务)是了解石城新资讯。

开发/运营主体:未录入
最后更新:2025-7-5 关于更新时间TIPS:“更新时间”是指本页信息来源的截止时间,包括公众号的图片/文字介绍、公众号所属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
我要反馈:不良内容举报 » 公众号纠错(有误/注销)»
石城公众号二维码公众号二维码,扫一扫马上关注

石城百科

石城县,江西省赣州市辖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自古以来,石城都是江西进入闽西粤东必经之地,素有“闽粤通衢”之称。总面积1581·53平方千米。截至2025年6月,石城县辖6个镇、5个乡。截至2024年末,石城县户籍人口329146人。

石城因境内“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石城场升为县,隶属江南西道昭信军。1970年后属赣州地区(市)。石城县是中华客家文化发祥地、中国灯彩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素有“客家摇篮”之称。县内保留着千年宝福院塔、闽粤通衢古道等历史文化遗址。北宋父子宰相陈恕、陈执中,客家私人办学先驱温革,南宋抗金名将陈敏等先贤流芳千古。石城龙砚列入中国十大名砚,“百年老字号”王润生毛笔远销海内外,“明如玉、质如扣”的横江重纸是清朝贡品,石城灯会石城砚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遗。石城县也是中央苏区全红县、中央红军长征重要出发地。兴泉铁路途经石城并设站,泉南高速横穿东西,济广高速纵贯南北。206国道、356国道贯穿全境。

石城县是赣江发源地,江西省首个“中国温泉之城”。已形成串联通天寨、九寨温泉、八卦脑、赣江源漂流等重点景区8字形旅游公路,大畲至通天寨旅游公路被评为江西省最美旅游公路。石城县是中国白莲之乡、中国烟叶之乡,石城白莲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鞋服首位产业产值突破170亿。2024年,石城县地区生产总值1176233万元,比上年增长5·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5:37·6:43·9。

历史沿革

石城,因境内“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石城场升为县,隶属江南西道昭信军

开宝八年(975年),昭信军改名军州,仍辖石城。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分江南为二路,军州改虔州,隶属江南西路,石城隶属虔州。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虔州易名赣州,石城隶属赣州。

至元十四年(1277年)赣州府改为赣州路总管府,石城隶属赣州不变。

元贞二年(1296年),赣州改府为路,石城属赣州路。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赣州复改路为府,石城隶属赣州府,直至清乾隆年间。

乾隆十九年(1754年),宁都升为直隶州,石城改隶宁都州,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府,石城隶属江西省,后又先后隶属于赣南道。

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解放石城,石城隶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9月起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翌年2月复属江西省苏维埃政府。8月,析出石城横江、大由、龙岗、珠江、洋地与瑞金县日东、湖陂和福建省宁化县淮阳,成立太雷县,县苏维埃政府驻横江,为中央直属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石城隶属江西省第八行政区。

1949年9月30日,人民解放军解放石城,石城隶属宁都分区。

1952年8月,宁都分区并入赣州分区,石城隶属赣州分区。

1954年6月起属赣南行政区,1964年6月起属赣州专区,1970年后属赣州地区(市)。

2019年4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石城县正式退出贫困县。

行政区划

截至2025年6月,石城县下辖6个镇、5个乡:琴江镇小松镇屏山镇横江镇高田镇赣江源镇木兰乡丰山乡大由乡龙岗乡珠坑乡。县政府驻琴江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的东北部,东邻福建省宁化县,南抵福建省长汀县及本省的瑞金市,西毗宁都县,北靠广昌县。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6°05′46″—116°38′03″,北纬25°57′47″—26°36′13″之间。自古以来,石城都是江西进入闽西粤东必经之地,素有“闽粤通衢”之称。南北同经长71·8千米,东西纬宽53·7千米,全县总面积1581·53平方千米。石城县

地形地貌

石城县山地面积2111347亩,约占总面积的89%,耕地面积192646亩,约占总面积的10%,水面面积57794亩,约占总面积的3%,道路、城镇、村落、厂矿 237230亩,约占总面积的10%。人谓“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个典型的东南丘陵低山地区。

自然资源

水资源

石城属山区县,境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平均河网密度每平方千米为0·6千米。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为17·36亿立方米,人均年占有水量7290立方米,亩均耕地占有水量7295立方米,略高于全国、全省及全市平均水平。境内地下水属浅层地下水,具有埋深小、补给条件好、更新快、易开采等特点。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与自然降水及地表水资源量,有着直接水力关系。由于境内降水充沛,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地下水资源也相对比较丰富。

据赣州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历年抽样监测结果,该县境内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达28·4亿立方米,水质级别为ⅱ、ⅲ级,矿化度为0·19克/平方米,水质较好,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98%,属良好地下水。

森林资源

石城县林地面积180·43万亩,森林面积167·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08·2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75·9%,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79·57万亩,天然林保护面积27·86万亩。境内高等植物252科837属2582种;100年以上的挂牌保护古树名木2730株,古树群40个;陆生野生动物4纲31目93科221属360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

生物资源

野生动植物

石城动植物资源丰富,境内有各类树种260余科、550余种。已鉴定制成标本的有94科、308种,其中珍稀树种10余种。

*稀有珍贵树种南方红豆杉、臭椿、三尖杉、银杏、青钱柳、香榧、紫楠、竹柏、白栎、柳杉、罗汉松、柯楠、金钱松等。

*古树境内200年以上的名木古树有横江镇小姑茶头嵊的银杏、琴江镇宜福村廖家山的罗汉松、琴江镇大畲高礤坑的杉树、横江镇洋地鸡公岽山谷的椴树和七岭村的青钱柳、香果树等。

*普通树种马尾松、杉、柳杉、木荷、岭南柯、福建柏、枫、湘楠、泡花楠、黄楠、紫楠、虎皮楠、石楠、光叶石楠、樟、黄樟、黄檀、青冈、香槐等树种分布全县各地。高田、丰山、小松、横江、大由、洋地为主要产区。

*观赏树种侧柏、龙柏、园柏、细叶黄杨、响叶杨、桧柏、刺柏、木芙蓉、垂柳,河柳、木槿、大叶黄杨等。

矿产资源

石城县处于全国19个重要成矿区带之一的武夷山成矿带中南段西侧,成矿条件良好,已发现钽铌、钨、锡、钼、铜、铅、锌、锂、锆、铷、稀土、煤、铁、磷、萤石、高岭土、长石、硅石、花岗岩、砚石、火山岩、地热、矿泉水、云母、电气石等26种矿产。其中,铌钽、萤石、硅石、地热等矿产资源居江西省前列。

石城县温泉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全县有九寨、通天寨(大畲)、楂山里、木兰烧水湖、丰山沿沙、高田上温寮等7处温泉点,可开采量达10000立方米/天。

石城县温泉水多属上升泉,其ph值普遍高于7·0,水质透明。富含偏硅酸、硫、氟、氡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作用,尤其是氟、偏硅酸的含量达到医疗价值标准,是具有健身理疗功效的珍稀温泉。

2016年12月10日,中国矿业联合会在北京召开评审会,与会专家一致通过石城县为“中国温泉之乡”。现已建成赣江源头第一泉——集休闲与养生为一体的九寨天然峡谷温泉度假区,正在融合丹霞奇观、花海娱乐、客家文化、白莲碧荷、佛教禅境、乡村民俗等特色元素,加快推进多个温泉项目建设。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石城县市常住人口为283182人。

截至2024年末,石城县户籍人口329146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100312人。60岁及以上人口58345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7%,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年末常住人口28·1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55万人,城镇化率51·76%,比上年提高0·69个百分点。

政治

石城县主要领导
职务姓名
县委书记张小川
县长刘诗河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廖丽萍
县政协主席赖松林
仅列石城县现任主要领导正职,截至2025年6月。

经济

综述

2024年,石城县地区生产总值(gdp)1176233万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17280万元、442873万元和51608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9·8%和2·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5:37·6:43·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17万元,增长6·0%。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92047万元,增长8·9%,占gdp的比重达58·8%。

2024年,石城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365万元,比上年增长3·5%。税收收入61217万元,增长4·7%,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2·6%。全县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8197万元,增长1·0%。

2024年,石城县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7%。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1%。

第一产业

2024年,石城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8702万元,比上年增长4·0%。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7·14万亩,比上年下降2·4万亩。烤烟种植面积2·03万亩,下降0·26万亩。白莲种植面积8·9万亩,增加0·11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12·4万吨,比上年下降2·0%。烤烟总产量0·26万吨,下降19·0%。白莲总产量0·69万吨,增长5·9%。生猪产量1·305万吨,增长7·6%。水产品产量1·59万吨,增长3·9%。

第二产业

2024年,石城县工业增加值399401万元,比上年增长10·4%。工业售电量1·34亿千瓦时,增长1·9%。工业税收70111万元,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3%。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112·60亿元,增长4·3%。全年新入规企业14户。

2024年,石城县建筑业增加值43723万元,比上年增长3·9%。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总承包和专业承包17户,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2301万元,增长7·0%。其中竣工产值124573万元,增长12·1%。房屋施工面积55·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0·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2·8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贸易和招商引资

2024年,石城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19亿元,比上年增长6·6%。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5536万元,增长8·8%。住宿餐饮业增加值33924万元,增长4·6%。

2024年,石城县实际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30·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交通、通信

2024年,石城县新改建农村公路15·3公里、改造危桥2座、实施村道安防65·4公里。行政村通公路率达 100%。全社会完成货物周转量53223万吨公里,完成旅客周转量14556万人公里。

截至2024年末,石城县固定电话1·79万部,比上年增加0·38万部。移动电话用户28·55万人,增加1·51万人。宽带用户11·74万户,增加1·01万户。

金融

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220839万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储蓄存款1829627万元。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本外币贷款余额2168100万元,增长9·1%。金融系统存贷比为97·6%,下降2·9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4年,石城县共有高考考生3976人,其中特控线以上上线人数418人,本科以上上线1176人(未含艺考生等)。全县共录取本科1369(含提前本科10人,本科1352人,高校专项录取6人,强基计划录取1人),其中“985”“211”高校录取共计93人。

科学技术

2024年,石城县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家,截止2024年底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共30家。新认定江西省潜在瞪羚企业2家,实现高成长性企业零突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推荐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5个。全县年内新授权专利300件,其中新授权发明专利31件,实用新型168件,外观设计专利101件。有效发明专利97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46件。全县事业单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36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686人、中级职称1754人。

文化事业

2024年,石城县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75场次,公益性送戏下乡155场、戏曲进乡村60场,送电影下乡2662场。

医疗卫生

2024年,石城县共有各级医疗卫生健康机构297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4所,县直医疗卫生机构2所,基层卫生院16所,村卫生室226个(其中公有产权村卫生室110个)。共有乡村医生395人。全县卫生健康系统共有人员编制975人(含红十字会、计生协会),在编人员815人,全系统共有职工2360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44人,高级职称130人,中级职称422人。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748人,每千人口拥有2·64人,注册护士1109人。业务用房面积11·37万平方米,开设病床总数2382张,每千人口病床8·42张。

体育事业

2024年,石城县举办各类全县性大型体育赛事活动22次,各类赛事活动参与4·2万余人。2024年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67人,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937人,其中,国家级1人,一级27人,二级42人,三级867人。全县体育场地面积达88·91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3·15平方米。2024年全年销售体育彩票6325·38万元,获彩票公益金359·99万元。

民生保障

人民生活

2024年,石城县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5766元,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94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和7·2%。

社会保障

2024年,石城县累计实现13项民生类支出277259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7·0%。新增城镇就业1800人,无零就业家庭。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261人,发放失业救济金151人次,全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921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511·9万元,扶持创业1336人和16家企业,带动就业6956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43万人、27·56万人。

环境保护

2024年,石城县pm2·5平均浓度值1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9·5%,水质综合指数2·7288,同比变好13·6%。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均达ii类,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100%,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在一类,生态功能区考核评价为基本稳定。获评全省美丽乡镇建设先进县,屏山镇长溪村获评省级美丽村庄,打造“四融一共”和美乡村示范带2条、示范点11个。

交通运输

石城是进入闽西粤东的黄金通道,南北向206国道(威海—汕头公路)及东西向356国道(湄洲—西昌公路)在县城南部交汇,境内国家级高速建成有g35济广高速(济南—广州高速公路)、g72泉南高速(泉州—南宁高速公路),共设两个出入口互通(石城南、石城北)及一对服务区(石城服务区),距瑞金、南丰高铁站1小时车程,距正在建设的瑞金机场50分钟车程;已开通鹰潭和南丰旅游专线及南昌、厦门、吉安、三明、赣州旅游直通车;兴泉铁路在石城县城东南角设石城东站,可达赣州、南昌、泉州、龙岩、重庆等地。县内旅游公路纵横交错,已形成串联通天寨、九寨温泉、八卦脑、赣江源漂流等重点景区8字形旅游公路,风景秀丽的大畲至通天寨旅游公路被省交通厅评为江西省最美旅游公路。

2021年9月30日上午,兴泉铁路石城段正式通车。首趟k8751列车进入琴江镇石城东站,结束了石城县“地无寸铁”的历史。

历史文化

非遗保护

石城,是客家先民东进闽西、南下粤东的交通要塞,素有“闽粤通衢”之称。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也是客家民系最大中转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客家先民创造了许多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众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截至2020年5月,石城县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3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4项、市级8项。
石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序号项目名称类别级别公布时间
1石城灯会民俗国家级2008年6月
2石城砚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省级2008年5月
3石城肉丸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省级2010年6月
4石城横江重纸古法造纸技艺传统技艺省级2017年11月
5石城客家清明祠祭民俗市级2012年5月
6石城客家丧葬礼俗—点莲灯民俗市级2012年5月
7石城王润生毛笔制作技艺传统技艺市级2012年5月
8石城通天寨传说民间文学市级2015年7月
9石城客家灯歌传统音乐县级2007年4月
10石城客家礼俗民俗县级2007年4月
11石城开台吹打传统音乐县级2011年3月
12过漾民俗县级2011年3月
13石城手工米粉传统技艺县级2011年3月
14石城木屋建筑传统技艺县级2011年3月
15屏山功夫传统体育市级2020年11月
16秋溪夜市民俗县级2011年3月
17石城灯彩灯具制作技艺传统技艺县级2011年3月
18倒采茶传统音乐县级2011年3月
19木兰板桥灯民俗县级2014年10月
20大由蛇灯民俗县级2014年10月
21石城喝彩礼俗民俗县级2014年10月
22石城唱曲民间音乐县级2014年10月
23石城客家酒酿传统酿造技艺传统技艺县级2014年10月
24石城薯粉水饺制作技艺传统技艺县级2014年10月
25石城手工腐竹制作技艺传统技艺县级2014年10月
26石城霉豆腐制作技艺传统技艺县级2014年10月
27石城积药传统医药县级2014年10月
28石城民间传说民间文学县级2014年10月
29石城客家方言民间文学县级2016年4月
30客家土墙屋筑造技艺传统技艺县级2016年4月
31石城火灸术传统医药县级2016年4月
32石城民谣民间文学县级2016年4月
33石城谚语民间文学县级2016年4月

客家文化

石城县系中华客家文化发祥地、中国灯彩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素有“客家摇篮”之称。县内保留着千年宝福院塔、闽粤通衢古道等历史文化遗址。北宋父子宰相陈恕、陈执中,客家私人办学先驱温革,南宋抗金名将陈敏等先贤流芳千古。石城龙砚列入中国十大名砚,“百年老字号”王润生毛笔远销海内外,“明如玉、质如扣”的横江重纸曾是清朝贡品,石城灯会、石城砚制作技艺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年客家文化孕育而成的“实诚精神”广泛传扬,“请客不收礼”文明新风吹遍石城大地。

客家民俗

红色文化

石城县是中央苏区全红县、中央红军长征重要出发地,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石城生活、战斗过,秋溪整编是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次成功实践,第五次反“围剿”石城阻击战为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完全集结出发长征赢得宝贵时间,苏维埃国家银行秘密金库设在石城横江。1930年至1934年间,有1·9万余人参加红军。诞生了郑三生温先星赖达元伍生荣四位开国少将,《七根火柴》主人公原型系石城籍小红军郑金煜。石城阻击战纪念馆被列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瑞金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

灯彩文化

石城县是江西省文化厅命名的“灯彩之乡”,民间灯彩历史悠久,上溯南唐(公元953年)就开始在民间盛行,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在石城方言中,因“灯”与“丁”同音,舞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庆祝吉祥之意,深受人民群众欢迎。自古以来,石城新春舞灯十分盛行,每个村都有一个自发形成的灯会,自正月初一起,各灯会进村入户尽显技艺,热闹非凡,直至元宵“谢灯”为止。

石城灯彩纷繁各异,种类繁多,有龙灯、狮灯、马灯、蛇灯、茶篮灯、宝伞灯、牌灯、鲤鱼灯、罗汉灯、蚌壳灯、船灯、八宝灯、板桥灯、麒麟送子灯等几十种。

石城灯彩是中华民间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是广大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与创造。在千余年的表演过程中,不断融合了中国的道教、玄孺、政治伦理和风俗民情,成为极具客家文化特色的民俗表演形式,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朴实表达,直接反映了客家人的思想、性格和品德,具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文化价值。

20世纪50年代,《蚌壳灯》、《倒采茶》获得省、地、县优秀表演奖。60年代,《三杯酒》、《跃进花灯》于华东地区巡回演出后,拍成舞台电视艺术片。70年代,《迎春花灯》、《喜庆丰收年》,首次进入电视荧屏。80年代,融灯、歌、舞、戏于一体的大型灯彩戏《花灯仙子》应邀进京演出,获得“玉茗花”戏剧节多项一等奖。90年代,《喜相逢》、《打甑盖》,在赣州市首届农民戏剧节和首届客家音乐舞蹈大赛上获得多项一等奖;《腾飞吧!中国巨龙》片段于元宵节期间首次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

1992年,石城县被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联合命名为“灯彩之乡”;

2006年,石城灯会(灯彩)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石城灯彩”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石城县还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石城有“三宝”,分别是石城砚、横江重纸和“百年老字号”王润生毛笔。

*石城砚:以石中有花纹图案著称于世,清·曾兴仁《砚考》中誉之为“花蕊石”,因产于龙岗乡的黄石山又名“黄石”。石城砚被授予“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砚”的称号。其砚石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王润生毛笔:主要采用山羊毛、山兔毛、黄鼠狼毛、香狸毛、石獾毛、麻丝等为制作材料,其产品外观华美,软硬适中,具有“尖、齐、圆、健”四德,吸墨性强,书写流畅。

*横江重纸:已有千余年的生产历史,以“明如玉,质如扣”闻名于世,其纸具不易生虫、吸水性好、光滑细嫩、书写流畅、字迹不易脱落、书写效果堪比徽宣等特点。清乾隆时期,曾经被誉为“天然国宝”,列为贡品。石城砚

文化遗迹

石城县文化遗迹众多。1982年在石城中学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磨制石锛。2008年在小松镇桐江村发掘出商周遗址,其文化特征有着明显的中原文化痕迹,是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特征。重要文物有从新石器时代至清的的石锛及各种陶器、瓷器、铜器、古籍、石雕等。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宝福院塔是一座江南楼阁式佛塔,也是我国保存不多的北宋古塔之一。该塔始建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落成于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塔高59·8米,塔身七级六面,竹节钢鞭形砖木结构,造型独特,结构精巧,既保存了盛唐遗风,又具有典型的大宋风格,是我国珍贵的古典建筑,融合了中原文化与闽粤特色。宝塔在历史上曾遭三次兵燹,进行过三次维修。2015年以来该县总投资1000多万元,对宝福院塔进行了第四次维修,新建宝福寺,并以塔、寺为主体兴建宝福公园。2006年,宋·宝福院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龙岩摩崖石刻、永宁桥、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桂花屋)、杨村坊式亭(石城阻击战临时包扎所旧址)、宁都起义部队秋溪整编旧址等5处。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海藏寺摩崖石刻、宋明古城墙、鳌峰书院、通天寨古战场遗址、石马寨古战场遗址、红石寨古战场遗址、陈联古民居、大畲古民居(南庐屋)、太平天国古战场遗址和红三军团司令部旧址、少共国际师石城阻击战指挥所旧址、苏维埃国家银行烂泥坑秘密金库旧址、观下毛泽东同志旧居等44处。

风景名胜

石城砚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名砚”;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景区通天寨有全国罕见的龟裂凸包地貌;九寨温泉是最具特色的天然峡谷温泉,赣江源漂流被称为“亚洲第一漂”。

2016年2月,石城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特色景区

石城着力打造特色景区,形成“寻赣江源头、走闽粤通衢、探丹霞地貌、沐峡谷温泉、淌高山流水、赏百里荷花、览万亩杜鹃、缅红色记忆、品千年遗风”等特色旅游名片。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魅力赣江源

石城是江西母亲河——千里赣江的发源地。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县城约40公里,有着“天然氧吧”之称。位于赣江源仙人谷景区的赣江源漂流。漂流全程5公里,落差320米,共有河湾83个,险滩56个,水潭22个,整个漂程约两个小时。

*国家aaaa级景区——神奇通天寨

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的石城县通天寨,是国家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

通天寨景区距县城5公里,寨上景点如林,在方圆4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集中分布有通天岩、石笋干霄、仙人犁田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百余处,其中尤以龟裂凸包地貌、千佛丹霞、生命之根与生命之门同处一山的罕见景观为通天“三绝”。

*神秘的峡谷温泉——九寨温泉

九寨温泉度假庄园距县城13公里,该温泉上有瀑布、下有水潭,日流量为1800吨,水温常年保持在60摄氏度。经检测,泉水富含偏硅酸、氡、碘、氟、锰、钡、锂、锶等20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心血管疾病有保健疗养作用和抗衰老作用,对多种疾病具有特殊疗效和保健功能。

*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大畲乡村旅游点

大畲4a级乡村旅游点,距县城5公里,主要由古民居群、古戏台、荷花物种园、莲花观赏园、莲文化馆等组成。极具特色的大畲荷花园种植面积达500亩,集中展现了“中国白莲之乡”的靓丽风景。古建筑南庐屋建于清朝乾隆癸卯(公元1783年),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天井式”客家建筑。

*万亩高山草甸、百年杜鹃花海——浪漫八卦脑

八卦脑景区位于高田镇新坪村金华山西侧,海拔1314米,是典型的高山草甸、天然草场。每年四五月份,山顶万亩杜鹃花开似海,尤为壮观。

*城市山野主题公园——石城阻击战纪念园

石城阻击战纪念园坐落在李腊石省级森林公园,主要有石城阻击战博物馆、烈士纪念馆、石城阻击战纪念碑、浮雕艺术墙、主题雕塑和革命烈士陵园等设施,是集爱国主义教育、观光游览、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城市山野主题公园。

*桂花屋陈列馆

桂花屋于清咸丰辛亥年(公元1851年)建造,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公元1864年,以太平天国幼王为首的诸王在石城被俘并关押至桂花屋,宣告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彻底终结,桂花屋成为这段重要历史的实物见证和历史信息载体。2009年,石城县人民政府对桂花屋进行重新修缮,将其打造成集太平天国史料馆、石城人物馆、客家民俗馆于一体的桂花屋陈列馆。

地方特产

石城饮食风俗很有特色。客家人饮食习惯为一日三餐,主食为稻米和蕃薯,其次为大豆、小麦。代用食品和副食品中,以蕃薯粉条、粉干、面条为最普遍,其次有米果、黄糍、糯米糍、油炸糕、芋包子、煎丸等。客家山乡普遍还有吃擂茶、米茶的风俗,既可解渴、充饥;又可宴请亲友。其中“擂茶”最具特色,是客家饮食的重要标志之一。每逢家有喜事或者宾客临门,主人便会精心烹制擂茶,再邀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一起品尝。因而,制作擂茶手艺的好坏一度成为衡量石城主妇贤良淑德的一项重要指标。

菜馔

人们烹调讲究素净鲜甜。传统菜肴丰盛,富有客家风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菜肴的质量逐年提高,菜谱丰盛,讲究搭配及营养保健。

棋子块

五花肉切成一寸见方,锅内用米酒、盐、酱油拌炒后,小火焖烂即可。其特点是色泽红亮,软烂柔嫩,味道醇香,油而不腻。是过去客家宴席的主菜之一,每客3块。后来被红烧肉、扣肉取代上席。

肉丸

将瘦猪肉倒入料钵中捶擂透,加上猪板油、蛋、适量盐,充分搅和后兑适量薯粉成馅料,捏成丸状,冷水下锅煮熟,配以佐料即可。丸成乳白色,丸嫩可口,味道鲜甜。从古至今为筵中佳肴,唯石城境内方有。

米沫肉

猪五花肉切成梳状,一层五花肉洒一层糯米粉(俗话叫米沫)的堆放于罐、盆、钵之类的容器内,倒入适量的酱酒、香料水,放入锅中,小火慢炖,中途开锅搅拌,注意干湿度,太干则要加酱油香料水,反复2至3次,肉熟透后则可食用。其味清香纯正,肉嫩可口。

霉豆腐

用新鲜豆腐切成七八分长的立方块,摊于篮或箩内十数天,待发霉透心后,逐块裹红曲粉、辣椒粉、熟盐粉后,装入罐中,加酒娘密封即可。冬季制作的可作长年佐茶,其味香浓。也可作佐料,如霉豆汤蒸蛋,莙荙菜、拌芋头加霉豆汤还成了当今席上佳肴。 此外,还有酱豆子、腌菜(分鲜、干两种)、盐蛋、咸萝卜干、豆腐渣干等常备佐菜。

副食品

米酒

又叫水酒,为农家常备酒。用纯糯米浸透后,用大饭甑蒸透,冷却后拌适量酒粬装入缸中,保持适当温度,密封数天后即成。过去,家家户户都要蒸酒过年。县内数横江水酒最负盛名,外地客赞横江水酒为“隔壁游人醉,开缸十里香”,是县内的特殊风味饮品。改革开放后,不少人到外地办起“横江水酒”店,生意火红。

茶点

乡间盛行吃茶,小儿满月、过周、生日、乔迁和丧事等红白喜事,主人都要煮茶待客。其茶有两种:一种是擂茶(又称擂麻茶或盐茶),一种叫米茶。擂茶是先将粗茶叶末和芝麻、猪膏、生姜、盐和香料擂成“茶泥”,开水冲和后即成稀茶(茶水),再兑入粉干、粉皮、笋干、豆子(最好香菰豆,先煮烂)、韭菜、大蒜、葱、青菜叶、肉丁等炒熟的飨料,吃时加茶水即可,另外再加炒米、油炸花生米、油炸粉干、粉条、豆腐干等面料,吃时色香味俱全。米茶是用2:8的生熟粳米磨粉,置锅中加水煮成稀糊状即可,再加入炒好的上述飨料拌匀,吃时每人再加油炸花生米、豆、豆腐干等面料即可。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自制糕点果品。春节前,会油炸煎丸、煎豆腐、打黄米齐、煎油炸糕、芋包子、兰花根、炸豆子、炒花生、炒瓜子、炒蕃薯片等;还有农历二月十五日做花朝丸,七月十五做米糍,十月十五打麻糍等习俗。

黄糍

用黄荆、斑榨烧灰兑水的植物碱水浸泡大禾米,浸透后大火蒸透,倒入石臼内打烂,再做成圆块或条状即为成品。食用时切成块状,可煮可炒,加糖或盐、油等佐料即可。

米粉

又叫粉干。粉干是当地人民的传统副食品。过去手工生产,现在机器生产,其原理一样,用粳米浸透磨水浆,压干后加热搞成米糍,通过压榨筒压出成细条状,晒干即为成品。吃用时,用水浸软,可炒可煮,加以各种佐料即可吃用。石城丘坊米粉曾为清代贡品。

粉条

用薯粉兑水成稀糊状,用平板盆盛薄糊蒸熟,竹笪摊晒,半干后切成条状,再晒干后即为成品。吃用时,用水浸软,可炒可煮,加以各种佐料配成即可食用。

薯粉饺子

薯粉饺子又称芋饺,是由煮烂的芋子和上适量的红薯粉制成饺子皮,再包上韭菜、萝卜、瘦肉等原料剁成的馅料制成。煮熟或蒸熟后,可依个人喜好蘸上酱油、食醋、香油、辣椒酱等佐料食用。芋饺饺皮松滑、馅香,是石城人团聚时最常见的食品。

水果 

过去,本地出产的水果品种只有桃、李、梨、柿、杨梅、西瓜、枣、枇杷等为数不多的品种,改革开放后,政府提倡兴建“绿色银行”,群众大种果树,柑桔、板栗、葡萄、牛芯柿、沙田柚、甘蔗等优质果品充足,还有本地不宜种植的香蕉、荔枝、桂圆、苹果、雪梨等水果,商贩源源不断贩入,一年四季各种水果不断,商品十分充足。

筵宴

俗称做酒席。凡婚嫁、寿庆、升学、乔迁、丧葬等红白喜事,设宴待客,宴请亲朋好友、宗族叔伯和乡里乡亲,这是传统的地方风俗。过去,宴席均用八仙方桌,每桌坐8人,每桌12道菜,其中头牲(鸡、鸭)、鱼丸(每人3只)、肉丸(每人3只)、棋子块肉(每人3块),是不可缺少的主菜,其他诸如腐竹、香菇、木耳、猪皮、过水鱼、墨鱼、腌菜汤等凑足12道,并用水酒待客。现在多数地方改用圆桌,每桌坐十位客人,每桌13至15道菜,新菜谱中有甲鱼、完鸡、酱鸭、猪腿、完鱼、虾、蟹海鲜等等,仅保留有旧式菜谱中的肉丸、鱼丸。酒用白酒和啤酒。除酒菜之外,还要敬烟,有的每桌发2包,或每人一包,有的由亲人上桌逐一敬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菜谱越来越丰富,档次也不断提高。

翻秋花生

翻秋花生是当地农民收割早稻后播种,在同年10月份收获的新鲜花生在不加任何作佐料或添加剂的情况下手工炒制而成,当地消费者称之为“翻秋花生”。“翻秋”的意思原指早稻品种改作二季晚稻初栽培,由于花生历来都是春季或初夏播种,如今竞也能象二季晚初一样栽种,故称之为“翻秋”。

著名人物

能吏之首——陈恕(约公元945年—1004年)字仲言,祖籍石城城郊。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进士,任澧州通判。后任工部郎中、知大名府、户部副使、右谏议大夫、知澧州等职。淳化二年(991)升任参知政事,淳化五年任盐铁使。陈恕主管国家财政前后达十余年之久,整顿赋税,疏通货财,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长。太宗十分器重,亲自在殿柱上题写“真盐铁陈恕”五个大字,以示褒奖。五十九岁而卒,真宗为之废朝举哀,赠吏部尚书。《宋史》赞其“能吏之首”。

客家办学先贤——温革(公元996年-1073年)字廷斌,北宋柏中里堂下(今高田镇堂下村)人。因屡试不第,遂立志办学。仁宗宝元间,捐家资兴义学。凡国子监所藏之书,市上有售者,尽购以还。于柏中里柏林建藏书楼,开办柏林讲学堂。远近求学者源源不绝,就馆者广达闽、粤诸省。后人建儒雅堂祀之。

抗金名将——陈敏(公元1113年-1173年)字元功,南宋小松陈家坪人。富有韬略,精于骑射,戎马一生,屡树战功。卒后,赠庆远军承宣使。事入《宋史·功臣传》。

舍身取义——刘同缨(公元1808年—1853年)横江烟坊人,清朝官吏。《清史稿》卷三百九十八记载:“同缨,江西石城人。拔贡。历官盐城、泰兴、江浦、上元、六合、江宁诸县,皆有声。江宁治防,储粮练团,胥赖其力。贼初至,假向荣书请入城,同缨察其诈,却之。炮裂城,率死士御击复完。及城陷,赋绝命词,投水死。恤典加等,赠道衔,谥武烈。”

北伐将领——赖世璜(公元1889年—1927年)字肇周,屏山长溪人。官至国民革命军第14军军长。1928年国民政府为赖世璜将军平反,以陆军上将因公亡故例予以抚恤。

元代以后画竹第一人——陈方(公元1897年-1962年)字阮香,号芷町,屏山人。蒋介石大内总管,十大秘书之一,十三个高级幕僚之一。1953年去台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62年在台湾去世。

国民党“中央常委”——赖名汤(公元1911年-1984年)字晓庵,屏山蟠龙岗人。在保卫淞沪及南京战役中,首创击落日军最精锐九六式驱逐机之殊功。1967年7月任空军总司令。1970年7月1日任台湾国民党军参谋总长,晋空军一级上将。1976年7月调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62年起,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九至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十三至十五届中央常务委员。

云南省长——刘明辉(公元1917年-2010年)横江烟坊人。1954年9月任云南省副省长兼公安厅长、后任省长。1983年4月改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1985年9月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直至离休。

开国将军——温先星、郑三生、赖达元、伍生荣

*温先星(公元1914年-1990年)横江廖三人。横江人。1950年1月任绵阳军分区司令员,8月调任川西军区副参谋长。1952年任四川省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任成都军区副参谋长,1961年8月授予少将军衔。1979年离休。

*郑三生(公元1917年-1990年)小松井溪人。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赖达元(公元1917年-2010年)洋地三坑人。1961年8月授予少将军衔。1979年10月任江苏省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1985年任江苏省顾问委员会委员后离休。

*伍生荣(公元1918年-2011年)珠坑人。1952年调西北公安军任参谋长,1955年12月调到兰州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兼青海省军区司令员。1964年4月授少将军衔。1983年改任兰州军区顾问直至离休。

长征精神的代表人物——郑金煜为初中语文教材《七根火柴》小说主人公原型。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在解读长征精神时,提到了两个代表性人物,其中一个就是小红军郑金煜,石仲泉说:“怎样理解红军长征精神,他对待革命的认识,就是很好的注解。”

黄埔精神的代表人物——黄景升石城县城人,世代书香家庭。1983年9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为革命烈士。

荣誉称号

中国白莲之乡

●中国烟叶之乡

●中国灯彩艺术之乡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中国温泉之乡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中国绿色竞争力十强县(2013年)

●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2014年至2017年四度蝉联)

●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县

●中国最佳温泉度假旅游城市

●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

●中华文化旅游名县

●全国首届生态宜居城市(县城)

●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

●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中国最美乡愁城市30强

●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

●中国首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通天寨荷花园)

●中国首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石城县大畲村)

●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全国健康促进试点县

●赣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县

●首批“江西省旅游强县”

●江西省旅游发展十佳县

●江西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

●江西省全域旅游推进十佳市(县、区)

●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

●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19年9月20日,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表彰工作办公室《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公告》公示为“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先进单位组织创新奖”获得者。

2020年2月12日,石城县入选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名单。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

●2020年12月,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2021年6月21日,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1年10月12日,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