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中医药大学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陕西中医药大学办学条件

陕西中医药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2月,开设26个本科专业;截至2025年4月,学校设有15个教学单位,已形成了以中医药为核心,医、理、工、文、管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院系名称专业名称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学院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学
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
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中医康复学、康复治疗学、针灸推拿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学、生物技术
陕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助产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应用心理学、预防医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汉语言文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
陕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陕西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陕西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

参考资料:
附属医院
直属附属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非直属附属医院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咸阳市中心医院
西安市中医医院宝鸡市中医医院
西电集团医院银川市中医医院
安康市中医医院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
宝鸡市中心医院西安市第五医院
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延安市中医医院
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
庆阳市中医医院商洛市中医医院
汉中市人民医院榆林市中医医院
西安大兴医院西安市胸科医院
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威海市中医院
宝鸡市高新人民医院咸阳彩虹医院
渭南市中心医院榆林市第二医院
宝鸡市妇幼保健医院西安工会医院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4月,学校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5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6个。有校级优势学科2个,特色学科4个,培育建设中医药+交叉学科4个,高水平重点学科29个,有35个学科创新团队。中医学连续两轮入选陕西省“双一流”培育学科,学校成为陕西省“双一流”培育高校。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截至2016年10月,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截至2024年11月,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

类别学科名称
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 中医脑病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药理学、临床中药学、内经学、中医康复学、中药化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文化学、中医疮疡病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中医血液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血管)
陕西“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医学
省级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制药、中医药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中医骨伤学科、中医养生学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骨伤学科、中医消化内科、中医康复学(二附院)、中医心病学科、针灸学、中医脾胃病学(二附院)、中医脑病学科、中医肿瘤学、中医肺病学、方剂学、中医医史文献、针灸推拿学(基础)、中药炮制学、中药制药工程学、中药资源学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伤科、脑病科、肿瘤科、心血管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脑病科、肿瘤科、骨伤科、肾病科、针灸科、耳鼻喉科、心病科、重症医学科、治未病科、心血管科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眼科、肿瘤科、肛肠外科、肾病科、儿科、心脑血管病科、针灸科、血液病科、糖尿病科、妇科、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肺病科、老年病科、脾胃病科、中医护理针灸康复科
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点
学位类别一级学科二级学科
学术学位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临床基础
中医医史文献
方剂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骨伤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五官科学
针灸推拿学
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临床医学内科学
神经病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药学药物化学
药剂学
生药学
药物分析学
药理学
中药学不分设二级学科
专业学位中医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五官科学
针灸推拿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
全科医学
中药学/
公共卫生/
护理/
汉语国际教育/
应用心理/

参考资料:
陕西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点
学科类别一级学科
专业学位中医
参考资料: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4月,学校有教职员工50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有专任教师120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736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964名、兼职博士生导师38名、博士后导师8名;分别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黑龙江、浙江、辽宁等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国医大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中医药教学名师6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学者、国家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11人,国家级、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教师63人,陕西省名老中医、名中医49人,陕西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先进个人)26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支计划”、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等省级人才67人。
类别名单
国医大师 张学文、郭诚杰、雷忠义
国家中医药教学名师周永学、贺丰杰
思邈杰出人才乔海法、唐志书
思邈学者唐于平、邢玉瑞、 闫咏梅、袁普卫、张红
思邈青年学者张岗、 郭东艳、张琪、王征、刘妍如、张小飞、王斌、陈艳琰、王宇
思邈新星曲璇、李京涛、黄文静、王冲、许洪波、潘艳芳、杨新杰
全国优秀教师贺丰杰(2014)
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周永学、贺丰杰(2016)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唐于平(2014)、唐志书(2016)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唐志书(2018)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唐志书、唐于平、乔海法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学者李京涛(2020)
国家青年岐黄学者李京涛(2020)
陕西中医药大学省级教学团队
序号项目名称批准时间批准文号
1中医基础理论2007年陕教高(2007)52号
2中医内科学2009年陕教高(2009)21号
3中药学2010年陕教高(2010)7号
4中医骨伤科学2011年陕教高(2011)39号
5中药制药2012年陕教高(2012)36号
6针灸推拿学2013年陕教高(2013)30号
7中医妇科学2014年陕教高(2014)16号
8医学检验技术2014年陕教高(2014)16号
9妇产科学2015年陕教高(2015)13号
10中药药理学2015年陕教高(2015)13号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4月,学校有2个国家级及2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建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有2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5门省级一流课程、1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省级特色线上课程、3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4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2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0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8个,形成了一支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类别名称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中医学、中药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医学、中药学
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制药工程、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医学检验技术、生物技术、预防医学、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制药、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市场营销等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名单
课程名称主持人成员类别年份
黄帝内经张登本孙理军、邢玉瑞、张景明、李翠娟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8
中医食疗学辛宝钱文文、滕春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8
黄帝内经张登本孙理军、邢玉瑞、张景明、李翠娟国家线上一流课程2020
中医食疗学辛宝钱文文、滕春风国家线上一流课程2020
生理学韩曼于远望、任艳芸、鞠迪、李汨国家线下一流课程2020
内经选读乔文彪张登本、李翠娟、田丙坤、佟雅婧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020
陕西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名单
课程名称主讲人成员类别年份
内经选读乔文彪张登本、李翠娟、田丙坤、佟雅婧线上线下混合式2019
中医食疗学辛宝钱文文、周海哲、滕春风线上线下混合式2019
生理学韩曼于远望、任艳芸、鞠迪、李汨线下2019
中药药剂学郭东艳史亚军、唐志书、王晶、程江雪线下2019
康复评定学陆健申嘉怡、张英杰、郭奎奎线下2019
访山问药刘阿萍高静、张岗、陈莹、沈霞社会实践201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持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杨珂娟徐臣攀、武涛、蔡心、高妍社会实践一流课程2021
药用植物学沈霞张岗、程虎印、刘阿萍、张明英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2021
中药制剂分析王小平孟庆华、龙旭、谢允东、侯淑珍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2021
中药药理学卫吴刘继平、王斌、严亚锋、郭洁线下一流课程2021
组织学与胚胎学李涛范妤、刘芳、王少兰、李娜线下一流课程2021
病理生理学张红段丽芳、李鑫、张文将、杨冬梨线下一流课程2021
局部解剖学马莉关建军、吴世卫、姬军凤、武姗姗线下一流课程2021
病理学方艳应小平、潘艳芳、李宏、魏静线下一流课程2021
伤寒论李小会杨景锋、陈丽名、谭颖颖、杨军线下一流课程2021
中药炮制学宋艺君王昌利、吴建华、李景丽、赵重博线下一流课程2021
中药鉴定学杨冰月颜永刚、彭亮、胡本祥、孙涛线下一流课程2021
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张丽华史亚军、赵鹏、吴光明、王文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021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项目名称批准时间批准文号
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7年陕教高(2007)53号
“思邈计划”中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陕教高(2009)48号
针灸推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3年陕教高(2013)28号
系科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4年陕教高(2014)16号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5年陕教高(2015)13号
省级教学中心
类别项目名称批准时间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2009年
中医骨伤实验教学中心2011年
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心2012年
制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2013年
生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
生物实验中心2016年
机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
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9年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针灸推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6年
形态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7年
药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9年
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教学成果

截至2025年4月,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7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

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部分获奖情况
奖项名称成果名称等级年度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医研究生“院校+分层师承”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二等奖2018
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体两翼三化四平台生理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特等奖2021
基于科教协同的创新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特等奖2019
面向国家战略,助力区域脱贫,创建中药资源“三课堂一基地”实践育人模式一等奖2021
蕴德于教以能育人一一“健康中国”背景下卓越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一等奖2019
新医科背景下科教协同驱动“3444”化学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二等奖2021
以整合为策略、临床能力为核心的地方院校临床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二等奖2021
以中药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虚实结合的中药学专业中药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二等奖2021
基于“大医精诚”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12345”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和实践二等奖2021
系科合一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二等奖2019
以执业胜任能力为目标导向的“四位一体”卓越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二等奖2019

参考资料:

学生成绩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学生在第六届全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大学生在线形态学大赛获三等奖1项,第一届虚拟仿真临床实验诊断大赛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五届全国医学检验金微课大赛获二等奖1项。

合作交流

校企合作

截至2025年4月,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产学研优势,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大健康产业,先后与咸阳市、杨凌示范区、铜川市、宝鸡市、 商洛市、旬邑县、佳县、柞水县、镇巴县、洛南县等20余市县建立了“政产学研”合作关系。作为技术总依托单位承担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项目,对全省107个县(市、区)的中药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了中药资源的家底,为我省发展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决策依据;指导建立了30多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总面积超过50万亩,在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制药厂生产的固肠止泻丸、咽炎清丸、金砂五淋丸、消炎退热合剂、天麻眩晕宁合剂、通脉口服液、维血宁合剂等系列中成药畅销全国,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国际合作

截至2025年4月,学校是我国最早开展对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进行中医药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有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三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先后同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等国家的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为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00多名中医药人才。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投身“一带一路”中医药传播事业,先后获批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国家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陕西)”“中国-瑞士中医药中心(日内瓦)”,在俄罗斯、瑞士、罗马尼亚、赞比亚成立了中医药医疗中心,设立了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英国工作站,进一步拓宽我校对外交流渠道,提升了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附属医院

截至2025年4月,学校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