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衍变
“黄浦”的地名得名于“黄浦江”:黄浦江,南宋名“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源自今上海市西部淀山湖,流经十一区,至北部吴淞口注入长江,为上海最大的河流,被誉为上海的“母亲河”。1945年建区时,以境东河名命名为“黄浦区”。
历史沿革
隋唐至宋元时期
黄浦区区境自唐天宝十年至宋代属华亭县,至元代隶属上海县。1843年上海开埠,境内地区被英、法等国强辟为租界。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区境南部建立上海县署。明清时期
明朝永乐二年,户部尚书夏元吉疏浚范家浜,引大黄浦水(今外白渡桥南)东流与吴淞旧江汇合折西北流入长江。史称江浦合流;嘉靖三年,翰林院学士陆深重修浦东陆家嘴旧居“后乐园”,建小沧浪、望江洲、江东山楼、俨山精舍等景点;隆庆3年,应天府巡抚海瑞疏浚宋家港(今外白渡桥至曹家渡段),引吴淞江水入黄浦。自此吴淞江成为黄浦江的支流;万历年间,戚王庙(又称戚家庙)建成于浦东(今吴家堰南),祭抗倭名将戚继光。
中华民国时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区境为上海第一区(黄浦)、第二区(老闸)、第三区(邑庙)、第四区(蓬莱)。当时上海市政府将全市分设30个区,第一区因濒临黄浦江,又以江名黄浦为区名,这是黄浦区得名之始。南市老城厢地区划为邑庙区、蓬莱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两区分别接管,并建立区人民政府。1956年,黄浦、老闸两区合并为黄浦区;1959年,邑庙、蓬莱两区合并为南市区;原嵩山区部分划入卢湾区。1960年,原新成、邑庙和卢湾区部分地段划入原黄浦区。
1961年,原浦东县部分街道划入原黄浦区、南市区。1980年代,原川沙县部分乡镇陆续划入原黄浦区、南市区。1993年,黄浦区、南市区原浦东地区划归浦东新区。2000年,黄浦、南市两区拆二建一,成立新的黄浦区。黄浦区委、区政府驻地:外滩街道延安东路300号。
2011年,撤销原黄浦区、卢湾区建制,建立新的黄浦区。2021年11月13日,外滩金融集聚带“新侨驿站”成立仪式在外滩举行。2024年3月29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与济宁市签署友好合作协议。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末,黄浦区辖南京东路街道、外滩街道、瑞金二路街道、淮海中路街道、豫园街道、打浦桥街道、老西门街道、小东门街道、五里桥街道、半淞园路街道10个街道,共170个社区。黄浦区人民政府驻外滩街道延安东路300号。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黄浦区地处黄浦江和苏州河合流处的西南端。北起苏州河,与虹口、静安两区相望;东、南濒黄浦江,与浦东新区一江之隔;西至成都北路、延安中路、陕西南路、肇嘉浜路、瑞金南路,与静安区、徐汇区为邻。全区面积为20·52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8·71平方千米,水域面积1·81平方千米。中心坐标为东经121°28'北纬31°13'48"。黄浦区地质
黄浦区境深层基岩主要为晚侏罗纪火山岩,分布在境域东西两侧,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中间是小花岗体,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区境位处太湖碟形洼地的东北部,属于碟缘高地。按其成陆年代的先后,又可分为老滨海平原和早滨海平原两部分。西部属老滨海平原,形成于距今4000~1200年间;东部属早滨海平原,形成于距今1200~800年间。地形地貌
黄浦区境绝大部分地域在唐代中叶已成陆,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全境地势平坦,浦东略高于浦西,海拔4·5米以下。区境位处太湖碟形洼地的东北部,属于碟缘高地。按其成陆年代的先后,又可分为老滨海平原和早滨海平原两部分。西部属老滨海平原,形成于距今4000~1200年间;东部属早滨海平原,形成于距今1200~800年间。地势浦东略高于浦西,自然坡度较小,属典型的低平冲积平原。气候
黄浦区境内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浦西境“热岛”、“雨岛”效应显著。区境濒临东海,处在亚热带东亚季风盛行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太阳辐射年总量为4·83×109~4·94×109焦耳/平方米,全年日照为2000~2100小时,年均气温15·7℃,无霜期235日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087·3毫米。区境地域范围虽不大,但东西狭长,黄浦江东西两侧气候特征有较大差异。浦东境地春温回升和秋季降温比较缓慢,大于0℃的总积温为5720~5750℃,年日照数约2100小时。夏、秋台风侵扰机会多,近20年中8~9月暴雨总次数达24~29次。7~8月降水比浦西偏少30~50毫米,伏旱机会较多,在台风雨和秋雨偏少的年份,伏旱连秋雨的威胁比其他地区大。浦西境地人口、建筑物密度大,特殊的下垫面形成特殊的“城市气候”。城市“热岛”、“雨岛”现象突出,是全市积温最高的地区,大于0℃的总积温达5760℃。水文
黄浦区境河网属黄浦江水系。黄浦江在区境内的一级支流主要有吴淞江、洋泾港、张家浜等,二级支流主要有华漕、定水浜、荻柴浜、二塘浜、中漕浜等,这些河道除吴淞江外,都在浦东。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黄浦区境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除浅层地下水外,在近300米厚的第四纪疏松沉积层中,含5个承压水层,其中以第四承压水层储水量最丰,水质最好。所有含水层中的水,均蓄于岩砂的孔隙中。
黄浦区境是全市最早开采深层地下水的地区。早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在今中山东一路的美商旗昌洋行院内,就开凿了全市第一口深井。
沿江、沿河防汛墙总长约11·3千米,总共102扇闸门(47扇因岸线贯通工程建设花坛封闭,55扇经常开关)。其中:黄浦江岸线8·3千米,墙顶标高为6·5—6·9米。苏州河岸线约2·99千米,墙顶标高为5·2米。
土地资源
黄浦区面积为20·52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8·71平方千米,水域面积1·81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月,居住用地占地面积641·73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34·45%;公共设施用地523·84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28·13%;道路广场用地484·91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26·03%;市政公用设施用地24·05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1·29%;绿地173·8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9·33%。生物资源
黄浦区境内古树名木历经上海市园林管理局审查核准有11个树种计52株:含广玉兰19株,银杏12株,香樟7株,朴树3株,瓜子黄杨3株,罗汉松2株,丝棉木2株,皂荚、雪松、桑树、麻栋各1株。其中有两株广玉兰因受台风侵袭枯死。
黄浦区阶段性发现94科214属,共300余种高等植物;6目30科42属,共46种昆虫;记录到10科10属,共11种鸟类;3科3属,共4种两栖爬行类;3科3属,共3种兽类;8门38科76属,共157种浮游植物;16科26属,共41种浮游动物;9科10属,共12种大型底栖动物;22科27属,共32种水生维管植物。
政治
机构 | 职务 | 姓名 |
---|---|---|
区委 | 书记 | 杲云 |
副书记 | 徐惠丽、李忠兴 | |
常委 | 白爱军、王玉峰、汤宏、卢正、钟璟 | |
区人大常委会 | 主任 | 韩顺芳 |
副主任 | 徐惠明、吴力坚、姚晓红 | |
区政府 | 区长 | 徐惠丽 |
副区长 | 赵勇、徐知、袁园、包晓军、沈丹娜 | |
区政协 | 主席 | 陈志奇 |
副主席 | 陆静、李原、张正明、马梅、胡开颜 | |
秘书长 | 俞明 | |
领导信息截至2025年4月 |
人口
人口数量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前,区境除浦西老闸、新闸附近,浦东一些渡口及洋泾镇等外,只有零星村落,人口较少。租界开辟后,外国人开始进入,并逐渐增多。19世纪五六十年代及20世纪30年代后期,受战事影响,外省市移民大批涌入,区境内逐渐成为人口密集的近代典型移民城区。
解放后,区行政区划多次变动,人口从解放初22万余人增加到1992年的70万余人。人口的迁移变动较频繁,幅度也大。区境商业繁荣,流动人口多,人流量(日)居全市各区之首。
50年代出现过人口出生高峰期,以后随着卫生保健水平提高及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出生率和死亡率逐步下降,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曾出现4年负增长。区人口再生产呈“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态势。
全区人口的性别结构,解放前男性大大多于女性,解放后逐步趋于正常。
人口的年龄结构,解放初属年轻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已跨过成年型进入年老型的行列。
截至2022年末,黄浦区总户数24·14万户,户籍总人口70·13万人,男性33·99万人,女性36·13万人。全区常住人口50·78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为21·23万人。
截至2023年末,黄浦区总户数23·43万户,户籍总人口66·74万人,男性32·26万人,女性34·48万人。全区常住人口50·47万人,其中外省市常住人口为19·16万人。
民族
少数民族来境内居住,始于上海开埠后,其中回、满、蒙族等少数民族较早地从外省迁来,其他少数民族多在解放前后迁入,少数是在境内学校住宿的学生。到1992年2月,全区有22个少数民族。截至2021年,全区户籍人口中以汉族为主,人口79·60万人,占98·41%;有回族、壮族、维吾尔族、满族、苗族等44个少数民族。语言
上海地区通行、使用的本地方言属现代吴方言太湖片,是古代吴语的继承和发展。最早记录上海方言的元陶宗仪《辍耕录》,记有松江方言声母“塞音三分”,今上海话特别是老派上海话的不少语音特点跟闵行(上海县)、松江、金山、南汇、浦东新区(川沙县)等区县方言一致,明显有别于苏州、昆山、嘉定(部分)、宝山、崇明等地方言。如老派上海话和松江话古“帮”、“端’’两母的字都读缩气音[b]、[d];入声韵最为丰富;阴上调值为平调等,都有别于北区方言。现代上海话的直接源头是元明时代通行于松江府上海县一带的方言,与毗连的松江、嘉兴等地方言有特别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宗教信仰
宗教传人,传说始于唐,有据可查的是宋代的道教庙观通济龙王庙,明代建三茅阁(道教)、浬濂泾寺(佛教),天主教也曾在境内浦东一带传教。鸦片战争后,天主教传教士纷纷在境内设立教堂、驻华差会(派出机构),并设分支机构深入内地。19世纪60年代,印度商人在福州路539号设墓地,并建供印度侨民礼拜的琐罗亚斯教教堂(又称袄教),俗称“白头礼拜堂”,解放后停顿。伊斯兰教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在今浙江中路筑外侨穆斯林墓地,后兴建清真寺。
经济
综述
黄浦区以金融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为主导,文旅服务、健康服务、科创服务为新动能的“3+3”产业结构特征显著,税务部门聚焦分类产业特色,梳理形成“3+3+x”税费优惠政策服务包,对照建立“一产业一台账”,全方位梳理排摸政策享受情况,持续做好动态跟踪、宣传辅导,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政策服务。截至2023年8月,黄浦区有6家国家级金融要素市场和721家持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约占全市70%。
2016年,黄浦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19·16亿元,比2015年增长8·0%。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77·97亿元,可比增长6·7%。2021年,黄浦区生产总值达到2902·4亿元。2022年,黄浦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23·05亿元,可比增长0·4%。2023年,黄浦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157·30亿元(现价),可比增长5·9%。
2024年,黄浦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344·41亿元(现价),可比增长5·0%。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6·80亿元,可比增长29·7%,占全区比重为1·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97·61亿元,可比增长4·8%,占全区比重为98·6%。
2024年,黄浦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6·02亿元,同比下降2·2%。全年完成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9·40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区级税收收入259·14亿元,同比增长4·2%。完成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5·64亿元,同比增长3·5%。
第一产业
黄浦区为上海市中心城区,故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解放后,人民政府按当时的政策没收了国民党官僚资本工业企业,分别处理了外商遗留的工业企业。1956年初,市属工业企业一度下放区管理,同时有898家手工业全部实行全行业合作化,有134家私营工厂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完成了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0年代初,在大办工业、发展高精尖工业的号召下,境内腾出部分办公大楼办工厂。1964年4月,原市属工业企业和一些规模较大的区属工业企业上交市各工业局管理。
区属工业,包括区集体事业工业、商办工业、校办工业、民政福利工业,是1957年以后逐渐形成的。其主体是街道工业(包括集体事业管理局系统的工业)。它起源于1958年“大跃进”年代,当时号召广大家庭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组织里弄生产组,开始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经过艰苦创业,于70年代初期形成一批初具规模的街道工厂。1977年,按照市的部署,将规模较大的28家街道工厂连同人、财、物无偿上缴市手工业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留区管辖的里弄生产组,依靠改革、开放政策,以市场为导向,逐渐发展成为区集体事业工业。商办工业是商业企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部分前店后工场的商业企业实行工商分工、独立核算而形成的。校办工业是1958年学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创办以勤工俭学为主旨的校办工厂起始的。民政福利工业是民政部门以安置盲聋哑人就业而形成的。
三年困难时期,境内工业企业有职工3195人被精简回乡;有36家工厂、生产组和合作社被迁往江西、浙江、山东、甘肃等12个省市和地区。“文化大革命”初期,境内工业企业的生产不同程度地受到干扰;1969年以后,生产逐步正常,产值、利润有所上升。1979年后,境内工业企业实行体制改革,推行经济责任制、承包制等措施,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区境浦西地区商业繁荣,人口稠密,宜于发展第三产业。为发挥浦西的地域功能,在市、区政府的统一组织和部署下,1985~1992年,市属工厂迁出浦西地区的有中国钟厂、上海钟厂、上海无线电十二厂等30家;区属工业经过改组,实现“西厂东移”(即从区境浦西地区移至境内浦东地区)的有23家。
2024年,黄浦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0·16亿元,可比增长17·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07亿元,同比增长12·3%;完成工业销售产值35·51亿元,同比增长10·8%;实现工业产销率98·5%,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解放前,上海是全国的金融中心,也是远东的金融中心之一;黄浦区则是金融机构密集区,素有“金融区”之称。至1949年上海解放时,除一家银行和一家保险公司不在区境外,其他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及钱庄均设在境内,全市唯一的证券交易所亦设在这里。解放后,国家银行市级分行仍都设在境内。至1992年底,境内各类金融机构达116家。设在境内的还有全市的融资中心及外汇调剂中心。
上海钱庄与典当业历史悠久。早期钱庄均开办在南市。上海开埠后,列强在境内强行建立租界,钱庄重心逐步北移至境内。保险业和银行分别于清道光二十六、二十七年(1846年、1847年)由英商首先在境内开办,接着,其他外资金融单位也相继在外滩一带建立。外资银行通过对清政府提供贷款、垄断国际汇兑、控制中国关税,并凭其特权发行纸币等,长期操纵上海金融市场。清光绪元年(1875年),华资保险公司开始创办。光绪二十三年,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外滩开业。20世纪初,其他华资银行陆续开办。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朝户部银行上海分行在汉口路开业,这是在沪设分支机构的首家国家银行。光绪三十四年,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在天津路开设。民国17年(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同年,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总行在外滩15号成立,中国、交通两行的总管理处也迁来外滩。尔后,中国农民银行总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总局及中央合作金库上海分库相继在境内成立,形成“四行两局一库”的官僚资本金融垄断体系。在此期内,许多在全国有影响的私营银行,如浙江实业(后改为浙江第一商业银行)、盐业、金城、大陆等银行的总行亦陆续迁入境内。据民国26年6月底统计,上海私营银行总行达48家,占全国同类银行总数的32%,其中属上海银行公会会员的41家银行的实收资本占全国同类银行资本总和的45%,资产总额占全国的44·5%,存款总额占全国的76%左右。至抗日战争前夕,境内中外银行和钱庄达167家(不包括其分支机构)。许多金融机构在江西中路、南京东路、北京东路、九江路、外滩等地段建造高楼大厦。长期为全国最高层建筑的国际饭店,就由盐业、金城、大陆、中南4家银行投资兴建。
金融机构汇集境内,是与区境地理位置和环境优越,内外贸易发达,大店名店及洋行集中,资金融通需要量巨大相关。高度密集的金融机构,强化了上海城市的融资功能,使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和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确立。但解放前,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金融市场由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势力所垄断和操纵,金融业具有很大的投机性,金融风潮不断发生。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进入租界后,伪政权滥发钞票,市场游资横溢,投机之风益盛,金融业呈现畸形发展状态。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通货膨胀愈演愈烈。民国37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替代崩溃的法币。同年11月,中央银行在境内办理黄金存兑,存兑价与黑市价差距极大,乃出现狂热的抢兑风,发生因挤兑而死伤50余人的惨剧。在这时期里,民族资本金融企业受帝同主义金融及官僚资本金融势力的双重压制,不断遭受金融风潮和严重恶性通货膨胀的冲击,处境极为艰难。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建立社会主义金融机构。废除外国金融机构的特权,制止了长期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金融市场。1952年完成私营银行、信托公司和钱庄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银行成为国民经济的信贷、结算和现金中心。在过去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时期,社会主义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曲折,一度削弱了金融业特有的某些职能,但总的说来,社会主义金融业在集中财力,为维护、巩固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完成,仍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84年以来,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建立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各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资金市场、外汇市场亦在境内兴起。国家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后,外资金融机构纷纷前来申请开办,中外合资及企业投资开办的金融机构亦相继成立,典当亦有开办。金融市场正在不断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黄浦区办事处于1952年成立。同年底,公私合营银行黄浦区办事处并入,成为全区统一的区级银行。1984年,在人民银行区办事处基础上改为中国工商银行区办事处。1990年12月5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浦东分行成立。自1991年开始,工商银行黄浦区办事处在浦东的机构、人员及业务均划归浦东分行。1992年8月19日,工商银行黄浦区办事处改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黄浦支行。由于区境商业发达,支行业务兴盛,现金回笼量长期居全市各区、县之首。1964~1992年,净回笼现金421·97亿元,1992比1964年现金净回笼增长25倍。储蓄存款亦长期为全市区、县之冠。1990年底,余额超过18·17亿元。浦东地区划出后有所下降,居全市区、县的第二位。1992年底,余额为18·97亿元,为1964年的10倍。自1980年经管全市第二轻工业局系统信贷业务后,贷款的增长幅度更大,1992年贷款总额比1964年增加84倍。
2024年,黄浦区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83·00亿元,可比下降5·9%,占全区比重为11·5%。完成商品销售总额8915·43亿元,同比下降10·5%。至年末,全区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2个,全年成交额12·75亿元。
2024年,黄浦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6·79亿元,同比下降3·3%。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完成1412·37亿元,同比下降2·7%;餐饮业完成134·42亿元,同比下降9·4%。
2024年,黄浦区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286·18亿元,可比增长6·6%。
经济功能区
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成立于2017年10月,是黄浦区政府与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共同建设的以发展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为主,集“临床转化+专业服务+高端医疗”为一体的创新型产业园区。园区坐落于黄浦区核心区域,首期规划以思南路为轴线,北依复兴中路,南临徐家汇路,东靠重庆南路,西至瑞金二路,根据发展规模向外延伸。园区拥有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百万人生物样本库,新药临床试验基地,细胞治疗gmp实验室等优质资源。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4年,黄浦区引进高新技术企业62家,技术交易合同1153个,交易金额115·59亿元,科技扶持资金1887·5万元。中央科创区建设工作机制常态化运行,建立“科创服务大联盟”,脑机接口创新中心、机器人产业基地揭牌成立,中船集团上海科研基地、绿发人才公寓等项目有序建设。发布关于推动科技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出台实施“科技创新12条”“数字产业12条”。教育事业
截至2024年末,黄浦区共有幼儿园38所,在校幼儿6585人;小学27所,在校学生22103人;普通中学32所,在校学生29382人,其中初中学生18041人,高中学生11341人。九年义务制教育入学率达100%,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为零。中等职业独立职校5所,在校学生8439人。职业培训单位数5个,注册学生数1731人。区业余大学1所,学员数655人。全区共有特殊学校4所,在校学生250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4年末,黄浦区共有各级文化馆(站、中心)11个。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共13634次,参与总人次数达144·56万人次;举办展览会126个,举办各类培训5089次,参与人数达31·08万人次。各级公共图书馆15个,藏书243·94万册,藏光盘量94341盘。全年出借图书63·11万册,读者人数91·92万人次。全年举办各种讲座共634场次,参与人数达4·73万人次。社区信息苑13个。电影院、剧场、剧团63个。
医疗卫生
截至2024年末,黄浦区共有医院35所(其中:三级医院7所,二级医院8所,一级医院2所,未评级医院18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94所(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6所,门诊部152所,护理站、保健站(室)、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共106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所(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专科防治机构1所,健康教育机构1所);其他卫生机构10所(其中:医学科学研究机构4所,医学教育机构1所,临床检验中心(所)、其他卫生机构共5所)。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1223人。医院病床11308张,家庭病床人数890人。
体育事业
截至2024年末,黄浦区共有体育馆3个,游泳池64个,健身点400个。全年举办运动会体育比赛310场次,进行群众性体育活动27万人次。举行全民健身大型活动63场次,参加运动人数10100人;举行全民健身竞赛活动186场次,参加运动人数8·10万人。
社会保障
2024年,黄浦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累计10·12万人次,发放金额13032·50万元,其中,职工家庭对象1·43万人次,发放金额1177·04万元,失(无)业家庭对象8·69万人次,发放金额11855·46万元;特殊救济对象2·23万人次,发放金额4460·03万元;支出型贫困296人次,发放金额43·46万元;特困供养1·13万人次,发放金额2603·12万元。发放粮油帮困卡5·64万人次,发放金额405·95万元;发放粮油帮困券2·34万人次,发放金额51·46万元。全年大重病医疗救助78867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额4154万元。
2024年,黄浦区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共计2家,床位数370张,收养人数238人,医护人员12人。区老年活动中心1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0个,家门口为老服务站20个,居委老年活动室135个,养老机构33所,长者照护之家9个,日间照料中心20个,额定座位数308张,社区长者食堂12个。
环境保护
2024年,黄浦区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效。全力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形成一批边督边改正面典型案例。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落实《黄浦区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任务,开展长江经济带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土壤专项执法检查等,深化污染防治攻坚。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为88·3%。
2024年,黄浦区落实《黄浦区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任务,开展长江经济带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土壤专项执法检查等。制定实施“美丽黄浦”建设行动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域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发布全国首个“商业建筑虚拟电厂建设和运营导则”,南京路步行街区推进商业建筑碳效提升。深化“低碳实践发展区”“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打造黄家路绿色低碳特色街区。抓实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关键小事”,完善生活垃圾清运体系,改造提升生活垃圾投放设施。
交通运输
综述
作为上海的城市原点、交通枢纽中心,黄浦区拥有十分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延安高架路、南北高架路、内环高架路在境内交汇相连;轨道交通1、2、4、8、9、10、13、14号线经过境内;区内有南浦大桥、卢浦大桥,打浦路隧道、延安东路、人民路、复兴东路、西藏南路5条隧道,金陵路、东门路、复兴东路、陆家浜路、董家渡路5条轮渡线和轨道交通2、4、8、9、13号线连接黄浦江两岸;境内地面道路总长约221千米,有卢浦大桥、南浦大桥、武胜路、外滩新开河、沪军营路5处地面公交枢纽站集散点。公路
地面道路、高架道路、隧道(轨道交通)和水上交通等形成区境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由桥、隧、轮渡系统连通黄浦江、苏州河两岸。其中,南浦大桥、卢浦大桥、外滩观光隧道、延安东路隧道、人民路隧道、复兴东路隧道、西藏南路隧道及打浦路隧道等桥、隧和东金线、东东线、杨复线、塘董线、南陆线等轮渡线越黄浦江连通浦东新区;外白渡桥、乍浦路桥、四川路桥、河南路桥、福建路桥、浙江路桥、西藏路桥、乌镇路桥及外滩隧道等桥、隧越苏州河连通虹口区、静安区。
水运
至1992年底,64%的中央部属、市属航运企业,92%的上海港口、航运管理机关,仍设于黄浦区境内。解放初,沿海遭美蒋军事封锁,航运受阻。1950年下半年起,沿海航运逐渐恢复。80年代改革开放后,航线不断新辟,客、货运输量大幅度增长。
1992年,共拥有各类船舶199艘、载重定额276·2万吨,年货运量7997·3万吨、客运量374·6万人次,比1950年分别增长4·98倍、24倍、121·17倍和27·96倍;航线遍及沿海各主要港口,远洋航线由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东南亚各国,扩展到西非、北欧、南美等地;承运的主要货种有煤、盐、石油、矿石、百杂货等。上海长江轮船公司,1992年,货运量达1833·6万吨,客运量745·4万人次。航线遍及沪汉沿长江各主要港口。
公共交通
区境内通行公交线路140余条,设有100余条公交线路的起讫站,南浦大桥、外滩新开河、卢浦大桥、武胜路、沪军营路5处公交枢纽站,普安路、武胜路、老西门等公交集散点,30余处公交港湾式站点。地下轨道交通发达,1号线、2号线、4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12号线、13号线、14号线过境。
人文历史
综述
上海的老城厢作为城市历史中的一个特定地理区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发源地,反映了海派文化形成之初的城市形态。本帮菜是上海土生土长的本地菜,它从上海本地百姓日常饮食起步,逐渐吸取了徽菜、淮扬菜等其他帮派的长处,并结合了本地食客的口味习惯逐步进行改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上海老饭店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所烹制而成的招牌特色本帮菜。习俗
豫园灯会
豫园灯会是上海市松江地区传统元宵民俗活动。兴于汉代,吴王刘濞将扬州灯会引入松江。明代以后,今上海地区的元宵灯会已十分普遍,其中最热闹、最精彩的场所就在松江府上海县城的城隍庙、豫园一带。豫园位于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为上海元宵灯会的中心活动场所,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祭城隍”大典
非遗
截至2024年末,黄浦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1处。
文保
截至2024年末,黄浦区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文物保护点447处。
风景名胜
综述
黄浦区是上海的经济、行政和文化中心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所在区,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截至2021年11月,黄浦区拥有外滩、衡复、老城厢和人民广场四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及289处,563幢的优秀历史建筑,为全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重要景点
福州路文化街
上海开埠时,福州路是黄浦滩旁东西向的土路,最初为外滩至界路(今河南中路)一段,筑成泥砂石子马路,因附近设有基督教伦敦会传教机构,当时名“布道路”、“教会路”。
外滩
外滩是上海的象征,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上海开埠后,西方殖民者在黄浦滩沿岸修筑马路,筑成黄浦滩路。西方侨民将其唤作“thebund”,中国人译之“外滩”。白渡桥至金陵东路的一段黄浦滩,因位于上海县城厢之外的浦滩,被习称为“外滩”。外滩历来是上海的旅游热点,除了能观赏到中外罕见的“万国建筑博览”外,还可领略外白渡桥与吴淞路闸桥的风姿,还可以夜游浦江。
豫园和老城隍庙
豫园,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南面和西面与城隍庙和豫园商城毗连,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江南园林的瑰宝,被誉为“奇秀甲于东南”,蜚声中外,是上海著名的旅游胜地。
人民广场
上海市最中心的地域——人民广场,在解放前是众所周知的“跑马厅”。上海开埠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英租界第一次扩张时,今广场东部的现西藏中路为其西界。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是整个上海的政治文化中心。人民广场主体建筑共有七个,处于北面中轴线位置上的是市政大厦;西边是上海大剧院;东北侧,是地铁人民广场站;南侧依次为地下商城、地下变电站、和上海最大的地下停车库;处于人民广场中轴线南面的是上海博物馆。
人民大规模的绿化设施广场与北边12万平方米的人民公园连为一体,成为上海市中心的两叶“绿肺”,大大改善了市中心的环境。人民广场成为具有上海新形象、新风貌的城市景观。在这片市中心难得的绿洲,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休憩的好场所,三五成群的小孩,在这里绕着喷泉逐水嬉戏,广场上方的天空,蓝得让人心醉。
上海美术馆
上海美术馆创建于1956年,是一所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机构,具有收藏美术精品、开展学术研究、举办陈列展览、普及审美教育、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等职能。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是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建筑高度29·5米,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
上海城市规划馆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于2000年年初建成,2000年2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展示馆先后举办过举办申办世博会展览、“上海的明天更美好”重大工程规划方案展、俄罗斯绘画300年画展、达利画展、f1知识展、法国阿尔卑斯滨海省艺术精品展、毕加索作品展。
上海大剧院
上海大剧院由法国夏邦杰建筑设计公司设计,整个建筑宛如音符串织而成的水晶宫殿。1998年8月27日正式开幕以来,上海大剧院演出场次达到4000场,观众达到700万人,已成为世界级艺术作品的展示平台、国际性艺术活动的交流平台和公益性艺术教育的推广平台。
南京路步行街
南京路步行街全长1033米,东至河南中路、西至西藏中路,2019年年底启动东拓工程,步行街区域由河南中路向中山东一路延伸。东拓项目从空间上划分为三个主题功能分区——从河南中路至江西中路的西段将以商业功能区为主,打造为国际时尚购物为主的街区;而江西中路至四川中路的中段设计为以摩登都市休闲为主的街区,还充分利用部分商业载体的一楼广场,试点外摆位及小型特色市集等;四川中路至中山东一路的东段则是“充分把路让给人”,结合历史文化建筑打造为海派风情漫步为主的街区。
北京路生产资料街
2005年,北京路生产资料街和周边20余条支马路形成专业商圈,是上海市经营生产资料最集中、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经营范围包括机电设备、机械配件、各类工具等20余个行业60余个大类,集聚数万种机电、机构产品和专业零部件。而电子产品专业市场现已成为该区域新的特色行业。
上海老街
上海老街位于方浜中路,建于1998年,东起中华路、人民路,西至河南南路,全长825米,1999年被市商业委员会命名为商业专业特色街。
金陵路商业街
金陵路商业街自外滩到成都路全长2653米。共有网点300余户,主要集中在盛泽路至西藏中路段。
云南南路美食街
云南南路美食街以小绍兴大酒店为龙头,拥有小金陵盐水鸭店、鲜得来排骨年糕店等知名餐饮企业。
特产美食
生煎包
生煎包是上海黄埔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之一,早在上世纪20年代,生煎馒头就因经济实惠、美味可口,深受上海民众追捧,在上海人心里,生煎馒头就是生活中不可少的美食,更是上海独有的海派情怀。
大闸蟹
大闸蟹也是黄浦区的非遗美食之一,在八十年代初,王宝和一举推出蟹宴,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从而拥有了“酒祖宗、蟹大王”之美誉。2013年,“王宝和蟹宴烹饪技艺”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外交流
序号 | 城市名称 | 所属国家 | 交好时间 |
---|---|---|---|
1 | 寝屋川市 | 日本 | 1988年 |
2 | 影岛区 | 韩国 | 1994年 |
3 | 科克市 | 爱尔兰 | 2005年5月19日 |
4 | 北京市东城区 | 中国 | 2023年10月26日 |
5 | 济宁市 | 中国 | 2024年3月29日 |
著名人物
人名 | 备注 |
---|---|
秦裕伯 | 元末明初大名府人,北宋著名词人、龙图阁学士秦观(秦少游)七世孙。秦氏家族世居维扬(今扬州),元兵四下,南宋亡时,家族避难至今上海浦东 |
潘允端 | 豫园主人,明刑部尚书潘恩之子 |
蔡小香 | 为蔡氏妇科五世传人,常以财物济助贫民,深受社会赞颂 |
丰子恺 | 新中国建立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并由黄浦区人民代表大会选为一至五届上海市人民代表 |
沈寿昌 | 清同治十二年,被选拔为出国留学的派遣幼童,曾供职于北洋海军,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壮烈牺牲 |
重要荣誉
2017年,黄浦区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2019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6月,经中央依法治国委入选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2020年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
2020年7月31日,被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命名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
2020年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
2020年12月25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评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2021年2月1日,被表彰为“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县村镇”。
2021年5月14日,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2021年8月17日,入选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赛迪百强区”名单。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11月30日,被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确定为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地区。
2021年12月,被全国爱卫办确定为2020年度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地级及以上市)。
2022年1月,被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城市(区)。
2022年4月,入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旗)名单。
2023年1月,入选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市、区、旗)。
2023年3月,入选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
2023年11月,被推选为“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直辖市辖区)”。
2025年4月,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
2025年5月,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