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北京劳动干部、北京实验工人技术学校
1954年7月,劳动部会议决定创办一所技工学校,12月,劳动部在修建技工学校的同时修建劳动干部学校。
1956年,两校正式开学。
1958年10月,经劳动部批准,北京实验工人技术学校与劳动干部学校合并为北京劳动学院。11月1日,北京劳动学院正式成立。北京劳动学院是中国第一所培养劳动工作干部的高等院校,是最早建立劳动经济和劳动保护专门学科的院校。
1961年,国家调整高等教育事业,决定停办北京劳动学院,停止招生。将机械制造系和热能动力系的学生调整到北京机械学院,劳动经济系、劳动保护系和中学部学生继续学习到毕业为止。
1962年,北京劳动学院停办。
1963年2月,国务院批准以北京劳动学院为基础成立北京工程经济学院。6月7日,国务院批准将北京工程经济学院改名为北京经济学院。学院规模为1200人,学制四年,设物资管理系的机电设备专业和材料管理专业(共800人)、劳动经济系的劳动经济专业(40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办。
1974年4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经济学院。
1986年,北京经济学院被列为北京市市属重点院校。
北京财贸学院
1958年,北京市财政贸易干部学校成立,该学校是北京财贸学院的前身,是由北京商业干部学校、北京商业职工学校、北京粮食干部学校、北京供销合作干部学校、北京服务局职工训练班、北京银行训练班等6单位合并成立的。
1960年3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厅批复同意建立北京市财政贸易中等专业学校。
1962年8月,北京市财政贸易学校独立办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撤销。
1972年10月,筹建北京市财贸学校。
1973年,成立并定名为“北京市财经学校”。
1975年,又改名为“北京市财贸学校”。
1978年12月2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新增北京财贸学院为普通高等学校。
北京经济学院
1970年7月,物资管理部决定撤销北京经济学院。经院教师、干部全部合并到物资部河南罗山“干校”。
1972年冬,物资管理部与北京市协商,将原北京经济学院(包括原经院附属工厂)交由北京市管理。
1973年1月15日,在河南“干校”的原经院教师、干部及家属迁回北京原址。1973年11月,北京市决定以原北京经济学院、原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农业经济系、财政贸易系、计划统计系)和原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三个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干部为基础,组建新的北京经济学院。
合并发展
1995年3月2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北京经济学院与北京财贸学院合并,校名定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5年9月,燕京华侨职业学院整体划转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年,学校14个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教育部专项评估。5月26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
2017年6月,城市群系统演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模拟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学校正式揭牌成立。
2018年4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成为京港大学联盟创始成员。11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在学校正式揭牌成立。
2019年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2020年贸易经济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2024年11月,北京市已建设的14个市属高校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包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数字经济交叉学科平台。
2025年4月2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侨之家揭牌。4月16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