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
教育教学设施安全
①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建立保卫机构,健全门卫制度,严格控制社会闲杂人员进入校园,学生上学、放学期间,严禁机动车辆进出校园,未经学校批准,禁止外单位和校外人员在校园内开展活动;
②学校要定期对校舍实施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并进行安全鉴定,对d级危房要坚决拆除,属于b、c级危房的要维修加固或观察使用;
③校园围墙、挡土墙及校舍和楼梯、楼道、栏杆、扶手、台阶、门窗等建筑物必须安全牢固,符合规范,对楼梯栏杆较低,台阶高低宽窄度不符合标准、楼梯扶手质量差、围墙等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建筑设施要整修加固,整修前要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
④计算机室、财会室、档案室、多媒教室应有防盗门窗及消防设备;
⑤实验室有害有毒物品必须按有关规定保存保管,学生在实验中需要使用有害有毒物品时,必须在教师指导下按规范程序操作;
⑥校园内的电网、电路要安装规范,无裸露电线,无破损开关和插座,学校有专(兼)职电工;
⑦教学楼的楼梯、通道、厕所及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必须有照明设备,并保证正常使用。
卫生饮食安全
①学校必须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做好各项卫生防范工作,防止传染病流行;
②学校食堂必须做到卫生洁净,有防投毒设施,有安全管理制度,炊事员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健康证齐全;
③学校食堂选址要合理,餐具定期消毒,不得购进和出卖过期变质的食物、食品,建立采购食品索证、登记制度,有防苍蝇、老鼠、蟑螂的设施设备;
④严禁购买和销售过期、变质的饮料、食品,以及“三无”食品,重视学生饮用水卫生;
活动安全
①学校开展各项活动要做到目的明确,安排周密,措施严格,并有审批手续,严防安全事故发生;
②学校要建立课间、课后领导教师值勤制度,引导学生在课间上下楼梯时有序出入,避免拥挤;教育学生课间休息,做到健康文明、活泼安全,放学后,学校值日领导和教师要及时督促滞留校园内的学生按时回家,值勤人员提前到校;
③学校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实行“谁组织,谁负责”的安全负责制;
④严禁组织学生从事有可能危及生命和身体健康的劳务创收活动,严禁组织超越学生身体承受能力的劳动教育,严禁未经批准,让学生参加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各项社会活动,严禁组织学生到不安全的地方或安全措施不落实的地方游览,原则上不得组织学生野外集体活动,严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抢险救灾活动;
⑤学校应加强对运动会、体育课教学活动及训练活动的组织,做到安全有序,体育场地和器材应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运动项目强度应适合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和体质健康状况。对一些可能发生伤害事故的运动项目,必须有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
⑥校园内严禁生产易燃易爆物品,严禁易燃易爆危险品进入校园;
住校生安全
①建立学校、家长沟通制度,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②开展学生珍爱生命、积极生存、自我保护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③严格门卫值班、巡逻制度和学生请、销假制度,全面掌握学生请假、到校、离校等情况。严格外来人员登记制度,禁止外来人员随意出入学生宿舍;学生住校期间未经准假不得擅自离校;
④建立校外人员入校登记、验证制度,禁止社会闲杂人员或车辆进入校园,禁止学生将刀具、棍棒、有毒有害物品带入学校;
⑤对学生宿舍实行夜间巡查、值班制度,督促学生遵守住宿纪律,按时作息。针对女生宿舍安全工作特点,加强对女生宿舍的安全管理;
⑥教育学生讲究个人卫生,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指导学生整理内务,保持宿舍清洁,防止传染病。
交通安全
①利用学校各种阵地,结合学校实际经常地、广泛地,多渠道向师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②学校应当保障校舍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严禁在通道和疏散口堆放杂物。协助有关部门疏通校门口的交通道路;
③加强对学生乘车,乘船及骑车的管理。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学校组织集体活动乘坐的车船必须符合交通管理部门的安全规定,有教师同车船带队,严禁乘坐无证、无照人员驾驶的车辆(船舶),严禁车辆(船舶)超载超速运行。
财产、防火防爆、防溺水等安全
①要掌握学校各项财产的配备要求,规格标准,安全性能,学校要建立财产台帐,建立设备财产出借制度和设备使用规定,强化管理,规范使用。重要财产要有防盗门窗及消防设备;
②建立学校财产定期清理登记制度,建立节假日及晚上值班制度,要有值班电话,有人员安排、职责明确,不留空档,确保学校财产安全;
③学校应认真执行《消防法》,按照规定布置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护,禁止学生在寝室教室擅自使用明火,如实验等确须使用明火,师生离开后,不留明火残余;
④禁止学生携带凶器和危险玩具及火种进入校园,定期检查,杜绝安全隐患;
⑤加强对学生防溺水的教育,禁止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擅自外出游泳。
心理安全
①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我保障能力和生活能力;
②建立安全隐患举报(反映)制度,多渠道、多角度了解信息,发现情况,将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之中;
③开展“教师与学生交朋友”、“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活动,通过座谈、作文、日记、书信等多种行式,加强沟通,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培养学生积极上进的人生观。
④加强对“特殊学生”的管理,学校及班级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定期召开留守生座谈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要求他们正确安排双休日期间的活动,禁止他们进网吧、游戏厅或其它无益于身心健康的场所,建构远程“学校、家庭”教育网络;
⑤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校要多渠道开展教育行风建设,提高教师依法执政、教书育人的本领。班级要建立严格的点名制度、学生外出请假制度和报告制度。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