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程
海安监狱(农场)原是一片汪洋,称陂塘海子,汛期经常洪水泛滥,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为解决陂塘海子水患保护安龙城垣和沟通海子两岸,方便居民的交通往来,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安笼镇游击招国遴(人名)兴建防洪堤,历时一年多时间建成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又将防洪堤加高五尺,是为招堤。招堤建成后洪灾大大减轻,但水患仍未真正根治。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单位干警组织大批罪犯在海尾肖家营(地名)开山凿渠,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战斗,终于打通了陂塘海子泄水渠道,将陂塘海水完全泄入绿海子(地名),根治了安龙县城百年水患,把陂塘海子改造成了4000多亩良田和1000多亩的土地,经过筑田埂、修沟渠、建机耕道等,建成了阡陌纵横、井井有条的田园化格局,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养殖耕牛、猪等牲畜和鱼等水产,曾被誉为贵州高原的鱼米之乡,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粮食和各类副食品,曾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1954年6月,贵州省国营海子(劳改)农场正式挂牌成立,成为贵州省劳改系统的八大农场之一。
…更多「发展历程」介绍请查阅全文…